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鑫,许 玲,贺 勇,宋昊岚,罗通行,余 萍,高宝秀,李贵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实验医学科;2.传染科,四川 成都610041)
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很高,慢性重型肝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死亡率一直很高,其可能机制是肝脏受损,其生物转化功能减退,大量内源性毒素不能被转化清除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一种人工肝技术,其原理是将患者血液经泵引出,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份,除去血液中胆红素、内毒素、细胞毒性因子等有害物质,然后将细胞成分和同型新鲜冰冻血浆输回体内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PE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评价PE在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为PE治疗的适应征患者的选择提供指导。
1.1 对象
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传染科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5例进行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诊断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1],研究对象均为慢性乙肝患者,HB-sAg均为阳性。腹水确诊以B超检查为准,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诊断标准符合《国际腹水研究小组肝肾综合征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为经病史、X线、ECG、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有原发性肾病、原发心脏病、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者,并排除入院时己有自发性腹膜炎患者。PE治疗期间有6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6例患者出现紧张性腹水进行穿刺被排除出本研究,最终有53例患者完成研究。
1.2 方法
1.2.1 PE方法 设备为德国贝朗Diapact CRRT持续血液净化系统,每次血浆置换量为2 800-3 000 ml,平均2 900ml,间隔1d做一次PE,6d内做3次。首次治疗前行单针双腔导管股静脉置管,血流速度为130ml/min,血浆分离及输入速度为20-30 ml/min,补入异体同型冰冻血浆进行等量置换,血浆回输温度为37℃。术前及术中根据凝血酶原时间,酌情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前常规应用10%葡萄糖酸钙预防过敏,治疗后使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术中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1.2.2 实验室指标分析方法 采集研究对象PE前、每次PE后2小时内以及患者出院时的血清和血浆,以3 000r/min离心15min,血清用于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分析;肝素抗凝血浆用于血氨指标分析;EDTA抗凝血浆用于凝血酶原时间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测采用德国Roche Modular-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Cys C试剂由丹麦Gentian提供;Ammon采用美国Johnson VITROS-250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测定;PT采用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测定;终末期肝硬化评分(MELD)采用肌酐、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计算[3]。本实验室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实验室认可,所有分析指标均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的能力验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5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男47例,女6例,平均年龄47±13岁,所有患者均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感染史7-21年。入院时childpugh分级中B级8例,C级45例,终末期肝硬化评分(MELD)为31±5。经B超检查41例有腹水,12例无腹水。有3例患者符合HRS诊断,其肌酐水平均超过133μmol/L,并经2次以上白蛋白扩容治疗后无改善,无其它影响肾功能的疾病。研究结束6例患者院内死亡,47例患者出院。
2.2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次PE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 以PE前数据为基础数据,其它的结果均和PE前进行比较。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PE治疗,ALB均高于PE前(P<0.05),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变化;TB、DB、ALT、AST、Ammon、Urea、Crea、Cys C均低于PE前(P<0.05),并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变化;Na、K、Cl经PE治疗,其变化不明显(P>0.05)(表1)。
2.3 慢性重症肝炎患者3次PE治疗部分指标的变化率 以PE前数据为基础数据,将每次PE后的结果减去PE前数据,再除以PE前数据,所得结果为变化率。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第1次PE,TB、DB、ALT、AST、Ammon降低明显(P<0.05);第2次PE治疗,TB、DB、ALT、AST降低率高于第1次PE的降低率(P<0.05),而Ammom的降低率和第1次PE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3次PE治疗,TB、DB、ALT、AST、Ammon降低率和第2次PE比较,其降低的幅度明显减缓,两次的降低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2)。
表1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次PE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
表2 慢性重症肝炎患者3次PE治疗部份指标的变化率
2.4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出院时和PE前的肝肾功能结果比较 5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3次PE治疗后,47例出院患者采集其出院时的血样分析其实验室指标(另6例死亡患者以死亡前最后一次结果为最终结果),比较出院时和PE前的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PE治疗后,在出院时TB、DB、ALT、AST低于PE前(P<0.05),ALB、Ammon、Urea、Crea、Cys C均高于 PE前(P<0.05)(表3)。
表3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出院时和PE前的肝肾功能结果比较
2.5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PE前后肝肾功能变化分析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肾功能变化见图1-4。图1显示:3次PE治疗,TB、DB降低,PE结束后至出院时,TB、DB出现升高现象,但仍低于PE前。图2显示:3次PE治疗,AST、ALT明显降低,PE结束后至出院时,AST有升高现象,ALT变化不明显,两者均显著低于PE前。图3显示:3次PE治疗,ALB变化不明显,而Ammon在PE治疗期间降低,PE结束后至出院时,Ammon升高并高于PE前。U-rea和Crea变化趋势同Ammon一致(见图4)。
