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局联动”培养高职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索①

2012-11-07 06:32:50谈群林张艳美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27期
关键词:技能型场馆体育产业

谈群林 张艳美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50)

“校、企、局联动”培养高职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索①

谈群林 张艳美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50)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关键。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着长效机制缺失、师资专兼失衡,理论与实践失衡、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们通过对校、企、局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了实践教学联动机制,明确了实践教学目标,搭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了实践教学保障,最终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局联动的四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体育产业 实践教学模式 联动机制 人才培养

1 “十二五”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对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1 体育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高端技能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力度

2011年5 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服务业的比重,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标志着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拉开序幕。2011年6月广东省体育局印发的《广东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珠三角其他地区,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质的新兴产业,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大量通体育、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支持。2011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中提出:“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明确了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途径,也为加大培养高端技能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力度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1.2 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关键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必须立足产业,对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专业服务产业的“五个对接”目标的重要载体。目前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尚不深入,存在着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忽略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维护;难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真实任务,真实环境,真实岗位;师资配备专兼失衡,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尚未形成全面、客观、权威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等问题。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设置了障碍,亟待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区域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重任,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该专业对接“后亚运时代”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巨大的市场缺口,依托区域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确立了培养技术服务型、经营主管型、运营管理型等高端技能型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人才的目标。为了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校、企、局联动的四阶段递进式” 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校、企、局联动的四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式的基本内涵

实践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一种典型化、类型化的操作范型(或称操作样式)。我们以培养适应区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对学院(校)、校外实训基地(企)、及主管部门广州体育局(局)所属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校、企、局三方联动”的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构建岗位认知、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内外轮岗见习、校外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模块,最终形成了“校、企、局联动的四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形成“校中场,场中校”的实践教学布局,“校、企、局”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学生搭建学训交替的校内外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3 “校、企、局联动的四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内容

3.1 实践教学联动机制

实践教学联动机制是实践教学系统的内在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机制的创新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决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功效的核心。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尚无充分的各级政府政策与法规保障的大环境下,落实“校、企、局联动的四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要破解的首要问题就是构建有效的联动机制。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机制创新引领实践教学改革,形成政府有统筹,学院有能力,企业有动力的“校、企、局”实践教学联动机制。在广州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的主导下,以学院为主体,联合体育行业协会及企业、区(市)体校共同组建“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在政府层面,广州市体育局通过发挥信息联动、资源调配、激励监督等职能在学校和体育场馆行业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在学校和企业层面,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下设的体育产业理事分会作为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成员由专业教学带头人和体育场馆行业企业专家带头人及骨干专兼职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监控、评估。在“人才共育、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制定章程,完善制度,规范合作,建立了统一协调、三方互动的常态化“校、企、局”实践教学联动机制。

3.2 实践教学目标

珠三角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导致了对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数量和知识、能力结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场馆管理是体育产业管理的重要内容。2011年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就业岗位具有泛职性;二是岗位迁移性强;三是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注重综合素质。我们基于体育场馆真实工作过程,开展岗位群分析,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服务型、经营主管型、运营管理型的梯队化、可持续的场馆服务与管理人才层次上。其中针对技术服务岗位需求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为学生上岗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经营主管岗位需求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期发展提供必要保障;针对运营管理岗位需求,为专业能力发展提供拓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长期发展和创业提供可持续支持,具体如图1所示。

3.3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我们有效整合“校、企、局”实践教学资源,通过专业岗位认知、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内外轮岗见习、顶岗实习等四阶段把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术服务、经营主管、运营管理等岗位能力训练串联起来,搭建四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每个阶段均设置若干源于真实工作过程的对应训练课程或项目,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渗透化培养贯穿始终。

3.3.1 第一阶段:专业岗位认知

专业岗位认知及专业基本能力训练贯穿第一学期,属于实践教学的第一阶段。此阶段的实践教学以技术服务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安排学生在校内外场馆从事为期1个月的场馆前台接待服务、会籍票务服务、场地维护管理服务等,并参与场馆经营项目的执行,初步理解和认知岗位职责和工作技能要求,并通过相应的课程和项目强化场地服务、经营执行、场馆灯光音响调控和场馆电工技术应用等场馆技术服务能力。

