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子衿
告别的海豚 受伤的海从毛伊海豚之死谈起
撰文/子衿
在新西兰北岛的西岸水域,生活着世界上最小的海豚——毛伊海豚。它也是世界上最濒临灭绝的海豚物种。近日,科学家发现,毛伊海豚中处于繁殖期的雌海豚,仅存不足22只。这意味着,毛伊海豚或许很快就会消失在海洋中。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毛伊海豚还拥有庞大的族群,它们在海洋中嬉戏、跳跃,享受着大自然赐给它们的一切。但好景不长,人类发明了刺网捕鱼,尼龙绳编制渔网,上网沿加有漂标,下网沿系有重物,渔船一边行驶,一边将刺网投入海中,收网时,被圈住的海域中,一切海洋生物都会被打捞上来。
正是这种灭绝式的捕鱼方式导致了毛伊海豚数量的急剧下降。重型尼龙网投到水域中,很容易缠住毛伊海豚,一旦被缠住,就无法从网中挣脱开来,尽管渔民的本意并非要捕捉海豚,但这种无意中的伤害却给毛伊海豚带来了灭顶之灾。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毛伊海豚的数量已减少了94%。
在过去的时代里,由于硬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在近海捕捞,客观为海洋动物的生存提供了空间。但是,随着人类开始拥有远海捕鱼的能力,海洋动物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研究人员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海洋鱼类、贝类、鸟类、植物和微生物等物种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人类的过度捕捞让29%的海洋生物濒临灭绝。
“到2050年,我们将没有可以依靠的渔业。”《科学》杂志国际执行编辑安德鲁·苏登认为,人类必须采取行动,还海洋生物一个生存的空间,也还人类一个可以长久发展的渔业。显然,苏登的看法被很多国家接受,大多数沿海国家规定了严格的休渔期,
我国规定在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6月1日至9月1日禁止捕鱼,北纬35度至26度30分的黄海和东海海域6月1日至9月16日禁止捕鱼,北纬26度30分至“闽粤海域交界线”的东海海域5月16日至8月1日禁止捕鱼。
休渔期的确定,给了海洋生物休养生息和繁殖的机会,鱼群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完成交配、产卵等,确保了种群的延续。
然而,越来越严格的规定也无法给海洋生物以彻底的庇护。今年1月,一只身缠渔网的毛伊海豚尸体出现在海滩上,仅仅5个月之后,在新西兰新普利茅斯(New Plymouth)南边的庞加利胡(Pungarehu)海岸,另一只毛伊海豚尸体被海浪冲上岸。而在这之前,新西兰政府已经划定了禁用渔网的海豚保护区,为什么还会有毛伊海豚不断死亡?事实上,这两只海豚都是在保护区以外遇难的,海豚保护区的范围十分有限,毛伊海豚也不会一直待在一个地方不动,因此,总会有悲剧不断发生,除非能够在所有100米深度范围内完全禁止刺网捕鱼,但这又会给新西兰渔民的收入带来巨大影响。
被人类渔网杀死的毛伊海豚
相对于人类过度的捕捞给海洋生物带来的灾难,海洋污染更为可怕。1910年,人类发现了第一块海洋死区墨西哥湾,严重富营养化,使海水中的氧气含量大大减少,依赖氧气存活的鱼类等生物失去了生存的依凭,只能在窒息中死亡。100年后的今天,地球上已经出现了超过400块海洋死区,在夏季,海洋的缺氧有上万平方英里,在这些区域里,完全没有生命的迹象。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海洋死区的扩散速度,几乎每隔10年,其面积就会翻一番,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几百年后,大部分海洋中将找不到生命。
而人类不得不承认,海洋死区的产生,是人类自身行为所致。在北半球,海洋死区的分布几乎与人类的足迹完全吻合。以墨西哥湾为例,人们为了获得丰收,将富含氮氧的肥料洒向农田,每年雨季,雨水冲刷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农田,将这些肥料带入河流和小溪,最后再从入海口倾入墨西哥湾。丰富的氮让墨西哥湾里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由于没有天敌,它们的生长打破了墨西哥湾的生态平衡,最终,这些浮游生物死去、沉入海底,腐败的尸体夺走海水中的氧气,海水的含氧量越来越低,最终导致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死亡。而这片死区,在每年的夏天会扩大到20000平方千米。
这只是一部分,事实上,情况严重得多的是原油泄露事件。海洋环保组织2009年的研究显示,人类的捕捞和污染导致了作为食物链基础的小鱼的急剧减少,使得海鸟、鲸豚、鲔类和蛙鱼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海洋中的生态链正从最下端被撕裂。
撕裂的生态链,给人类的养殖业带来巨大打击。由于淡水资源有限,海水养殖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并很快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海水养殖的对象包括鱼类、虾类、藻类、贝类和海珍品,并发展出包括混养、间养在内的多种养殖方式。但是,迅速的发展并不能抵挡海洋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
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影响了海洋植物的光和作用,破坏了鱼类的养殖;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还海域中积累,破坏了海洋动物的健康,并有可能引发大面积死亡;同时,由于赖以生存的海洋平衡被打破,海产品的质量也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收入。
不过,海洋养殖业也不完全是受害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海洋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残饵、花费、消毒药品由于养殖的需要被投入海中,成为海水富营养化的元凶,尤其是网箱养殖的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并在试图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