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2012-11-05 02:47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棉秆克隆新品种

南京农业大学首例徒手克隆猪诞生

9月15日晚上10时45分,一胎8头体细胞克隆小猪诞生,这是南京农业大学首例利用徒手克隆核移植技术生产的克隆猪。这也标志着南农利用徒手克隆技术生产克隆猪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此次徒手克隆猪制备试验,由南京农业大学动科院遗传育种研究室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动科院张运海副教授课题组及大鹏养猪合作社共同合作开展。安徽农大提供核移植用供体细胞,南京农大新引进的副教授李娟博士采用徒手克隆技术,制备出体细胞克隆胚胎,后将235枚桑椹胚及囊胚移植到3头受体母猪子宫内,2头成功受孕母猪中的1头,在经过114天妊娠后,自然分娩产下8头小猪,5只成活。

徒手克隆技术成本低,效率高,无需昂贵仪器设备,正逐渐成为生产转基因克隆猪、牛、羊等动物的主流技术。这一技术于2006年在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被成功应用到克隆猪上。2005年7月到2010年年末在奥胡斯大学主攻利用克隆猪建立人类疾病模型工作的李娟博士,正是这一技术团队的骨干成员。在2010年加入南农动科院刘红林教授课题组后,经过两年的努力,成功在南农建立起了猪徒手克隆技术,并获得首例体细胞克隆猪。今后,该课题组还将继续利用徒手克隆技术,为人类医学、畜牧业和基础研究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研究材料。

(南京农业大学)

玉米芽尖转化技术获突破

来自天津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高效转化且简便易行的玉米遗传转化技术,以玉米自交系天塔五母、7922的芽尖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基因转入玉米中。

Psy是类胡萝卜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建立psy玉米转化体系,可促进相应类胡萝卜素形成。研究人员以植株的转化率为指标,研究了真空处理方式,真空处理时间及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获得了转化率最高的实验条件。RT-PCR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结果表明psy基因已经整合进玉米基因组并能正常转录,转基因玉米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比野生型玉米提高了25%。

(天津大学)

国际水稻研究所更新黄金大米研究现状

根据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更新报告,截至2012年9月,黄金大米依然处于开发和评估阶段。一旦黄金大米获得法律认可,被证实在社区条件下可以有效减少维生素A缺乏症,它将在农民和消费者中间获得广泛应用。社区条件是一种需要花费额外的两至三年的实验过程。

IRRI补充认为,菲律宾水稻研究所(PhiRice)和孟加拉国水稻研究所(BRRI)的育种家正在培育和测试黄金大米在现有水稻品种中的口碑,这些现有水稻均获得当地农民的欢迎,产量、病虫害抗性和谷粒质量十分稳定。下一步科学家将向当地政府管理者递交所有的安全资料,管理者将审核所有数据,并将此作为批准黄金大米过程的一部分。

(国际水稻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研究获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学军教授团队的一篇有关高寒草原生态系统N2O排放的研究论文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ChangeBiology)杂志上发表。

这篇论文,系统报道了在不同氮沉降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下我国天山巴音布努克高寒草原生态系统N2O的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其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冰雪融化期间(约1个月)不论氮添加水平、土地利用模式或放牧强度均未对土壤N2O产生显著影响,未出现N2O明显排放峰,这一期间的排放量仅占年排放量的7%左右,主要排放期出现于高寒草原植被的主要生长季6~8月。

文章指出,全球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2O排放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多样性,人们在评判草原系统N2O等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多样性。

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的资助,刘学军为通讯作者,这也是刘学军教授于2010年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农田土壤酸化论文以来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新技术填补生鲜乳中“莠去津”检测方法空白

莠去津(ATZ)是一种常见的除草剂,在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的玉米种植中被广泛使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料安全加工与检测技术创新团队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了莠去津经过植物代谢、环境降解及动物代谢后,在以玉米饲料为基础的生鲜乳实际生产体系中的污染现状及迁移规律。

