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侠
据教育部消息,今年秋学期开学所有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8月9日《新安晚报》)
十年寒窗苦读,考上一所理想高校,是每个学子、家长的心愿。然而,不少学子因家境贫寒,虽然被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却交不起昂贵的学费,“录取通知书”甚或成了全家“幸福的烦恼”。开学在即,一些家庭愁于学费、含泪放弃的新闻屡见报端,读来让人心酸。教育部的一这表态,就像一场及时雨,一下撩去了所有贫困家庭头上的愁云。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儿时老师一直在我们耳边灌输的。对于家境贫寒、没有背景的“穷二代”来说更是如此,只有通过刻苦求学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一般而言,贫困学生身上都有着一股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往往懂得珍惜一切、知恩图报。只要赐予他们机会,往往都会成人、成才。
命运是不公的,更是残酷的,贫困学生虽然有着聪颖的天资、坚韧的毅力,却由于付不起高昂的学费,被挡在大学的门槛之外,不得不遗憾地挥泪放弃。这样的结局,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不该让这样的尴尬发生。
近年来,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救济,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譬如: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但享受这些优待的前提是“入学之后”,对于无力交足“首付”、不能按期“入学”的贫困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先入学,后谈钱”新政的出台,取消了“入学”环节,让资助善政的阳光直接照射到贫困生身上,给每一位贫困学生带来了深造、学习的希望,避免了因交不起“首付”而自动放弃的无奈。坚信以目前体系庞大、实力雄厚的高校资助资金,无论多贫困的学生,都能够在政府的关怀下完成学业。
对于早有弃读念头的贫困生来说,“先入学,后谈钱”的教育意义远大于救助本身。这一难得机遇在他们内心早早埋下了感恩的种子,相信他们从此定会倍加珍惜、异常刻苦。今天政府向他们施以援手,明日他们定会以优异成绩回馈祖国、报答社会。相比于救济本身,这样的意义不是更伟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