海陆二元结构均衡模型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2012-11-07 05:46刘大海纪瑞雪关丽娟张志卫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7期
关键词:内陆地区沿海地区作用力

刘大海,纪瑞雪,关丽娟,陈 烨,张志卫

(1.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266100;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3.青岛大学 青岛 266003)

海陆二元结构均衡模型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刘大海1,2,纪瑞雪1,关丽娟3,陈 烨1,张志卫1,2

(1.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266100;2.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3.青岛大学 青岛 266003)

沿海与内陆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海陆二元化问题日趋凸显,如何减小海陆发展差距,推动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海陆统筹是蓝色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首次构建了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的海陆二元结构生产要素均衡模型,通过数学推导,证明了生产要素海陆间最优配置点的存在,并从内外两方面对海陆二元结构内部生产要素的配置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海陆二元结构;生产函数;要素流动

近年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发展差异逐步扩大,形成明显的海陆二元格局[1]。减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海陆统筹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何协调区域发展,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沿海产业有序转移,成为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开展海陆二元结构研究,对于解决海陆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海陆统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经济学角度,针对海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两个科学问题值得关注:①海陆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二元化结构?其形成原因是什么?②我国目前的海陆二元结构内部存在怎样的生产要素运行机制?生产要素配置是否存在理论上的最优状态?

海陆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典型问题,从海陆空间区划角度出发加以研究很有必要[2]。海陆系统内部诸多生产要素分配不仅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更关系到海陆地区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3]。生产要素的经济价值实现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演进规律是作用于海陆二元结构的重要力量[4],如何实现海陆和谐发展[5],缩小海陆差距,实现海陆耦合共进[6],对于缩小海陆发展差异,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从海陆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内部生产要素的运行机制出发,借助数学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 海陆二元结构的形成机理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资源要素大量聚集,逐步形成明显的海陆二元格局。沿海地区聚集了我国40%以上的人口[1],其面积虽仅占全国的13.4%,但每年创造了超过全国60%的GDP,提供了40%以上的就业岗位。巨大的经济发展差异使得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地区间发展的联动作用大致可分为辐射与极化两种[7],而我国目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作用远大于对相邻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优质社会资源呈现出过度吸纳的情形,这不仅造成了区域性资源浪费和非理性竞争,也制约了要素内流,严重影响内陆地区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阶段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内陆地区尚处于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为基础的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而不少沿海省市已进入以资金流、产业链、技术资本为决定要素的工业化末期,甚至是以追求区域创新、非物质性高级资源为代表的后工业化时代[8]。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素需求差异使得优质资源向沿海地区大量转移。该资源配置方式将内陆地区的发展限制在落后经济环境中,而沿海地区优质资源聚集,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发展促发展”的“马太效应”日益突出,从而导致海陆差异逐步加大,二元化格局日益凸显。

2 海陆二元结构均衡模型的构建

生产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的统称,可分为劳动力要素(简称人口要素)和其他资源性财产(简称非人口要素)两大类。海陆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发展本质上是内部要素配置状况变动的结果。要深入研究海陆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变化机理,必须从生产要素配置角度进行研究。下面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9]为基础,结合我国海陆实际进行改进,构建基于生产函数的海陆二元结构均衡模型。

假设1 存在封闭经济系统R,内部存在相互独立的海、陆二元经济体。

假设2 封闭经济系统经济运行中的生产要素分为两类,分别是人口与非人口要素。其中,人口要素总量为N,非人口要素总量为K。各生产要素按照帕累托最优原则自由流动[10]。同时,以沿海经济体作为原点,存在生产要素的逆向流动成本(由海及陆,也可简化为交通成本),而要素的正向流动成本记为0。

沿海地区:在某一时期沿海经济体的人口要素量为N1,非人口要素量为K1,生产函数为Y1=A1Nα1K1-α1,其拥挤成本为CNβ1(其他成本忽略,要素向海流动成本为0,其中,A1、C、α、β为待定系数,且0<α<1,0<β<1)。可知,沿海经济体的净生产收益为

内陆地区:在同一时期沿海经济体的总人口为N2,非人口生产要素为K2生产函数为Y2=A2Nα2K1-α2,其要素流动成本(主要为交通成本)为DLK2(其中,A2、D为系数,L为运输距离,K为非人口生产要素流通量,暂不考虑内陆地区的拥挤成本)。可知,内陆经济体的净生产收益为

因此,该封闭大国的整体生产收益为:

式中:N2=N-N1;K2=K-K1。根据调研可知,目前沿海地区人口多于内地,沿海地区生产要素较内地更为密集,因此设定:N1>N2,K1>K2,则追求封闭系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数学模型为

鉴于N1、N2以及K1、K2之间存在定量关系,为简化式(4),模型可变形为

由以上条件即可求得N1、K1的最优解由此可见,对于海陆二元系统来说,在要素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要素的分配状况决定着经济体的总体效益水平。与此同时,存在一个要素最佳配置,使得经济整体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相反,一旦生产要素向某一部分过度集聚,必将导致海陆两部分经济体的非均衡化发展以及经济整体效益的下滑。

