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

2012-11-05 08:52张晓容
山西建筑 2012年33期
关键词:彩绘艺术建筑

张晓容

(太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山西太原 030009)

0 引言

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发展的载体。而民居建筑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场所,更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文化的载体。特别是民居建筑上的装饰,不仅具有载体的作用,更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民居传统建筑具有外雄内秀的艺术特征,主要是在宅外壁立的高墙和院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饰物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中表现出来的,这些装修工艺充分体现出当地工匠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居建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由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

晋商大院的三雕艺术,给人以深厚、朴实的感觉。它的每一只雀替,每一道额枋,每一尊柱础石,都是一组精美的艺术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外立于象,内凝于神”。既有具体生动的形象造型,又寓以一定的哲理内涵,可谓“居于儒,依于道,游于禅”“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充分显示出人文士大夫的雅气,儒道佛的仙气,民间美术的俗气。把汉民族历史上积淀下来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主人的美好希望和理想,都寄托于仙人瑞兽等吉祥物上,创造出一个立体感很强的艺术氛围。

1 木雕艺术

1)门式。山西民居建筑中院门种类非常多,变化各有千秋。如气宇轩昂是昂的祠堂门,华丽而不失质朴,以北方古建为体,又糅和了南方园林风格的常家“静园”正檐挑角卷棚式大门、工柱抱厦挑角匠心独具。别有风貌:还有工柱歇山门、工柱卷棚门、挑角门、圆顶门、梳背门、月亮门、瓶形门、六角门、圜门等,在众多门式中,即共有的式样相同,构件和装饰也有明显区别和差异,如垂花门的做工最能表现出装饰工艺的特点(见图1),有的做小巧斗拱出挑做成卷云的式样,木构件上部雕有花饰,显得格外朴素。

2)楹联匾额。屋柱为“楹”,对联为“联”,挂在木柱上的联则为“楹联”,楹联不同于春联,“春联”“婚联”之类只在喜庆时候贴的对联,而“楹联”是长久地悬挂于厅堂楼阁,与建筑融为一体,并成为主人用以寄托情怀的载体。

匾额的类型大可分为四种(见图2):a.职官匾,一般悬挂在临街的大门上,以为炫耀;b.堂多匾,悬挂于二门式正堂;c.寄情匾,悬挂于正厅及亭、阁等处;d.由朝廷、官府、乡人、门生赠送的匾,悬挂于祠堂或主人宅第。

图1 垂花门

图2 匾额

3)窗式。窗户是居民宅院的眼睛,也是古建筑上装饰集中的部位之一。窗户的功能是用来采光的,在没有用玻璃之前,古建筑的窗芯需要用纸糊,以便在采光的同时,遮风避雨,所以其窗芯格子,要比现代窗格密得多,这些使能工巧匠可以在窗户上大显身手,使其成为展现格式层出不穷变化和雕刻艺术的重要载体。其水平的最高体现是清代著名学者李渔评价的“一窗一景致”。大多居民窗阁纹荟萃“寿”字形、“喜”字形、“万”字形、灯笼锦(见图3)、步步锦、冰裂纹、云纹、回纹等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样和各式各样的动物、花鸟、人物组成的图纹。而且,非常讲究细部的雕刻,有的窗户甚至是由一整块木板镂空雕成。

4)雀替、挑头等。木雕在梁枋、檩条、瓜柱、斗拱等主要构架和撑木、挑头、梁垫、雀替(见图4)、挂落等构件,以及构成外廊空间的天花、隔扇、门窗上,均有极不寻常的表现,堪称清代这一技艺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图3 窗阁

图4 雀替

2 砖雕艺术

1)倒座、影壁。民宅中的倒座屋顶形式多为内向平坡或双坡硬山顶。外墙高大壁立,一般不开窗,宅门是内向联系的唯一道路。规模小的四合院倒座常为一层。倒座的高墙为宅门的背景,在平淡的高墙衬托下,宅门显得十分突出。华丽的宅门从平调连续的墙体中探出头来,使人感到建筑韵律和街景的连续性。

在与宅门相对的厢房侧墙上,常设影壁(见图5)。砖雕工艺精湛,檐口基座贴金,有的还在檐口下做砖雕斗拱。影壁上有时设有精砖的小笼,称为土地祠或门神府,内供神像。起到心理上的防卫作用,并增添了景观效果。侧座是由院外至院内的第一道屏障,它不仅限定了院落的花圃,而且通过宅门和影壁的一放一收,完成了从院外到院内的空间过渡。

侧屋的外观虽是一副严肃冰冷的面孔,而面向内院的一面却换以微笑的表情,常用素和的结构代替以往的砖石,用精美的木雕、镂空的阁窗强调中轴线,给院中人一种“家”的温馨。

2)山墙。山西居民对外的山墙一般都不开窗,且高大壁立,外观封闭,连续的灰色墙面塑造了古朴典雅的街景。为了削弱街景的平调感,院内建筑高低错落,形成了多姿多样的城市轮廓。一般正房山墙上都有山花,常与愚山顶的悬盘形态相似,图案多以植物花纹为主(见图6),成为平淡墙面上的点缀和视觉焦点。院墙上部为减轻自重通常以砖砌成“十”“古”等图案,极具装饰性。

