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浙平,张 龙
(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12)
实验与调查
蛙泳、仰泳混合教学的实证研究
全浙平,张 龙
(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1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在初级蛙泳教学中植入仰泳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初级蛙泳、仰泳两种泳姿混合教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泼愉快,而且让小学员利用同样的课时学会了两种泳姿,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在初级游泳教学中此教学方法是可行的。
混合教学;仰泳;蛙泳
游泳是一项大家喜闻乐见特别有益身体健康的运动。少年儿童学习游泳,不但能增强身体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发展身体柔韧性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勇敢精神以及良好的品质,对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上的儿童游泳培训机构,普遍只采用蛙泳为初学的游泳姿势,仰泳的呼吸方式为始终在水面上呼吸这点与其他泳姿不同,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减少初学者对水下呼吸的恐惧心理,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教法的可行性,本人对初学者蛙泳、仰泳能否混合教学进行了研究。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没有任何游泳基础的40名平均年龄10岁的游泳培训班少儿学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名,女18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在互联网上查阅、收集与本论题有关的专著4部,国内学术期刊相关文献资料40余篇,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认真阅读和分析。
1.2.2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运用SPSS for Windows 12.5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统计结果。具体是完成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的各项身体素质包括身高、体重等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性处理,进行分析以及实验前后的数据描述性处理,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水平。
1.2.3 实验法
(1)实验对象。将40人从名单上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男11人、女9人分别进行培训授课。
(2)实验步骤。在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了身高、体重测量,统计实验对象的年龄,将数据录入表格建立档案,实验数据利用统计学的描述性结果进行比较。教学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用同一教练、不同的教案分别进行游泳教学,教学全过程结束后由初级班其他教练进行教学完成后的技术测试评定工作。实验总共15次课(30学时),实验组在学蛙泳的过程中穿插仰泳教学,而对照组始终学习蛙泳教学。此外,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心理因素、教学设施和器材、受试对象尽力进行控制,并对实验数据中的特例排除。最终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的蛙泳成绩和蛙泳技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其显著性水平进行分析。蛙泳达标成绩是25m(1分20秒以内),其中技术评定主要包括身体姿势(身体漂在水面上)、动作结构完整性(手和腿动作完整程度)、动作连贯性(手头腿配合顺畅);仰泳达标成绩是25m(1分10秒以内),其中技术评定主要包括身体姿势(身体仰浮在水面上)、动作结构完整性(手和腿动作完整程度)、动作连贯性(手腿配合顺畅)。
年龄 身高 体重离差平方和 2.665 9.527 2.115自由度 1 1 1方差 8.465 9.427 5.535 F 1.367 0.732 0.181 sig 0.187 0.488 0.600 p>0.05 >0.05 >0.05
备注:“A”表示熟悉水性;“B”表示腿部动作教学;“C”表示腿与呼吸教学;“D”表示手与呼吸教学;“E”表示手头腿配合教学;“★”表示蛙泳的教学内容。
备注:“A”表示熟悉水性;“B”表示蛙泳腿部动作教学;“C”表示蛙泳腿部动作与呼吸的教学;“D”表示蛙泳手与呼吸教学;“E”表示蛙泳手头腿配合教学;“F”表示仰泳腿部动作教学;“G”表示仰泳手的教学;“H”表示仰泳手腿配合教学;“◆”表示实验组蛙泳的教学内容;“●”表示实验组仰泳教学内容。
表5 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蛙泳成绩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2.1 教学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教学实验前实验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情况见表1。数据处理后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以得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属于同一总体,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2.2 初级蛙泳与初级蛙泳、仰泳混合教学的具体内容
2.2.1 初级蛙泳教学则是在15个课时内进行蛙泳教学(表3)在15个课时内只学习蛙泳教学,虽然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个内容,避免其他不同技术动作的干扰,较快地掌握动作,但由于教学内容单一,会造成局部肌肉关节负担多重,引起疲劳和厌烦情绪。因此,使用此教学速度进行教学时教学手段应多样化。
