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城市设计的动态决策体系研究

2012-10-27 09:31
四川建筑 2012年6期
关键词:城市边缘边缘动态

申 利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作为既是城乡建设的活跃地带,又是城市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影响区域的城市边缘区,在城市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既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雏形,也是城乡协调的地带。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的开发建设变得十分活跃,如各种形式的开发区、保税区、示范区、大学城等。正因为开发活动频繁,空间景观的变化迅速,城市边缘区具有极大的可变度与变化潜力,如果城市规划不加以合理有力的引导控制,必然会造成空间景观的杂乱无序,进而影响到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探讨城市设计的动态方法来适应城市边缘区的变化和引导城市边缘区的健康、合理、有序发展。

1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与特征

学术界在描述城市边缘区时,有从空间位置解释的“城市边缘带”(Urban-rural fringe),有从城市经济景观特征而言的“城乡接合部”(city-country fringe),以及从城市的扩散作用或影响力入手的“城市蔓延地区”(the area of urban sprawl),“城市阴影区”(urban shadow zone)等等。虽然说法不一,但都认为传统的城乡二分法已不能客观反映现代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从典型的城市到典型的农村之间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过渡空间,城市边缘区就处在这一连续的过渡空间的中间位置,具有过渡与变化的特征。

边缘是与中心相对的一个概念,指事物的边界或事物间的交接带或过渡部分。城市边缘区侧重于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定义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城乡交融地带。理论界认为一般情况下城市边缘区的地理范围为城市建成区外10 km左右的环形地带。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城市边缘区具有在一定限制范围内向外推移发展的趋势,并且所到之处必然形成城乡交融的混合状态。城市边缘区是在城市扩散作用与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力量交织影响下的特殊区域,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动态性和模糊性。模糊性侧重于对空间状态的描述,如边缘区城乡之间的界限不规则,城市形态与乡村形态混杂处难以区分的含混状态。动态性是从发展的意义上来讲的,就是城市边缘区的边沿范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的,旧的边沿在消失新的边沿在产生。只要城市还在生长,边缘区的模糊性与动态性就随之存在。

2 城市边缘区的动态发展变化分析

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空间形态不稳定、易变化的属性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的动态发展变化。经济的周期性发展变化是城市边缘区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城市边缘区的动态发展变化是指城市边缘区由于受外界经济因素、交通信息等技术因素、地价区位因素、城郊关系、社会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政治与规划力量、自然因素等的影响和自身发展需要,在社会、经济、空间、文化和心理发生的不稳定、易波动、难预测的变化发展过程。

边缘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动态发展变化必然从整体到内部波及到各个层面。它既发生在经济结构的重整和调整中,也发生在空间形态景观的改变中,甚至波及到居民的心理与观念。边缘区的变化表现在空间形态上,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在技术因素、文化、社会心理及城郊关系等宏观背景基本趋同的条件下,其空间结构动态发展的形态特征和规律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整体形态的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规律:①在城市的放射发展阶段,市区从核心沿主要城市干线向离心方向发展。具体的形态取决于推动力的大小。推力大则呈飞地状独立于原城市核心之外,推力小则沿交通轴向外扩展;②在城市外环形成阶段,城市在内外发展推进过程中逐步建设形成完整的建成区,其外环也构成了边缘区的内圈;③结构填充阶段,城市外环与交通干线之间内圈形成,扇形用地内分散的建设逐渐密集,填充为边缘区的城乡混合状态。在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城市又向外围继续发展,随即迎来下一次波动。当然,城市边缘区整体空间的发展过程不是完全按照以上的顺序进行的,在城市外环形成的同时可能进行着城市边缘区的填充活动,边缘区与城市的生长不具有先后顺序。

3 针对城市边缘区动态发展变化的城市设计对策

3.1 城市设计在城市边缘区的重要作用

城市设计最初是以城市美化运动身份出现的,目前城市设计的作用已发展成为以城市物质空间为核心,同时管理与引导城市空间建设,促进城市社会、生态、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城市边缘区的空间规划与管理中,依然不能缺少城市设计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3.1.1 动态与弹性的目标控制过程

城市设计是管理与决策的目标控制过程,它注重过程、注重弹性动态的管理方法,将城市看作不断生长的有机体,这与城市边缘区的动态发展变化相吻合。城市设计的任务是在城市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建立目标控制系统,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的研究,对远景形态发展进行构想与预测,形成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导则,对空间进行管理。城市设计强调决策的过程性,使它更适应城市边缘区的动态发展变化。在边缘区因突发因素或不可预见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突变时,能及时做出调整反应,以动态的工作方法与程序适应边缘区的动态变化过程。

