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盟北京市委员会
探索首都高校资源共享机制
文/民盟北京市委员会
整合教育资源,使各高等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高校间甚至与社会共享,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北京作为我国文化的“首善”之区,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首都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对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也越来越大,高等教育资源日趋紧张,需要通过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来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目前“共同体”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共同体、暑期学校及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三种模式上,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的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教学资源共享的项目范围窄,教学共同体实现共享的主要形式是校际选修课程、辅修专业和互聘教师,共享的载体和内容比较单一,其中校际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艺术、健身、休闲方面。教学资源共享的受益面窄,各高校拿来共享的课程中自然科学只占5%,优质的实验资源几乎没有共享,国家级或市级的优秀课和精品课数量不多。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不畅、网络共享平台少,在教育信息化和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还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资源共享的思路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为此,要从发展战略高度重视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从高校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从优化优质教学资源配置,推动高校内涵建设,从有利于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多层次、多规格创新人才的视角出发,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作用和意义。从“要我开放共享”的被动应付转变为“我要开放共享”的主动自觉行动,真正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扩大教学共同体共享范围,实施战略联盟。按照市场发展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大力推广教学共同体模式,探讨各种形式的联盟,如以名校为龙头,集聚来自相关行业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相关的产业群,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如以“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促进高校间的专业交流与融通。如针对目前职业学校和行业办学校仍然存在布局分散、专业设置雷同等制约更高水平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职业教育资源实施资源整合、集约布局、专业统筹,鼓励按照共享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创新,与高校结为战略联盟,开展教育资源项目建设,如区域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等。
不断提升教育资源共享的层次。从现有的本科教学资源共享,扩大到研究生教育、培养,学术报告共享,实验设备和科研资源共享,科研项目申请和联合攻关,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及精品课建设,师资培养等等。同时也要把资源共享的目光从教育领域拓广到整个社会,把高校资源作为整个社会资源的一部分,通过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的开放度这一途径来提高办学效益。
扩大资源共享范围,推出实质可操作性的共享试点建设。设立“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已开展,建议以该校CFD试点北京市教师教学促进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并投入资源,努力将其建设为北京市地域范围内高校共享的教师教学发展试范中心之一。
设立“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与教育资源共享论坛”。建议在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会名下设立一个“高等教育改革与资源共享年度论坛”,促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以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对不断更新的发展和具体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地达成共识,促进事业进步。
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建设。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强调全局设计,特别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重点资助有特色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如远程教育课程、精品课程等等,实现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效结合,使优质教育资源从形式、载体到内容和机制都要有发展和提升。
完善教育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和分担机制。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由受益方高校和学生向资源提供方高校支付必要的成本费用,使教学共同体共享工作顺利、稳定地开展,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国家或北京市应每年为教学共同体拨付一定数量的运行经费和奖励经费,也可让每个成员校先交一定量的年费,根据年终的贡献返还。
政府部门也要在教育资源共享外部政策环境上给予保障。利用高校主管职能,根据每年年终各成员校的贡献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学分制建设,使得共同体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形成规范化、多层次完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政府制定可操作的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共享资源评价反馈管理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监控,对优秀资源建设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对资源建设不力或不达标者给予必要的督促和纠正,从而促进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刘墨非 助理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