2.2.2 蛙泳、仰泳混合性的教学则是在蛙泳教学过程中两内容交替、穿插进行,具体的教学训练安排(表4)在15个课时内,将蛙泳与仰泳进行混合性教学,学员可以在初步掌握一个动作或一种姿势以后,立即学习其他姿势的动作,可以使学员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多种姿势和技术的学习,即可加快教学进度,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大了教学密度和运动量。
2.3 初级蛙泳教学与初级蛙泳、仰泳混合性教学的达标情况
2.3.1教学实验后的蛙泳成绩,无论是技评成绩还是速度,实验组与对照组都无显著差异(表5)通过教学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蛙泳达标成绩和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蛙泳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教学实验后的蛙泳成绩,无论是技评成绩还是速度,实验组与对照组都无明显差异。
2.3.2教学实验后实验组的学员掌握仰泳情况通过教学实验后实验组仰泳达标成绩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员学会了仰泳。
2.4 初级蛙泳、仰泳混合性的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2.4.1两种泳姿技术特点的分析蛙泳的动作比较平稳较为方便,每个动作周期的节奏性所产生的明显间隙,使初学者可以在每个动作循环的滑行阶段体会动作要领,呼吸技术不易掌握,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可能会因腿的技术不正确而无法获得更充分的使身体向前的推动力。
仰泳是仰卧在水面的一种泳姿,这也是与其他3种泳姿最大的不同。由于仰游的技术特点比较复杂,对水中头的位置、身体位置、水下的划水及水下踢腿的要求较高。但是仰泳的呼吸是完全在水上完成的所以更接近与平时的呼吸特点,这点相对其他泳姿让初学者会有安全感。
2.4.2 初学游泳者在两种泳姿学习中心理状况及分析运动中安全的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初学者在水中一般会对陌生的水中环境感到紧张和恐惧。少儿在游泳时的恐惧心理一般主要表现为怕沉下水去、怕鼻腔呛水、在水下不敢睁开眼睛等几种情况。少儿游泳者初学者由于心理上不成熟,更容易导致少儿初学者在游泳时对水下环境产生恐惧心理。仰泳和蛙泳技术结构的不同,尤其是呼吸方式的不同对少儿能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少儿在游泳初学阶段,在蛙泳、仰泳混合教学中通过相互对比,可以加深他们对两种泳姿技术的理解和记忆。另外,两种泳姿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人体通过躯干和四肢在水中或水面的动作获得向上的力和向前的力,共性间技能学习的正迁移作用可对少儿初学者掌握游泳基本技术技能起到帮助作用,而且在两种技术练习的转换间,心理兴奋点可以不断变化,利于心理疲劳的恢复。因此,蛙泳技术和仰泳技术教学的交替进行,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最大限度的克服对水的恐惧感,和提高对游泳学习的积极性。
2.4.3初学游泳者在两种泳姿学习中生理特点及分析游泳运动对全身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中既要有力量、速度,还需要协调、灵敏等多方面的素质。从生理上讲少年儿童的腿部力量和手臂的力量比较薄弱,神经调节能力还不够完善,但是他们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所以普遍心率较快,耗氧量大,而且由于呼吸频率较快,呼吸肌力量弱,所以肺活量较小。运动系统中,一般少儿的肌肉含水分较多,蛋白质、糖的含量较低,从而使少儿肌肉工作的能力耐力差,易疲劳。根据这些生理特点,在单一蛙泳教学中,少儿初学者在长时间的技术学习时,因只受单一刺激不断重复动作易造成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同时,由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会使同一动作多次重复,容易造成少儿身体局部负担过重,使局部肌肉疲劳加重,不利于技术动作的学习。为此蛙泳、仰泳混合教学可以使神经系统兴奋点不断地转换,保持良好的兴奋性,使学员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由于不同的技术动作参与工作肌肉群也各不相同,这可使肌肉轮流进行积极性休息和工作,避免了局部肌肉负担过重,减缓肌肉疲劳,使初学者更容易掌握技术动作。
3.1 蛙泳、仰泳混合教学对于初学者掌握仰泳、蛙泳技术动作效果明显,对于初学者在消除心理恐惧、提高学习和练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等方面效果显著。
3.2 蛙泳、仰泳混合教学的采用更加合理、有效,课堂气氛活泼愉快,教学效率高,效果较好,并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游泳初级教学中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3.3 将蛙泳与仰泳进行混合性教学,可以使学员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种姿势和技术的学习,在确保不影响蛙泳教学的基础上,同时还学会了仰泳,即可加快教学进度,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合理地增大了教学密度和运动量。
[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游泳教材小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 2 ]郑假真.少儿游泳学习者畏惧心理产生的机理及消除对策[ J ].游泳季刊,2009(1).
[ 3 ]刘晓敏,刘华斌,金迪.少儿仰泳教学方法新思路[ J ].湖北体育科技,2010(9).
[ 4 ]谭传新.两种少儿蛙泳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J ].科技信息,2009(15).
[ 5 ]滕云.蛙泳教学方法设计与运用[ J ].游泳季刊,2007(3).
[ 6 ]乔飞,郭志超.浅谈蛙泳教学方法[ J ].科教纵横,2009(2).
G861.1
A
1674-151X(2012)01-081-03
投稿日期:2011-09-23
全浙平(1976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