图1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PE治疗前后TB、DB变化图
图2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PE治疗前后ALT、AST变化图
图3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PE治疗前后ALB、Ammon变化图
图4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PE治疗前后Urea、Crea变化图(图中Urea扩大10倍)
由于我国肝炎病毒的高感染率,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病率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由于长期的病毒感染和肝功能损害,肝脏结构破坏甚至形成肝硬化,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如HRS、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等[4]。慢性重型肝炎病程长,病情危重复杂,并发症多,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高,是临床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PE治疗通过将患者血液泵出,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份,去除血浆中胆红素、内毒素、细胞毒性因子等有害物质,然后将细胞成分混同新鲜冰冻血浆及所需补充的置换液输回体内,达到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5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PE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分析发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PE治疗期间,ALB均高于PE前(P<0.05),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变化;TB、DB、ALT、AST、Ammon、Urea、Crea、Cys C均低于PE前(P<0.05),并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变化;Na、K、Cl经PE治疗,其变化不明显(P>0.05)(表1)。当PE停止后至患者出院时,TB、DB、ALT、AST仍低于PE前(P<0.05)(表3、图1、图2),但 Ammon、Urea、Crea、Cys C却反过来高于PE前(P<0.05)(表3、图3、图4)。实验结果表明:PE可用于降低慢性重型肝患者的胆红素[5]和转氨酶(P<0.05),特别是降低转氨酶[6-7]的效果尤其显著。Ammon在PE治疗期间明显降低(P<0.05),但PE停止迅速升高,至出院时超过了PE前的水平(P<0.05),因此,PE用于降血氨治疗的效果可能不理想,不建议用PE疗法去治疗肝性脑病。Urea和Crea的变化和Ammon相似,均表现为PE治疗期间明显降低(P<0.05),当 PE 停止迅速升高,至出院时,Urea和Crea水平高于PE前(P<0.05),表现出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肾功能有减退的表现。对其中3例HRS患者观察也发现同样的趋势变化,表明PE用于治疗HRS效果不理想,和国外报道的结果相同[8],有研究认为PE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有效[9]。至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其肾功能有减退的现象这个问题,可能和肝衰竭患者易发HRS有关,准确的发病机制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在本研究中,通过比较多次PE后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率发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第1次PE后,TB、DB、ALT、AST、Ammon降低明显(P<0.05);第2次PE治疗后,TB、DB、ALT、AST降低率高于第1次PE的降低率(P<0.05),而Ammon的降低率和第1次PE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3次PE治疗后,TB、DB、ALT、AST、Ammon降低率和第2次PE比较,降低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2)。实验结果表明:用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第1次PE效果显箸,第2次PE后部份指标有效,而第3次PE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建议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时,在短期内2次PE效果最好。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PE可用于降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的转氨酶和胆红素,而PE仅在短期内有降血氨、尿素和肌酐的作用,长期效果不理想,不建议用PE疗法去治疗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另外,PE治疗以2次为最佳组合方式。总之,PE只能作为短期内重型肝炎患者的一个支持疗法,并不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本文未能追踪经PE治疗后出院患者的长期状态,因此,PE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长期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
[2]Salerno F,Gerbes A,Ginès P,et al.Diagno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orenal syndrome with cirrhosis[J].Gut,2007,56:1310.
[3]Angemayr B,Ceina M,Karnel F,et al.Child-Pugh versus MELD score in predicting surviva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e shunt[J].Gut,2003,52:879.
[4]García-Pagán JC,Caca K,Bureau C,et al.Early Use of TIP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Variceal Bleeding[J].N Engl J Med,2010,362:2370.
[5]Ihara H,Shino Y,Hashizume N,et al.Removal of protein-bound and unbound unconjugated bilirubin by perfusion of plasma through an anion-exchange resin in a case of Crigler-Najjar syndrome type I[J].Ann Clin Biochem.2003,40:528.
[6]徐开菊,王亚娟,冯 萍,等.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10,41:557.
[7]张丽旦,徐 宁,石小枫.血浆置换与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1097.
[8]Wong F,Raina N,Richardson R.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 is ineffective in the management of type 1hepatorenal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with ascites who have failed vasoconstrictor treatmen[J].Gut,2010,59:381.
[9]Burnette BL,Leung N,Rajkumar SV.Renal Improvement in Myeloma with Bortezomib plus Plasma Exchange[J].N Engl J Med,2011,364: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