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繁峙县委
关于农村党建实施“党的政治生命工程”的探索
■中共繁峙县委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2011年,繁峙县委在总结经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把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农村支部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的政治生命工程”来对待和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繁峙县是农业大县,农村发展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2011年,新一届县委提出了“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绿色经济,循环发展”的全新发展理念,重视“三农”、谋划“三农”、发展“三农”成为全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繁峙县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面对新的发展理念和转型跨越发展任务的要求,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仍然暴露出明显的问题和不适应,主要为:
——党员数量较少。全县农业人口22万,农民党员6398名。420个行政村中党员数量相对较少的村有55个。一些党员人数在3名以下的行政村只能与就近大村或企业设联合党支部,如岩头乡王家屋、碓臼坪、寺沟、后天井、前天井5个村只有6名党员,都不能单独成立党支部,只能与邻近的曹辛庄村组成联合支部。
——平均年龄较大。全县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的有3741名,占党员总数的58.47%。主要原因是一些偏远山区村由于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村里只有留守儿童和老弱病残,没有合适发展对象。如岩头乡下峨河村,全村在册人口120人,年轻人都在外地居住,村中常住人口不足20人,且大部分是孤寡老人,客观上没有培养对象。另一原因,是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由于家族势力和“发展苗子,顶了位子”思想作梗,村支部负责人主观上不发展。久而久之,必然造成队伍“老化”。
——整体素质较低。全县农村党员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755名,只占党员总数的27.43%。由于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学习教育跟不上,活动开展不经常,最终导致党员素质低下,带富能力弱,一些村甚至连一个胜任的村支书都选不出来,使基层党的工作难以开展。
与发展较好的少数明星村对比,大部分农村发展较差与这些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少、老、差”等结构性问题有直接关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直接影响到党的“三农”政策贯彻执行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面对基层党员队伍的现状和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委书记范波涛郑重指出:党员是党组织的血液和细胞,是党的政治生命元素,只有坚持不懈地把符合党员标准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为党的肌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特别是基层农村党员队伍,才能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才能使党的政治生命永葆生机和活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繁峙县委专门召开全委会进行专题研讨,县委书记再次“点题”,在全县实施“党的政治生命工程”。之后,县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共繁峙县委关于实施“党的政治生命工程”的意见》和《中共繁峙县委组织部关于实施“党的政治生命工程”的方案》,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政治生命工程”实施以来,县委及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意见和工作方案,紧紧抓住“留住、培养、发展”三个关键环节,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发展党员工作,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努力做到“留住人”。
进一步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机制和党内关怀激励机制。按照《繁峙县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繁峙县2011年党员培训计划》,形成了常规培训保质量、网络培训达规模、“请进来”培训上品位、“走出去”培训抓重点的教育培训格局,建立起以县委党校为龙头,乡镇党校为主体,村及各单位党员活动室为网络的大培训体系,大力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2011年6月以来,先后举办党员专题培训班8期,培训党员2400余名;通过浦东干部学院在线网、山西干部教育在线网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共培训党员4368人次。在“请进来”培训上,先后邀请省、市、县专家教授12人次,举办专题讲座10期,培训党员干部4650余人次。在“走出去”培训上,组织15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了“推进忻州转型跨越发展”培训班,选派7名优秀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学习培训和实地参观考察。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党的知识、党史、“三农”政策的培训,同时注重设施农业、实用技能培训。
根据《繁峙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岗位报酬和养老保险发放办法》和《中共繁峙县委繁峙县人民政府关于对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助的意见》,2011年,421名农村“两委”主要干部按规定领到了相应的岗位报酬,并全部享受了养老保险,816名离任农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享受了相应的生活补助,125名抗战前老党员和353名建国前老党员按规定享受了生活补贴,13名优秀农村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干部)受到组织推荐,考取了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名村干部上挂乡(镇)党委副书记和副乡(镇)长;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的村党支部的1名书记按程序入编为乡镇全额事业人员;“七一”、元旦期间,全县各级党组织共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16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50余万元。
通过党内教育和关怀,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更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优秀青年农民向党靠拢。去年,全县农村农民申请入党的人数达到3615人,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二)延伸培养链条,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自觉做到“培养人”。
有些农村党支部由于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充分,缺乏主动去挖掘发现优秀分子并进行动员和培养的意识,这就造成“党源”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狠抓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
一是明确培养目标。基层党组织把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做到定期讨论研究,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确保入党积极分子在数量上、结构上和素质上都达到规定要求。明确提出,现有党员3名以下的村支部,一般每年至少要培养4-5名入党积极分子;现有党员4-5名的村支部,每年至少要培养2-3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余党组织也要有计划、有比例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中,35岁以下的要达到9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要达到85%,妇女要达到35%以上。一年来,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80名,真正培养造就出一批有理想、有能力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二是拓宽培养渠道。首先,建立“优秀青年档案库”。各村党支部对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青年、外出务工返乡青年、退伍军人以及大中专毕业生中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进行登记造册,共建立重点培养对象档案1376册。其次,延长培养链条。对在校学习的初、高中学生和回村务工的初、高中毕业青年,由团支部进行培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团员,再逐步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形成党团共同培养的链条。妇联、民兵等村级组织都发挥自身能动作用,认真做好推优工作,形成党群共同培养的链条。再次,创新培养方式。利用现代科技跟踪培养。充分利用信函、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党建网站等,对外出务工经商且有入党意向的优秀青年进行培养教育,并责成专人跟踪培养,及时掌握他们在外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有意识地吸引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利用在外商会、流动支部、行业协会等载体,建立跨区域、全方位、内外结合的党员培养机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全面激活党员发展“源头”。