图5 影壁

图6 山墙上的图案

3)烟囱帽、风水楼、脊兽等。在山西居民中,从外观看,烟囱帽(见图7)、脊兽、风水楼等细节的塑造独具特色,灰色的墙面成为山西居民最具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的景观。烟囱帽、脊兽从院中探出头来,俏皮生动。在建筑体形与细部的共同作用,山西民居的轮廓活跃生动,以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层次,使建筑外观在统一中有变化,城市的街景在各个院落的共同作用下生动地开展,古朴而蕴味深远。在街上行走,步随景移,使人留恋。

3 石雕装饰物

在山西居民中,有许多石刻装饰,如门前上下马石、栓马桩、抱鼓石(见图8)、石狮子、柱、石敢当,以及通往正房平台的楼梯栏板。这些石雕内多以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人物、八宝、博古、吉祥如意图案、几何形体等为题材,版面设计,依品构图,刻工技巧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石头,坚硬清冷,是没有生命的,然而我们民间艺术工匠师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以刀代笔,把它刻成狮子、蟠龙、骏马、凤凰、仙鹤、人物、山水、花鸟等,一尊尊雕像,一尊尊图画,使它产生了艺术活力,成了有功能有价值的艺术品。另外,石刻中的民俗民艺表现也很突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是民间雕刻艺术的永恒题材,如“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八仙过海”“云娘教子”以及蟠龙、狮子、麒麟、凤凰、仙鹤、鳌鱼等;这也即为了迎合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需要,满足人们喜庆祝福的要求。

图7 烟囱帽

图8 抱鼓石

石雕匠师们从大自然和劳动生活中,直接把他们所熟悉的物象作为题材,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制作条件和物质材料,或夸张变形,或如实刻画,以符合美的要求,如石刻中狮、象、龙、凤、鹤、鳌鱼及花卉中各式纹样,或组合成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民间常用的“福”“喜”“寿”字极富装饰性、雅致天真的艺术造型里,显然是遵循了一种潜在的民间艺术语言,为民间工匠所特有。

4 彩绘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为了装饰和保护木构件部分,对暴露于外的木件,基本上都要进行档次不同的彩绘。这一艺术,最早从春秋时候就出现了。经近三千年的发展,到清代就进入了全盛时期。彩绘的颜料以矿物颜料为主,植物颜料为辅,加以胶、粉调制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鲜明,覆盖力强,经久不变色,有的颜料含有一种毒素,能起到有效的防虫作用。

其中汉纹锦彩绘,乃仅属于山西晋中一带的一种彩画形式,据考证大致起源于明末清初,完善于清代末朝,汉纹锦彩绘的前身是“一绿细画草片花”,这种做法在榆次城隍庙后大殿东西两侧找到实例。

常家庄园的彩绘属于正统的汉纹锦风格,虽然经历了岁月沧桑和人为的破坏,但仍有不少建筑保留了具备有清式风韵的高层次彩画。如养和堂正楼,体和堂、广和堂的南北楼,贵和堂过厅及正楼的梁栋,以及雍和堂的正厅立卧栏、前檩,祠堂院雕花、贵和堂新院的梁头上、垫墩上,都保留了珍贵的、极富文物价值的清代彩绘原作,这些作品,虽然档次有大金青、二金青、五彩、素式彩画之分,但工艺之精、内容之丰富、格调之高雅,都为他处之罕见。特别是六楼一厅(即养和堂、贵和堂正楼、体和堂、广和堂南北楼、贵和堂后楼、贵和堂过厅)的彩绘乃汉纹锦的宝贵遗产,其中贵和堂正楼“三青三兰”的春秋故事梁栋画心,更令人叹为观止。专家谓之为汉纹锦彩绘中的顶级精品。

5 园林

晋商大院除三雕艺术外,也很注重园林艺术,如常家庄园的静园。

常家庄园的园林——静园,乃中国最大的北派私家园林,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该建筑以其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与儒家师法自然的情愫,集北国大气厚重之风格与江南空灵毓秀之精粹,神工鬼斧、布局天成、阁轩亭斋、雕饰绝伦、泉溪潭湖、宛如苏杭、树木山石、雄浑阳刚。境界深远的杏林,风格迥异的狮园,南派风韵的遐园,姹紫嫣红的可园,曲径通幽分布其中,观察阁极目楚望,听雨轩眼底微澜,皆使人放怀于自然,忘忧于仙境,寄情于山水,咏叹于文脉。尽享人生,心旷神怡,流连其间,景随步移。超凡脱俗的静园,不愧为人类最为理想的精神家园。

花院的瞻月亭和东大门上的望绵阁,四面阕如,八方无碍,斗拱叠出,翼角腾空,可以目游聘怀,极视听之美,东可望绵山日出,西可观苏溪夜月,是“指点江山”的赏景最佳位置,可以与天地共吐纳,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山水日月,“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有了这个空间,“可坐,可萁踞,可仰候,可放笔砚,可渝茗置饮”。这种偏离大院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与道家的回归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学,陶渊明式的空想社会,以及儒家的礼教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传统的庭院风景线。

猜你喜欢
彩绘艺术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纸的艺术
彩绘“未来之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爆笑街头艺术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