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洁
海洋动物的“社会主义”
撰文/孙洁
这是一个充满喧嚣的小社会,住着一群拥有一系列社会行为的海洋动物们。也许没有人类社会那么错综复杂,或热闹或惨烈,或齐心合力或机缘巧合,都为这片小宇宙增添许多浓郁的人文色彩。
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的一生都是在独来独往的寂寞生活中度过的,比如像海龟,它们在生殖季节找一个临时伴侣共同生活,交配季节过后就各奔东西,谁也不相往来了。但是像海豚、企鹅等动物,一生下来就在一个拥挤喧闹的社会里,过着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群居生活。
群居性的动物经常协同作战、共同捕猎。团结就是力量在它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然而,群居在一起的生活方式让这些动物在食物资源、空间资源乃至配偶资源上都要进行剧烈的竞争,难免产生纠纷,甚至血腥争斗。如何趋利避害、保证种群的延续壮大?动物们自有它们的一套行为准则。
枪虾通常是盲的,它们会自己挖一个洞,然后一对虾虎鱼就会游来同住
虾虎鱼跟枪虾就是两个共生之间兼性互利共生,通俗点来讲就是两个个体因为某个利益而“碰巧”结合
在一个社群系的动物里面,除了通力合作抵御外敌外,还存在一些“恃强凌弱”的现象。这都要归因于优势等级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小团体里,总有一些实力强劲的“选手”,这些“选手”们凭借自身的实力,通过竞争来占据相应或者说取得相应的地位,那些稍弱或者极弱的动物们就从大到小,从强至弱各自站好位置,最终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了明显的等级序列。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等级序列如此明显的群体中,还能够基本维持和平,极少发生群族大战、个体缺胳膊断腿的现象呢?首先,在等级序列制度内,不管是一群海狮还是一群海豚,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这样的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大家排好位置就可相安无事。
另外,在等级制度下的社群动物里面,群体的成员们都抱有一种惧怕外来者的心理,对于陌生的外来者采取一种攻击性的排斥态度,这种惧异性特征,使得外来者被拒之门外,从而减少了在食物资源、空间资源、配偶资源上的争夺与分割。
还有,在海洋动物的合作关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异族之间齐心协力,即互利共生,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专性互利共生,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共生的双方分开,那么一方或者双方将无法生存。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共生体之间的机会性共生,这就是兼性互利共生,通俗点讲就是两个个体因为某个利益而“碰巧”结合。在海洋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枪虾与虾虎鱼。枪虾通常是盲的,它们会自己挖一个洞,然后一对虾虎鱼就会游来同住。通常虾虎鱼会坐在洞穴入口处,枪虾则忙着清理通道,但总把一根触须搭在虾虎鱼的身上,当其他鱼来袭时,枪虾就轻巧地逃回洞中了。
生活在一起的海洋动物们,自然需要彼此联络,即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它们通常通过声音、舞蹈和彼此接触,使得整个群体内的信息能够相通,进而使群体的行动相互协调。
我们都知道,鲸群是通过发声器官进行“吟唱”,其他个体用感觉器官接受信号,由此完成一个通讯过程。多种齿鲸能发出声调变化的声音和叫啸声,其频率变化的范围为1000~10000赫。这种声音随种类和情绪而异,起着通讯的作用。 鱼、光头鱼等是通过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进行联系的。还有很多既不能发声也不能发光的群体,它们通过身体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来进行联系的。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通讯方式。
还有一种通讯方式就是电通讯。一些鱼类在水里通过发射电信号来感受周围物体是石头还是猎物,是敌人还是同类。尤其在繁殖季节,电信号还可用来识别对方是雄是雌,以及是否“门当户对”,还可以通过电信号的密度来让对方感知自己的存在。
