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发展探析——以成都市为例

2012-10-27 09:31金濡欣
四川建筑 2012年6期
关键词:花溪百花城市公园

金濡欣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225)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使用的角度来看,它容纳一个城市居民的大量户外活动,是满足市民休憩观赏、娱乐和社交,开展文娱、文教活动的公共空间和场所。从基本特性来看,它是拥有大量植物绿化等自然元素的绿色空间。而从人文的角度看,城市公园是“在现有自然的基础上重新创造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1]。正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对公园基本属性的强调:公园是自然的、民主的,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积淀。这是从全新的视角界定了公园的涵义。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主要公园,除了要满足基本的自然属性和使用功能外,还应体现这个地区和城市的历史文脉及文化特质。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各种手法融合地域元素来体现城市和地域的文化气质是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成都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依托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性和地域性。整个城市的公园体系完整而层次丰富。本文选取了望江楼公园、人民公园、文化公园、百花潭公园和浣花溪公园为例解析成都城市公园景观对巴蜀文化的演绎。

1 巴蜀历史的传承

1.1 成都公园景观设计

公园的立意、开辟和发展依据所在地的历史遗迹及相关文史背景——百花潭公园、浣花溪公园、望江楼公园。

成都市老城区的街坊大多沿袭老的命名,富有特色的公园也不例外:百花潭和浣花溪公园以旧时水潭、水系景致立意和命名;望江楼公园依借明清遗留的古建筑群(与历史人物薛涛有关)拓展成公园。据《蜀中名胜记》记载:浣花溪之处,一名百花潭,溪上民家之女任氏,家境贫微,为人勤劳善良,一日在潭边为病僧洗涤袈裟,莲花辄应手而出,整个水面漂满百花,故名“百花潭”。自唐代以来,百花潭就已成为成都人的郊游胜地。诗人杜甫在此留下了“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之名句[2]。百花潭公园沿用这一古老地名,无疑本身就已具有了无穷的历史神韵。而在公园内部的景观设计中在经北大门长桥后设银杏广场,分别列刻有描写古浣花溪与百花潭诗文的景观石于花坛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描写古浣花溪和百花潭的诗文追忆此地旧时风景,景观便具有了穿越历史的功效。

1.2 公园景观节点设计

公园内的景观节点以历史文化名人及典故进行构思设计——百花潭公园慧园及慧园广场、望江楼公园薛涛纪念馆与薛涛纪念广场。

成都亦称天府之国,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整个城市大街小巷充满了历史典故和文化渊源。进行公园的景观设计时,通过对已故文化名人及历史典故的景观再现来让今天的市民追忆曾经的故事,感受一座城市的文脉。

薛涛是唐代的著名女诗人。明清两代为纪念她,先后建起了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筑,形成了一个具有规模的古建筑群。望江楼公园便依托这些古建筑群而扩建,与诗人薛涛有关的景观就成了望江楼公园的文化主线——全园的规划分为文物保护区和园林开放区。文物保护区即明清古建筑群,开放区即依托古建筑群营建的市民公共空间。文物保护区内建立薛涛纪念馆,作为纪念性的景观建筑来展示女诗人生前的生活资料,成为承载历史名人信息的空间载体;在园林开放区则是以活动广场的形式设计了薛涛纪念广场(图1)供市民休憩娱乐。广场的主体建筑——露天舞台的墙面上设置有描述诗人形象的浅浮雕,使这个广场的空间更富感染力。

图1 望江楼公园薛涛纪念广场

图2 百花潭慧园广场

百花潭公园中的慧园及慧园广场也是城市公园景观以历史文化名人及典故进行构思一个典型案例。其设计和构图取中轴对称的形式,在两进式宅院的中轴延伸线上连接广场空间,中轴线的尽端是设有基座的巴金雕像(图2)。它将著作园林与广场两种空间紧密的结合起来。以近代历史文化名人巴金饮誉世界文坛的名作《家》中对园林及其建筑的描写为蓝本设计和修建的慧园,再现了著作中清末民初时期川西民宅浓郁的古典风韵和乡土气息。慧园中的陈列室里有巴金珍贵的手稿、书籍、图片及其它物品,市民及游人在其中漫步不仅能感受川西民居的特色同时又能了解作家巴金生平事迹,从而立体的体悟著作《家》的内涵。而走出院落的大门便可在以“慧园”取名的广场,进行休憩、交流和瞻仰巴金雕像,这样的空间组合在满足现代公共娱乐功能的同时使休闲与历史文化充分融合,形成城市公园中独特的场所,使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得到了精神和文化上的熏陶。