研究人员建立的饮水、青贮玉米、精饲料及生鲜乳等4种样品中莠去津及其6种主要代谢物的残留检测方法,实现了这7种极性差别大的代谢物的同时检测分析,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填补了国内外对生鲜乳中莠去津及其代谢物同时检测方法的空白。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保存方法对莠去津类物质的检测存在影响,并提出了采集后奶样常温保存、尽快处理以及青贮饲料样品真空密封、冷冻保存、粉碎的方法,避免了实验误差,对于今后样品的检测具有实际意义。

据悉,该团队研究了实际生产中奶牛饮用水、精饲料、青贮饲料和生鲜乳中的莠去津的污染情况,确认了其主要残留形式、残留水平和迁移规律,初步明确了青贮及青贮方式对青贮饲料质量安全性和奶牛生产的安全性影响,也为今后制定饲料及生鲜乳标准中莠去津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限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湖南成功开发日产量最高的优质杂交晚稻新品种亩产683公斤

由湖南农业大学与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晚稻新品种“H优518”于9月27日在湖南通过农业、种子专家田间实地测产,理论亩产达到683.6公斤,是目前亩产量最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在示范田现场,高级农艺师、制种专家黄培劲说,该品种有米质优良、生长期短,生长周期只有107天,产量高,单季产量预计可以达到700公斤左右、特别适合双季早稻、晚稻的配套,两季产量可以超过1200公斤,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耐肥力和抗倒伏能力,特别适合机插机收,符合现在大规模种植、集约化生产的趋势,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等特点。

该品种已经通过国家审定,现在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已经大面积示范,明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目前正在申请国家超级稻新品种认定。

(湖南农业大学)

玉米高产探索又取得新突破

近日,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新疆兵团农六师奇台总场和农四师71团分别创造玉米小面积单产1410.3公斤/亩(2.96亩)和万亩1113.4公斤/亩(10860亩)的全国玉米高产新纪录,并突破了我国小面积1400公斤/亩和大面积1100公斤/亩的难关。

高产突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兵团农六师农业局、奇台总场、农四师农业局、71团等单位在多年合作探索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李少昆博士介绍,高产田采用了以依据产量目标确定种植密度为前提、以防倒高效群体构建为基础的“增密防倒、前控后促”玉米高产突破的技术路线,选择在基础肥力较好的田块,经过多年秸秆还田与施用有机肥培肥,集成高产耐密新品种、高密度种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分期施肥与水肥精量调控、行株距优化配置、病虫草综合防治、适时晚收和全程机械化等核心技术,强化田间管理,实现了玉米高产的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含笑家族再添新品 四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培育的含笑属植物新品种“云星”、“云馨”、“云霞”“云瑞”近日获得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这四个新品种由龚洵课题组经过数年的培育、种植和栽培育成,于2011年7月向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提出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随后经过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的申请受理、初审、公开、实地考察现场实质审查等程序,最终决定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这四个新品种都有一定的耐寒能力,也较耐干旱、耐贫瘠,适宜栽植于温带、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适合庭院和行道树栽培。”龚洵介绍,四个新品既可生长于稀疏的树荫下,也可全光照生长,栽培于强光环境中的植株分枝密集,露地定植时间以尚未萌发新叶的早春为宜。

“含笑”属木兰科,因花开而不放,似笑而不语这个特性而得名,它寓意矜持、含蓄、美丽、庄重、纯洁、高洁,自古以来被人们所熟悉和喜爱。云南有着丰富的木兰种质资源,但近年来,木兰科植物遭到大量砍伐,很多种类已濒临灭绝。“我们从1996年就开始研究木兰科植物的杂交育种,目前已得到50多个木兰科植物的杂交后代。”龚洵表示,在对木兰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新品种选育和园林绿化植物的高效培育,不仅在园林绿化、植被恢复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能有效保护其野生资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我国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获大奖