繁衍后代是群体聚集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个社群的婚配制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家庭形式。
一种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幸福策略。之所以叫家庭幸福策略,就是雌性个体在考察并选择对家庭忠诚眷恋的雄性个体的过程中,雌性个体采取彷徨、等待的一种被动形式。让求偶的雄性个体尽可能地去表演它的一系列求偶行为。比如,信天翁的雌性个体会让求偶的雄性个体去筑巢,把这个窝搭的很漂亮,对它们未来的家进行一系列“装修“,并且还要去找到充足的食物。这样雄性个体完成所有的“任务”之后就基本没有能力“另娶一房”了。这样的关系相对稳定和长久。
还有一种像红鲷鱼一样,由一条雄鱼为一家之主,二十几条雌鱼组成的一个小家庭为一夫多妻制。在这个由雄性个体为主导的家庭中,是不允许其他雄性个体“插足”的,并且不准窝里的雌性逞强。而且更特别的是,一旦红鲷鱼这个群体中有个雌性个体太过逞强,或者唯一的丈夫死亡,这个雌性个体就会变成雄性,取代它的位置,统治这个家庭。在这种一夫多妻的制度下,还衍生出了许多奇特的家庭关系,像石斑鱼这个群体,当它们所处的海域雄性多雌性少时,一部分雄性石斑鱼就会变成雌性;而当这片海域雌性多,雄性少时,一部分雌性石斑鱼就会变成雄性。甚至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变性好多次。另外,牡蛎也是身兼雌雄两角,但是它们的雌雄变化是逐年进行的,即去年是雄性今年就是雌性,且每个牡蛎变化的时间不同,不是同时发生的。
与人类一样,动物间的母子关系与父子关系也极其亲昵,有的海洋动物为了顺利生下宝宝不辞辛苦,远涉千里,像竖琴海豹,在每年的2月末登陆浮冰产下小海豹。在冰面上,海豹的视力是非常弱的,它们确认亲子关系只能靠闻气味。在养育小海豹期间,竖琴海豹妈妈几乎不进食。而小海豹在从出生到与母亲分别的为期20天的哺乳期中,体重会由10公斤迅速增加到40公斤,哺乳期结束后,小海豹们便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向着北冰洋出发了。还有的动物会身兼父亲、母亲二职于一身。像海马虽不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是海马宝宝是由雄性进行孵化的。每年的5月到8月就是海马的繁殖期,这时海马爸爸从海马妈妈手里接过卵放进自己腹部的育儿袋中,经过五六十天后,幼仔就会从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中出生,这时“超级奶爸”雄海马已是疲惫不堪,蜷曲的尾巴无力的缠在海藻上,依靠肌肉收缩,前俯后仰,将小海马一尾接一尾的弹出体外。虽然身担重任的“超级奶爸”雄海马不辞辛苦繁衍后代,但是它们这种繁殖方式,保障了后代的安全,又加速了雌海马的再次产卵,最终使得种群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在海洋界还有一种亲子关系就是像企鹅这样的“幼儿园”行为。当一对企鹅全部外出觅食时,它们便会把小企鹅委托给“邻居”照看,这样就形成了企鹅中的“托儿所”。在“托儿所”里,负责看管的成年企鹅照顾所有的小企鹅,等它们的父母回来,才把它们接走。另外,当小企鹅受到猛兽袭击时,成年企鹅会发出求救信号,“邻居们”也纷纷前来增援,以此来保护企鹅家族的繁衍生息。
在海洋动物的群体里,有些个体为了群体的利益或者其他个体的利益,去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的性命。这种舍己为人的做法就是利他行为。与利他行为相对应的是人人为我的利己行为,有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幼体相残。比如,虎鲨一次能够产出一百多个卵,这些卵可以在虎鲨的肚子里孵出小鲨鱼,但最后出生的小鲨鱼只有一条,那其他的小鲨鱼都到哪里去了呢?其实都被其中最凶猛的虎鲨幼崽吃掉了。这些小虎鲨在娘胎里就大开杀戒,把同胞姐妹和兄弟们都干掉,然后它出世就是一个非常出色、极其凶残的“杀手”。
海洋动物的社会化行为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都可以与人类社会相比对,这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事实上,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命,归根结底无非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环境进行适应性改变。在大自然伟大的魔力之下,生命们或群或独,各自在领地里繁衍生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