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2012-10-25 01:41汪宏伟彭波
人民论坛 2012年26期
关键词:大众化必要性马克思主义

汪宏伟 彭波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用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形式、科学的手段、生动的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宣传和解释,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上升为信仰,规范和指导他们的行动。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特征。文章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和内涵,并对其必要性进行解释,最后从多方面分析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必要性 途径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时期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和使命。要得出正确的路径,首先应该弄清楚大众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大众化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去分析其实现的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用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形式、科学的手段、生动的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宣传和解释,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上升为信仰,规范和指导他们的行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不断地发展壮大,最深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始终保持实践第一位,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完善、不断地丰富。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①

理论要发挥其效力,必须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否则就变成了空洞的理论,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是群众对理论的掌握,只有当群众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以后,其指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

大众化的文化根基是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其强烈的民族性,它承认各民族社会在文化、经济、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实现大众化,首先要和当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③

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是时代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品质。科学理论体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与时俱进,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内容,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④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果离开了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就是纸上谈兵,成为了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实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必要性

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思潮复杂多元,在这样的环境下要维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和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也是一样,政治文化多元,抵制马克思主义的腐朽思想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原本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信念,更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在年轻一代边缘化。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成为凝聚民心的信仰力量,使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必须通过大众化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体会马克思主义关于思维发展、社会发展、自然发展普遍真理的过程中重拾信仰。

大众化是解决民众疑惑的现实需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在风云激荡的国内外局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是大非需要被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确保长青,同样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解决民众的疑惑。

大众化是稳固根基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愈发严峻。如何在严峻的环境下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持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思想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稳固根基的角度出发, 获得广大人们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是维系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思想理论根基的关键所在。

大众化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状态的理想预设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相符,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不谋而合。在这种理想一致的情况下更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本质、价值取舍和世界本质的基本观点在人民群众中的广泛传播有助于民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其身体和心灵的境界都得到升华。⑤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涉及多个层面,包括体制、学术、民间和人民群众,只有协调好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大众化才能够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会得以融入到我国的民族精神之中。

普遍性与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石。一种政治理论的大众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研究的普遍性,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普遍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才能够得以传承;第二是研究成果的表述及宣传方式必须通俗化,只有用通俗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人民大众才能够接受。普遍性和通俗化两者均不可少,首先,如果马克思主义缺乏研究的普遍性,那么大众化就会变的空洞无物;第二,如果理论阐述不能达到通俗易懂, 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无法真正接受。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得以实现,首先必须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來正确科学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含义,研究解读更要联系群众,以便其以贴近实际生活的、生动活泼的、丰富的形式服务人民群众。

政治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轴心路线。教育是意识形态得以延续的根本途径,用合理科学的形式给受教育者全面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这里的受教育对象不仅仅指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所谓大众化,就是要将大众化的对象延伸到全社会,深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受教育对象。其次是在制度力量推动下通过传媒机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大众化宣传。根据大众化的目的,拓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渠道,优化宣传形式,做到在有效维系意识形态的同时,让人民群众主动切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后是通过政治性社团大众化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性社团起着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的自主学习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位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们群众既是传播对象,也是学习主体。所以说,人民群众的自主学习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自觉了解的过程,主动积极地利用自我学习的机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原则进行深入了解和体会。同时,人民群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自我辨识: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不是真理?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辨识,通过自己的判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是学习的逻辑终点。在深入认知和掌握了真理之后,人民群众必定会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这一真理,使马克思主义从大众的理论转化为大众的实践。⑥

(作者分别为徐州医学院讲师,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视野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项目编号:2012SJD710035)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9~421页。

②《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5~15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7~21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87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7~251页。

⑥ 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大众化必要性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