3.1.2 促使城市边缘区各结构要素平衡发展

城市设计直接作用的虽然是边缘区空间环境,但通过对空间结构的引导,城市设计可以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生间接影响(如图1)。因此,城市设计与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规划相结合,以空间为载体,以系统和多学科综合的方法加强对经济、社会的渗透作用,将达到使边缘区三大结构协调运转、和谐统一的作用。

图1 城市边缘区各结构要素平衡体系

3.1.3 促进综合多目标的实现

城市设计注重通过空间环境的改善促进其它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力地促进边缘区社会、生态、经济地协调发展。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是创造和管理城市空间,以促进和维护城市健康发展。这个健康的涵义,除了物质空间在功能、美学、文化上的要求外,还包括社会的健康运转,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尽管城市设计关注的核心仍然是对物质空间的塑造,但城市空间中社会环境与物质环境是相互交织的,二者的发展尽管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从而城市形体空间的塑造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2 边缘区城市设计的原则

3.2.1 总体协调的原则

边缘区城市设计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设计等城市发展与规划系统保持协调性与一致性,共同促进边缘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3.2.2 空间构成的总体结构框架

边缘区城市设计总体结构框架是指明确边缘区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在空间结构上的相互关系,在总体上对各构成系统提出原则要求和一般规定等。这些空间构成要素包括空间特色区、开敞空间体系、轴线体系、视线体系、道路体系、建筑高度与密度分区六大方面。这六大构成要素彼此是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勾画了边缘区总体空间结构的未来意向,为我们对边缘区开发建设进行管理与导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只有在对边缘区空间总体进行了城市设计后才能在它的原则指导下对边缘区动态发展变化的系列问题提出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式与途径。

3.3 边缘区城市设计的动态决策体系

城市设计的工作重点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同,它更注重空间的环境品质、精神内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边缘区的空间形态与环境品质极易发生突变,从而阻碍了城市设计空间目标的实现。为了使城市设计与边缘区空间形态变化之间达到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以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城市设计在方法上更应体现动态规划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边缘区动态发展与规划脱节的问题,使城市设计体系与边缘区空间形态建立灵敏的刺激反映机制,及时接收变化的信息并做出决策调整。

3.3.1 动态决策体系的构成与运作过程“公式”

动态决策体系是针对决定边缘区形态结构变化的重大影响因素而对城市设计本身做出调整,以弹性的适应外界变化,理论上达到最佳引导边缘区空间发展。

图2 动态决策体系结构示意

如图2表达了边缘区城市设计的动态决策体系的构成与运作过程“公式”。假定城市边缘区在Ⅰ状态下,出现了对其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a,但在短期内对该因素的选址或规模无法确定或无权限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制定总体规划必须考虑到多种发展的可能,以因素a的多种发展提出A1、A2、A3…n种不同发展方向的结构性规划替案。在当前状态下,无法评析哪一种更为准确合理,因此将它们全部保留。在A1、A2、A3…n种替案的基础上分别发展出 B1、B2、B3…n种总体空间结构框架,它们以研究边缘区总体空间形态为核心,只对一些主要空间构成要素进行发展性构思并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对具体地块做出详细的空间设计导则。那么在因素a尚未确定的前提下,边缘区内进行开发建设,该以哪一种方案作为制定空间管理政策的依据呢?解决的方法是,将B1、B2、B3…进行比较分析:n种方案重叠后将用地划分为三种:一类用地是集中城市化地区,是上述n个方案在功能上的重合区或兼容区。在一类用地上进行的开发建设不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各方案对它提出的空间结构设想是一致的;二类用地是限制发展地区,它是上述n个方案的“严格限制区”在用地上的总合。它们对边缘区的未来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无论在哪个方案内的“严格限制区”内开发,都会对另两个方案的发展产生致命的破坏。二类用地内应以绿化形式保留用地以外,或只准许临时性的开发建设;除上述外的三类用地是机动发展地区,它是那些不会对边缘区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只需满足城市设计对总体空间提出的普通适用性要求。以上三类用地构成了过渡期间的空间体系——Bn+1的内容。它的作用只是暂时的,当因素a变得明确后,假如符合B1的发展预测,则淘汰B2、B3、B4…,B1将成为现阶段唯一的方案,将其逐步向深化和细化发展,对重点地段进行详细的空间形态与特色导引,深入构思空间构成要素:如以标志性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烘托来加强人们对重要空间的感受等。边缘区的空间建设在B1指导下稳步向着预定方向发展,直至又有一个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b产生,边缘区此时为状态Ⅱ,在状态Ⅱ之后,B1所预测的边缘区发展方向在因素b的作用下发生偏转,新一轮的决策体系又开始了……如此往复不断地随动态变化因素而循环发展下去……。