3.3.2 第二阶段:校内场馆生产性实训

校内场馆生产性实训及专业能力训练贯穿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属于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此阶段实践教学以场馆经营主管和运营管理岗位能力为中心,依托学院体育产业发展中心,与校内对外商业化开放场馆联动,通过相应的课程和项目把经营主管岗位层次的场馆赛事、会展、竞赛表演等经营策划和场馆日常物业、人力、设施设备、安全等管理等工作,运营管理岗位层次的场馆运营规划、场馆运营监管等工作引入教学,由校内外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全程考评,形成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真实任务、真实考核的“四真”开放式生产实训,既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又发挥了体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3.3.3 第三阶段:场馆轮岗见习

场馆轮岗见习贯穿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属于实践教学的第三阶段。此阶段按照校内外场馆实际需求把学生轮班安排到校外场馆的技术服务、经营主管、运营管理等见习岗位,通过轮流担任不同工作岗位的见习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式学习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与技巧,一方面进行由学校和场馆的见习指导教师、学生构成的评价主体对见习生表现进行过程考核;另一方面由见习生自我评估个人优势和劣势,为下一阶段的顶岗实习确定发展目标。

3.3.4 第四阶段:场馆顶岗实习

场馆顶岗实习贯穿第六学期,属于实践教学的第四阶段。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经历岗位认知、开放式生产实训、轮岗之后,通过学生和用人企业的“双向选择”,让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上岗,由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实战经验丰富的场馆工作人员对顶岗实习生实行双重管理,负责组织指导学生解决场馆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3.4 实践教学保障

3.4.1 场馆保障

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以校内场馆综合实训中心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中,体育局系统的体育场馆占45%,与体育行业企业签订的实训基地站55%。在政府统筹下的体育场馆参与学校的教学中来,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与企业紧密结合,带动“校、企、局”三方场馆资源共享,包括场馆设施设备资源、场馆承接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大型体育文化活动资源、群众体育培训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全真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环境,为实践教学提供场馆资源保障。

3.4.2 师资保障

配备充足、合格、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良性运作的关键保障。本专业依托广州市体育局,特别是下设的体育产业促进会,与广州体育馆、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广州越秀区全民健身中心、广州西关体育俱乐部等场馆企业合作,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着重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根据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聘请一批服务一线的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主讲教师,建立有利于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运行机制,共同构建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4.3 制度保障

“校、企、局”实践教学联动机制的运行离不开制度保障。为了更好发挥实践教学直接主管机构体育产业促进会的信息联动、资源调配、激励监督等职能,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分理事会的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监控、评估等职能,我们建立了立体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包括体育产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兼职、挂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制度等。

(2)制定实习实训标准。教学计划中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制定相应的实训实习标准和明确的技能培养目标;编制实训指导手册,为学生自主操作提供方便,确保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3)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制度。制定贯穿场馆岗位认知、校内场馆生产性实训、场馆轮岗到场馆顶岗等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和实施方案,实践教学评价主体由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学生构成,重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情况进行实时跟踪评价,针对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与素质等多方面评价内容进行定量和定型分析,并提出评价反馈建议,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评价系统。

4 “校、企、局联动的四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我们以培养适应珠三角地区体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端技能型的体育场馆产业管理人才为中心,构建了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等实践教学要素的逻辑结构和逻辑流程,凝练出“校、企、局联动的四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两年来,该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协调运行,扎实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首届2008级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8.67%,初次就业对口率为91%,对毕业生的跟踪反馈调查显示:就业于体育产业行业的毕业生一致认为目前工作上的优异表现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在学期间的岗位认知、生产性实训、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岗位等四阶段实践。2009级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处于场馆顶岗实习阶段的实习生的实习信息调研显示:有95%的实习生表示目前在顶岗实习岗位上的表现之所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得益于前三个阶段系统化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实践训练。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取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市级示范专业、院级重点特色专业等标志性建设成果,同时,为其他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同类院校提供操作性、实效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式借鉴。

[1]彭解华.高职教育三层次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69~71.

[2]张义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91~92.

[3]王喜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6):154~156.

[4]赵霞,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职教论坛,2011(2):52~54.

[5]郝亚东.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31~33.

G807

A

2095-2813(2012)09(c)-0034-03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局联动”培养高职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GZYB2011025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技能型场馆体育产业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42:36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30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2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
场馆风采
丝绸之路(2016年19期)2016-11-17 03:07:31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中国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36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