三是建立培养责任制。实施“联乡包村定人”的工作责任制。每个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个乡(镇),包扶1-2个党员老化村、薄弱村、空白村,指导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工作。乡镇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实行“驻村定人”的工作责任制,每人在所包村至少确定1名优秀青年农民作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培养联系人。下乡驻村工作队必须确定1-2名优秀青年农民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并对其进行积极培养。
四是抓好教育管理工作。通过举办党的知识培训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入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定期不定期地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开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一带一”活动,有意识地对入党积极分子压担子,让他们参与或承担一部分村务工作,促进他们快速成熟,达到发展标准。
(三)严格程序和标准,倾斜发展计划,优化农村党员队伍。
一是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共同负责制。做到县委领导包乡镇、乡镇党委领导包村,村支委联系1—2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建立党员发展工作定期督查、定期汇报、定期研究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党员发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员发展工作机制。
正风肃纪的第一要求是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之内管好自己。把工作纪律当儿戏,在工作时间去游戏,是对个人成长的忽视,也是对组织纪律的漠视,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坚决纠正。
——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保卫处 乔永胜
作为领导干部,身子要俯下来,向“衣食父母”嘘寒问暖,访人民群众生活疾苦;眼睛要向下看,看自己工作的不足,看服务对象的要求,用勤劳务实之法代替骄纵漂浮之风。
——中共新绛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曾五元
是党培育了我,我心里永远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我要用有限的余生,用自己学习到的医术义务为病人减轻痛苦,造福社会。人们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晋中市荣复军人精神病院离休干部 霍明谦
我意识到,要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就必须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走进老百姓的心里,从走访党员、村民代表开始,走百户、入百门。
——乡宁县西交口乡支家庄大学生村官 张红东
二是健全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追究制。把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列入乡镇党委班子及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分管组织的党委副书记和党委委员的目标责任制中,并作为政绩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乡镇将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落实到驻村包片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身上,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项目。同时建立了发展党员责任倒查机制,对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把关不严、程序违规等问题,实行发展党员“谁审核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实施党员发展双重否决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建立党员发展工作双重否决制。对一年不发展党员的村,由乡镇党委给予书面预警;连续两年不发展的村,由乡镇党委进行黄牌警告,并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三年不发展的村,对村支部书记作出组织处理,并实行党建考核双重否决制,既对村级党组织实行否决,又对驻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等个人实行否决。
四是明确组织员发展党员责任制。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明确组织员抓党员发展的工作职责,以多种形式组织组织员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组织员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真正实现党员发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检查、有落实。
五是坚持“三共同三不准”原则。即对入党积极分子由乡、村两级党组织共同确定、共同培养、共同考察,不准农村党支部随意变更符合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不准农村党支部随意取消符合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的资格,不准农村党支部不发展符合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对因受家族势力和其他因素干扰,无法在本村党支部正常吸纳的优秀青年农民,乡镇党委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与村支部共同依托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对优秀青年进行选调培养,按程序发展为党员。
各基层党组织严格坚持发展党员工作程序,采取了“四次票决、五个公示、六个不发展”的做法。坚持“四个注重”,即注重发展带头实践党的富民政策、率先致富,并有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愿望的“双带”致富能手;注重发展思想觉悟高、群众基础好、事业心强的回乡高中、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注重发展组织领导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干部;注重发展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坚持“一个倾斜”,即全县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向农村倾斜,每年新发展的党员要占到全县新发展党员总数的60%左右。新发展的农村党员35岁以下的要达到9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要达到85%,妇女要达到35%以上。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现有党员3名以下的村,一般每年至少要发展2名农民党员;现有党员4-5名的村,每年至少要发展1名农民党员;没有35岁以下党员的村,每年至少要发展1名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党员。2011年,全县发展35岁以下优秀青年农民党员136名,全部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各类人群中的优秀分子,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通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强力实施“党的政治生命工程”,我县形成了一套“留住、培养、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科学化机制,全面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也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快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目前,全县51个老化村党支部全部注入了新鲜血液,55个党员人数在3名以下的村新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82名,消灭空白点14个,强化薄弱点33个,显著地优化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效地推进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县新农村示范村达47个、重点推进村达94个;全县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达2249亩,包括已建和在建的日光温室1027座1736亩、大棚466个563亩,其中集义庄乡果园村1200亩蔬菜示范基地,投资5000万元,共建温室603座;涌现出“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建成农村高标准示范园区6个;雨润集团等大型企业、大集团落户繁峙发展农牧业,5万头猪养殖示范园区效益初显。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98元,较上年增加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