第四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会议、第五届泛太平洋农药科学会议暨第八届植物化学保护和全球法规一体化国际研讨会日前在京闭幕。从会上获悉,中国提交的奈安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被三会投票评为国际农药与环境安全一等奖。

据介绍,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对除草剂催化代谢和残留降解一体化的产品,目前唯有奈安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这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专利技术。该技术由中国农民科学家党永富先生发明,并依此创制出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

据悉,该技术产品可以与除草剂同步使用,既不影响除草效果、又能预防除草剂药害与副作用。实验证明,利用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可以将除草剂对农作物的抑制期由7~15天缩短到2~3天,实现农作物安全改茬,有效提高作物产量10%以上。对发生除草剂药害的作物(百草枯除外、叶用类作物除外),及时施用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可以将土壤中的除草剂残留降解为水或二氧化碳等无毒或低毒小分子物质,有效解决除草剂残留对环境的危害。

(《科技日报》)

专家创新棉秆收获切碎压捆联合作业技术

今后,随着棉秆联合收获机的问世,我国棉农在进行拔秆、输送、切碎等工作时将会更加省时省力。这一切,归功于我国专家对棉秆收获切碎压捆联合作业技术的创新。

日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完成“棉秆收获切碎压捆联合作业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据南京农机化所农业资源开发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陈永生介绍,自2009年以来,项目组创新研发了4MGB-237型自走式棉秆拔秆切碎联合收获机,改进优化了9YL-40型直立式棉秆液压打包机。

据了解,创新后的棉秆联合收获机突破了棉秆高效整株拔取、强制平顺输送、低耗切碎集箱等关键技术,可一次性完成拔秆、输送、切碎、集料,大大提高了棉秆收获效率,降低了收获成本;同时,棉秆液压打包机可以将切碎后的棉秆压缩打包,在方便储藏和运输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棉秆的运输成本,有利于提高棉秆资源化利用程度。

(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河南省花生主品种“升级换代”获高产

近日,由河南省农科院在豫南、豫北实施的花生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推广的“豫花9326”、“远杂9102”等新一代品种在配套新技术支持下,均达到了高产示范田亩产350公斤的佳绩,大田均产较普通品种每亩增加30多公斤,实现了河南省花生主要品种选育的升级换代。

“河南省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足40%,国家为此确定了重点扶持培育高产量、高出油率新品种的油料产业发展策略”,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新友告诉记者,“目前花生种植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收割难,又累又费人工。”张新友介绍说:“我们在选育‘远杂9102’的同时也研究推广了配套的轻简规范化种植技术,既适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现状,也为实现花生生产机械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新品种和配套新技术的下一步大面积推广,将全面改变河南省花生种植现状,推动花生生产迈上新台阶。”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吉林育出非林地栽培人参新品种

近日,由吉林省政府主办,省科技厅、省农委等部门和单位承办的2012中国吉林·国际人参大会在长春市召开。经过一年科研攻关,吉林省培育出非林地栽培的人参新品种。

据介绍,2011年,由吉林农业大学等11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人参规范化种植提升、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及品牌培育研究”项目研究实施一年多来,在品种选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人参(西洋参)新品种选育研究取得突破。

在吉林省原有3个人参品种的基础上,新选育出“康美一号”和“中农洋参一号”2个人参(西洋参)新品种,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近80万平方米。“康美一号”是我国第一个适合非林地栽培的人参新品种,该品种的审定结束了我国非林地栽人参没有品种的历史。“中农洋参一号”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人工选育并通过审定的西洋参品种,这个品种的培育成功结束了我国引种西洋参的历史。

(吉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棉秆克隆新品种
克隆狼
黄河流域棉秆机械化收获装备的研究与分析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前置式皮带夹持输送棉秆起拔机设计与试验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拨轮式膜秆分离机的设计
棉秆起拔力关键因素的研究及试验
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