2 川西建筑文化的体现

2.1 入口建筑及门廊等标志性建筑

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建筑是中国建筑中的一朵奇葩。据统计,在四川省内发现的石阙,其数量竟超过全国范围内现存阙的三分之二,故“汉阙”已成为四川地区重要的一种建筑形象。成都文化公园的大门入口建筑采用子母阙的形式——由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的两个相连的阙组成。其中大而高的为“正阙”,其位置在内侧(靠近入口通道的一侧);小而矮的为副阙或子阙。正阙和子阙都有自己的屋顶,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基座,在平面上连成一体。这样采用汉阙形式进行再设计的的入口标志性建筑凸显了本地区悠久的建筑历史。百花潭和望江楼公园入口建筑则采用了典型的川西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建筑风格。

2.2 茶苑等功能性建筑

文化公园的同春苑、百花潭公园的百花园、人民公园的少城苑具有一种沁人心脾、自然朴实的迷人魅力。城市公园中的建筑很好地再现了川西民居清爽、娴静的建筑风格。公园中的茶苑建筑多采用川西民居典型的院落式布局,整体平易近人,形成一种富有生机的空间模式和充满邻里亲情感的人性化尺度。这种独特的空间布局表现出了浓郁的人情味和地域归属感,而建筑在设计时通常设置易于识别的门洞则给人以领域感。人民公园的少城苑位于公园的中心景区,融合自然山水与川西传统宅院,很多细部设计甚至直接取材于宽巷子民居。其主入口是典型的成都民居院门式设计,门两侧通常设石狮、石鼓,这里设石瓜,蕴含了城市乡居情调。

2.3 亭、廊等景观建筑

百花潭公园的沧浪桥、文化公园的支矶湖长廊等。四川古典园林在建筑经营上更讲究“式征清赏”、“贵在体宜”。其突出特点是建筑与山池花木结合轻松自然,布局疏朗而造型雅朴,较之纡丽工整、穷极其巧的江南园林更具村野田舍的自然韵味。四川古园中很少采用曲折迂环、联通全园建筑的廊子,偶尔采用也十分空透自然。城市公园中的景观建筑及构筑物吸取当地传统园林建筑的造型形式,更注重体现“崇尚自然、朴实无华”的情趣,具有浓郁的川派园林风格。

3 巴蜀茶文化的体现

饮茶习俗也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茶馆、茶肆在蜀中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素来为人们所称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桓定不迁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也体现了巴蜀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情趣。四川地区的城市公园在景观空间布置中都会设计饮茶的空间并且处理手法异常丰富,尤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植物围合空间,形成了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相结合的多样景观空间。

3.1 开放式——植物围合空间

常见的有大型遮阴乔木譬如黄角树、樟树、竹等,通过利用其上部伸展的枝干限定上部的空间而形成自然通透的领域感,在这样的空间中饮茶品茗使人感到绿荫盎然、幽静无比;或用大型的花灌及攀爬类植物例如:紫藤、连翘、迎春、海棠等围合成亲近人尺度的小空间,到了花季,满眼花海和沁人心脾的香气使人陶醉。

3.2 封闭式——大多使用建筑围合

这些建筑大多取名茶苑或茶社,其建筑类型丰富,空间组合和布局变化多样。建筑大多采用庭院、院落式布局,并巧妙借鉴古典园林的形式进行创新。在很多公园中都形成了园中园式的景观。

