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金希
同心护渔
——让海洋“充满鱼”
撰文/金希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世界捕鱼业已经借助大量高科技技术,让捕捉鱼儿变得更容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沿海地区捕捞过度,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沿海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政策。
早在2001年,在美国举行的美国先进科学联会的年度会议上,150名海洋科学家们就提出了设立鱼类海洋公园的构想。200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将夏威夷西北列岛列为国家保护区,使之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保护区。美国政府同时发布了条例,在保护区建立的5年内,禁止所有渔业、采矿业等可能对保护区环境造成破坏的活动。这个保护区保护了很多种濒临灭绝的鱼类。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通过“鱼类海洋公园”这一范例,使人们看到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他们估计,这样的“鱼类海洋公园”的面积至少要覆盖到地球海洋总面积的20%,才能真正地有效保护鱼类。如今,科学家们仍在为建立更多类似的“鱼类海洋公园”而努力着。
在欧洲,由于沿海国家众多,海洋生物资源便显得非常珍贵。为了使地中海、北大西洋地区的渔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保护大家共有的资源。
西班牙法律对渔网的网眼大小作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具体到捕什么鱼使用什么渔网。这个规定的实行,使很多还没有达到捕捉程度的小鱼免遭捕杀,让它们有传宗接代的机会,进而促进附近地区的渔业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不少地中海国家对深海捕捞渔网在海底的深度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比如,地中海海域禁止拖船在海平面1000米以下的水域捕捞。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阻止了很多渔船将网撒到海底,从而使很多海底植物避免了被渔船拖走的厄运,而海底植物对鱼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海底植物的正常生长也间接保护了地中海的渔业资源。
在英国,英国海洋渔业委员会会为零售行业采购自可持续性渔业资源的产品颁发“可持续鱼类证书”。出售时,都会贴上一个海洋渔业委员会“推荐购买”的标识,以示鼓励。
在各国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也对成员国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法国就曾经“中”过欧盟的“枪”,由于长期以来都对欧盟有关保护鱼类资源的措施嗤之以鼻,在2005年7月,法国被欧洲法院判处了2000万欧元的一次性罚款,另外还必须每半年缴纳一笔数量可观的周期性罚款。这项周期性罚款何时停缴,取决于法国何时能够完全遵守欧盟制定的各项渔业法规。
日本一直以来都非常依赖北太平洋的渔业资源。为了保护日本周围的鱼类,提高产量,早在1997年,日本水产厅就在长崎等地设置了“海底山脉”工程。在水深200米左右的大陆架边缘利用沉箱建成了这样的“海底山脉”后,流到这里的海流受到阻挡改变方向,从而将其携带的氧气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输送到靠近海面的海水表层,使浮游生物增殖,进而使得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鲅鱼、鱼、鳎鱼等获得丰富的饵料而大量繁殖。1997年的试点工程完成后,试点地区相关鱼类的产量比之前提高了好几倍!日本水产厅尝到了保护鱼类工程的甜头,于是在日本近海大力建设新的水产资源基地,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继续扩展“海底山脉”,使“海底山脉”延日本沿海地区绵延数十千米。
尽管许多国家的保护渔业资源政策和措施非常完善,但许多不甘受制的渔民却不懂这些道理。他们想方设法地越过法律法规的边界。沿海地区监管得严,他们就把眼光瞄向了广阔的公海。他们使用的方法,大多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明令禁止的流网捕鱼作业。非法流网捕捞不仅损害海洋生物资源、破坏海洋环境,且严重危害行船安全,被称为“幽灵捕捞”。但因为流网捕捞的效率是普通机钓的5倍,且成本低、劳动强度小,于是一些渔船不惜违法作业。针对公海出现的非法捕捞活动,许多国家自发地联合起来,进行公海巡视和联合执法,以保护渔业资源,促进世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早在1994年就与美国开始进行北太平洋公海的联合巡视和执法活动。到目前为止,中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已经建立了北太平洋海岸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查处公海非法捕捞,惩罚那些破坏海洋生物资源的偷猎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