图3 马鞍山东部新区高速公路两种选线方案

3.3.2 实例解释

为了更清楚的表达城市边缘区的动态决策体系的具体操作过程,在此以马鞍山市东部新区发展为案例来具体分析这一过程。马鞍山市现状是南北向带形城市形态,目前东部地区是其城市边缘区,2004年市政府根据发展条件提出了东部发展战略。通往南京禄口机场的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对东部新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因素,目前机场路的选线方案有两种,即如图3所示的方案A和方案B。这条高速公路建设就是上文“公式”中假定的城市边缘区在Ⅰ状态下,出现的对其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a。在短期内对高速公路的选址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因素a的两种发展,即A和B两条选线方案提出两种不同发展方向的结构性规划替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两种总体空间结构框架(见图4和图5),将图4和图5所示的内容分别套入“公式”即为B1、B2两种总体空间结构框架,它们以研究边缘区总体空间形态为核心,不对具体地块做出详细的空间设计导则。在因素a尚未确定的前提下,将B1、B2进行比较分析:

图4 依据方案A做出的总体空间结构框架B1

图5 依据方案B做出的总体空间结构框架B2

两种方案重叠后将用地划分为三种,即集中城市化地区、限制发展地区和机动发展地区。图6所示的是三类用地构成的过渡期间的空间体系的内容——B2+1。根据“公式”,B2+1的作用只是暂时的,当因素a变得明确后,假如图4所示的依据方案A做出的总体空间结构框架B1符合发展预测,则依据方案B做出的总体空间结构框架B2被淘汰,接下来就应当将B1逐步深化和细化,对重点地段进行详细的空间形态与特色导引。马鞍山东部新区的空间建设在B1指导下稳步向着预定方向发展,直至又有一个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不确定因素b产生,比如国家拟在此建设大型国家钢铁生产基地,东部新区此时面临新一轮的决策体系……

图6 过渡期间的空间体系的内容B2+1

动态决策体系具有阶段性发展的动态特征,体现在城市设计编制的阶段性调整与更新过程中;体现在对空间发展的宽容性控制与谨慎预留中;体现在对多个不确定发展方向的开放包容中。它的阶段性划分不是以空间规模或时间为依据,而是以重要的影响因素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为划分依据。动态决策体系将城市设计与边缘区动态发展变化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能及时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映的真正的动态体系。

当然,单纯靠行政手段或者规划部门的操作与管理是难以全面维护和保持环境空间特色的,必须依靠公众的积极介入以保证最终成果的实施。城市之所以不断的发生变化,是与市民对活动路线、区位有各种各样的愿望有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家难以保持中立的状态,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以供社会选择,或在城市设计进行中让社区代表们参与进来,在协商和妥协的结果中使各种利益要求达成平衡。

4 结束语

城市设计是目标决策管理的动态过程,它不仅关注物质空间目标,同时也促进社会综合多目标的实现,因此对边缘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设计发挥作用的原则建立在规划、设计、管理的总体协调基础上,对边缘区的总体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结构性构思,它作为阶段性的目标是制定具体空间管理政策的基础。城市设计动态决策体系强调空间管理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受重大影响因素的作用不断调整与更新的过程,增强了城市设计与外界变化因素间的互动性。合理的运用城市边缘区城市设计动态决策体系,可有效引导边缘区健康、协调、持续、有序发展。

[1]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刘宛.论城市设计实践的作用与目标[J].国外城市规划,2001(2)

[3]吕斌.城市设计时间的反思与转机[J].国外城市规划,2001(2)

[4]周庆华.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动态规划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1997(5)

[5]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46

[6]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7]A·Rapoport,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towards a man-environment approach to urban form and design,Pergaman Press,1997

猜你喜欢
城市边缘边缘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CONGRETE ISL AND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讨
城市边缘区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与演变模式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城市边缘区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土地整治策略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