3.3 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景观空间处理

利用私密的建筑空间例如厅、堂、厢和具有通透性质的廊、亭等多种建筑形式配以不同植物景观,创造灵活多样的空间组合。另外公园的设计也会在景观小品的营造上去体现民俗茶文化,这样具有多方位的景观效应。

4 “竹”在成都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4.1 以竹造景

望江楼公园中以竹为主要景观植物来打造全园的景致。因为薛涛生前爱竹,一生多以诗句咏竹、颂竹,为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遍栽各类佳竹。望江楼公园尊重并延续这一传统习惯,荟萃了国内外200余种竹子,其中不乏名贵竹种,成为全国竹子品种最多的专类公园。园内竹子姿态万千,结合不同种类的特性,营造出或私密或开敞、或动或静的不同空间领域,为市民和游人的娱乐、休闲、健身提供了丰富的场所。此时,竹子兼具观赏性和良好的功能性,而与“薛涛”生平史迹的结合使竹不仅仅是构成公园景观的植物要素更成了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符号与标志。浣花溪公园南端的万竹广场用丛生竹围合广场铺地,形成翠绿盎然的景观立面。一眼望去满眼的翠竹很好的突出了“万竹广场”的主题立意。

4.2 以竹衬景

景观雕塑是城市公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四川地区的城市公园运用竹做景观雕塑的背景很好地烘托了主体(图3),达到特别的景观视觉效果。

图3 竹丛衬托下的雕塑

5 诗歌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5.1 景观的规划构思

浣花溪因为诗人杜甫而闻名,杜诗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绝唱。这里除了含蓄婉约的景致之外,诠释它的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句。成都浣花溪公园位于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以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以诗文化为主题和特色进行规划和构思。其景观突出“诗意”氛围的打造,以388 m长的诗歌大道贯穿全园,成为体现诗歌文化的景观轴线。

5.2 景观表现——铺装、景墙、雕塑与植物

诗歌大道在铺地的设计上匠心独运,将千古流传的美文佳句和300多位著名诗人的形象、朝代、生卒年镌刻在脚下的大理石上,行走在大道上体验着中国诗歌文化的厚重。在大道左右两边的松柏树丛里,由雕塑家叶毓山“操刀”的25位历代著名诗人的雕像栩栩如生,成为诗歌文化最形象的景观载体。诗歌大道的起点——万竹广场的中心位置,则设立了标志性视觉符号“源泉”——由四根十余米高的四方石柱和一尊重达7 t的椭圆形青铜鼎组成的雕塑(图4)。大鼎以春秋龙凤青铜鼎为原型,在支撑大鼎的每根石柱内部都铺设了管道,雕塑方水池里的水流从石柱内抽到鼎的顶部,水满自溢,并沿着雕塑流下,象征着中国诗歌“渊源流长”、中国诗人“文思泉涌”,形成了一幅静中有动的壮美景观。在总体设计中铺装、雕塑、植物等景观元素的综合运用创造出了诗意盎然的景观大道,彰显了自古至今生生不息的诗歌文化。

图4 广场雕塑

6 结束语

成都市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能充分传承并挖掘地域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但从现状来看存在优点的同时亦有明显的不足,本文旨在总结其优秀的设计手法并探索城市公园传承和体现地域文化方面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

(1)优势:在设计中能综合运用景观建筑、构筑物、景观雕塑、广场、植物绿化、小品和铺装等多种元素,以空间、材料和形象为载体展现地域文化。

(2)不足及发展趋势:在景观的设计手法上更多的局限于仿古——再现与模仿;材料的运用局限于传统材料,很少涉及现代新材料;缺乏高新技术引入的尝试,没有足够的现代性。如何将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设计手法巧妙结合创造出具有创新审美意义和时代精神的新景观将是城市公园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的努力方向。

[1]徐清.景观设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202-205

[2]谢凌姝,罗靖.城市公园改造与更新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以成都市百花潭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四川建筑,2006(S1):41-43

猜你喜欢
花溪百花城市公园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花溪的信
橘子花
百花绽放
春来了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咏樱——花溪冬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