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林,余志玲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基于能力培养的医学科研设计课程设计与实践
杨江林,余志玲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分析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特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框架。设计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0.3969/j.issn.100221701.2012.02.049
医学科研设计是我校为部分学有余力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为了组织好教学,我们精心设计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医学科研设计课程教学模式,2009年应用于课堂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特点。医学科研设计是一门方法学,总时数18学时,由方法论和实践技能两方面组成,理论与方法相互交融是本课程的特点。主要内容有: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科研选题与设计,抽样原则与方法,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以及其他科研相关知识。课堂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但认识新生事物的方法,独立思考、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与策略,则需要学生亲历研究过程才可能获得。
2.学生需求调查。学生选择该课程十分踊跃,说明学生对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需求度较高。通过访谈反馈的信息,学生对科学研究充满了好奇,对掌握本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值。
3.课程培养目标。在对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培养与训练,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基本程序,学会检索、阅读与鉴别文献资料,树立科研意识,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得到初步训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素质。
1.课程结构设计。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基本框架,如附图。课程设计中抓住几个关键点:其一,根据每个教学阶段的特点设计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引领学习;其二,对阶段任务的完成过程及质量进行评价,记录考核成绩;其三,协作分享及项目实施过程教师可选择性地参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其四,加强非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实现课内和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结合,每一个步骤都强化着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课程内容设计。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组织教学,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了贯穿全部教学内容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理论知识储备。主要讲授科研选题、科研假设及课题陈述。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思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扩大信息吸纳量。第二阶段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该阶段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同时融入科研设计方法的讲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理清思路并获得必要知识。第三阶段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学生深入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应用教师讲授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资料,并以论文形式总结研究结果。该阶段注意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附图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框架
3.学习过程设计。分三个步骤完成。(1)第一步:①组建学习小组:每小组由425名学生组成,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②确定选题:由教师主讲研究问题的来源及建立选题思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学习心向、实践条件等拟定选题范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亦可在教师拟定的选题范围以外根据小组成员兴趣选题,但必须交指导教师审核,以免出现选题过难不能如期完成、或选题过易降低学习效果的情况。③拟定理论框架或概念框架:一旦问题被有效地确定下来,选择并定义概念,陈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之间的层次,构建理论或概念框架。这个过程直接关系到研究方案及研究结果的质量,需要教师精心指导。④陈述研究问题:组织第一次交流分享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陈述选题及假设。通过交流和辩论,研究思路会更加清晰,协作、分享及团队精神得以彰显。(2)第二步:①拟定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拟定抽样方案,考虑是否设对照组,确定观察指标及技术路线等,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②填写课题申请书:将研究计划以书面形式完整地表达出来。③课题报告:组织第二次交流分享活动,各小组陈述研究设计及实施方案。该过程能使学生将有关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等零散思路,系统化、条理化起来。(3)第三步:①项目实施:包括设计调查问卷、联系调查单位、抽取样本、发放并回收问卷。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协助解决包括时间、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现场等相关问题。②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由教师引导复习医学统计学相关知识,提供场地及设备,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并分析本小组的研究资料。③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教师讲授科技论文撰写基本格式,提出写作要求。小组成员利用本组调查资料撰写论文。
4.课程成绩评价。学习成绩由设计书、课题报告、问卷、论文四部分组成。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课题报告和问卷评分由教师和各小组长共同完成。
课程结束后我们访谈了部分教师,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认可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促进创新品质的形成、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等。有98.5%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持赞成态度,肯定的内容包括:方法灵活、新颖,教学始终围绕着精心挑选的问题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强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联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95.4%的学生认为亲历研究过程,使原本抽象、难懂的科学研究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96.2%的学生支持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融洽的氛围,激发其学习兴趣。不足之处是老师指导时间有限;尚无法开展实验性研究。教师反馈的意见包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个性、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做到因人施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历研究过程,多人合作、多部门协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速学生社会化的形成。
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体。大学教育中既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智力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好奇性、冒险性、个人精力、社交能力等人格特征[1]。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有利于促进个人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纯理论讲授,但在实践中要注意一些问题。
1.非课堂教学的设计。该课程计划课时只有18学时,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即非课堂教学。非课堂教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与课堂教学并列互补。首先要制订整体方案,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与信息的储备,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二是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通过项目设计与研究实现。实践过程既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验证,也是认识自然、参与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训练[2]。方案的设计要注意连续性、时效性和任务性。引导他们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2.教师持续跟踪。学生第一次经历自主课外学习,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矛盾,如文献复习不充分、对影响研究的因素考虑不周、收集资料时遗漏相关信息、分析资料时把握不好重点、社交能力差无法有效沟通和交流等,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结果。因此,教师的持续跟踪十分重要。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适时加以监督、指导和修正,有效地引导学生接近目标。
3.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参与度是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3]。学生参与的实质所在就是学生的心理投入,通常依靠外来的刺激,我们是通过阶段性学习任务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多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对自主学习有一个适应过程。有些学生初始时的兴趣很大,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很容易放弃。学习中的持续关注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4.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教育的宗旨是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积累面向未知的知识以及用已知知识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综合评价方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即时性,将学习过程与学习评价有机融合,以评促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相关技术及条件的支持。自主学习在教学设备、学习资源和实践场地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图书馆全面开放,足够的文献检索设备与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能自由出入实验室或医院各科室等。目前,我校馆藏资料非常丰富,电脑和网络提供了数字化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基本满足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需要。但实验性研究项目的开展目前还不具备条件。此外,需要经验丰富有热情的指导教师。
[1]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1(455)5:12216.
[2]王 莉,刘 军.非课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2010,2:48249.
[3]方 舟,奚群英,吕有伟.学习支持服务与学生参与度关系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95299.
G423.04
A
100221701(2012)0220098202
2011204
杨江林,女,学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
●临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