3 海陆二元结构实证分析与生产要素运行机制研究

以我国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如下: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迅猛发展,内陆地区生产要素大量趋海聚集,此段时期正是海陆发展差异扩大最为显著的时期。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不断向海聚集,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充裕的生产资料,而技术、信息等新型要素的加入则大大提升了沿海的生产力水平。与此同时,沿海地区良好的发展活力也反过来作用于生产要素,吸引了大量要素的继续聚集,两者相互促进,使得沿海地区生产要素的丰裕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加速上升形势,与内陆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然而,沿海地区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化的盲目扩张及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导致了资源环境超载、房价虚高、物价上涨、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的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原本作为世界加工制造基地的沿海众多厂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在沿海城市较高的生产成本和陆海经济发展梯度差异性逐步增大的作用下,一些企业选择了进军内陆。富士康在河南郑州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在重庆设立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很多跨国制造业企业均有进军内陆省份的计划。为数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搬迁到中西部人口大省,带动了资金、技术等优质社会资源的向陆流动。

我国沿海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了30年,生产要素的向海集聚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显偏离了最优配置,而目前国内企业向陆迁移便是市场看不见的手与外部作用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博弈的外在体现。所谓生产要素流动的外部作用因素,即生产要素流动过程中非市场自身趋利性识别作用所引发的且与宏观政策因素、制度环境、经济发展背景相关的所有作用因素。在此,我们将要素流动的趋势抽象为运筹学中“流”的概念,并借用经济发展潜力研究中的内外力作用[12],将海陆二元结构中要素流动的外部作用因素分为内源作用力与外源作用力。内源作用力具体含义是指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阶段,其作用机制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主导型生产要素,以知识、科技为主导的经济体中的要素分配更趋于合理;外源作用力的具体含义是指海陆梯度差异和宏观政策导向,其作用机制为:海陆梯度差异越大,要素理性回流的趋势越明显,宏观政策则有利于要素回流渠道的建立。

内源作用力和外源作用力均能对市场自身的理性选择产生干扰作用。有些是直接作用于市场决策本身(内源作用力),有些则是在市场做出选择后,通过作用于该选择的实现渠道来影响要素流动(外源作用力)。它们都不是市场自身的最初选择,其作用结果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如,内陆产业发展阶段的提升要求更多的高端要素回流,而宏观政策导向却可能倾向于优先发展沿海,使得要素流动的最终结果不确定。因此,在多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条件下,力量间博弈的最终结果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得政策制定者很难甄别市场自身作用,从而增加了政策制定的难度。

纵观当前,我国海陆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化日益突出,沿海地区高端产业聚集,而内陆地区则以传统产业为主。海陆发展梯度差异已达到足以产生强烈外源作用力的程度,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单位面积GDP已相差10倍有余,梯度差异为“流”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此外,“以海带陆、海陆联动、开发内陆”的宏观政策条件也已基本形成。在内外源力与市场自身作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生产要素向陆回流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既是经济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也是生产要素理性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沿海资源向陆回流的过程中,更多的外源作用力将被内化,新的外源作用力将会不断产生,最终的发展结果必然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发展阶段的持续推进,最终实现海陆联动推进、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4 结束语

本研究从海陆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内部要素流动变化趋势出发,尝试构建了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的海陆二元结构均衡模型并辅以数学推导,证明了生产要素配置对整体经济效用的影响及最优配置方式的存在,并从内外两个方面作用力出发,探讨了海陆二元结构内部生产要素配置的外部因素作用机制。由于该模型首次被提出,还有诸多不足,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完善。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海陆二元分化现象已经十分显著,以沿海反哺内陆、以东部带动西部这一发展模式的客观经济条件已经形成。当然,要完全实现海陆二元经济一体化发展,当前的制度环境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地区间的要素、产品地域性保护现象仍客观存在,运输成本高、部分税负不合理等现象仍比较突出,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和高效利用,并制约了以海陆统筹为特征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因此,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关键就是要消除制度阻碍,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要素转移渠道,发展基于海陆一体化产业布局体系,从而实现海陆统筹,促进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1] 吴凯,卢布,杨敬华.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6):654-658.

[2] DOUVERE F.The importance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advancing ecosystem-based sea use management[J].Marine Policy,2008(32):762-771.

[3] POMEROY R.The engagement of stakeholders in th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process[J].Marine Policy,2008(32):816-822.

[4] 韩立民.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5] 殷克东,李平.沿海省市陆海经济发展和谐度研究[J].经济纵横,2011(6):116-119.

[6] 孙吉亭,孙茬元.海陆耦合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1):79-85.

[7]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马仁锋,王筱春.省域发展潜力影响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12):87-93.

[9] 雷勇,蒲勇健.两类典型生产函数条件下长期成本曲线包络特性的数理证明[J].商业研究,2003(7):1-3.

[10]星芸鹏.资源空间模型的完整性约束理论[D].北京: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2000.

[11]魏权龄.优化模型与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吕萍,李忠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37-52.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资助(201205001;200805081);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项目(2200299).

猜你喜欢
内陆地区沿海地区作用力
中部内陆地区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及信贷风险管控
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高考中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物质性质的考查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考点精析
论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上海市沿江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用比较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