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枢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91)
“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热点问题专题学术总结
钟秉枢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91)
“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热点问 题 专 题 2011 年 12 月 6 日 上 午 8 ∶ 30 ~11 ∶ 35作为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第二单元第三专题,在上海体育学院教学楼2113分会场举行。专题报告以研讨的形式进行,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围绕“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危机”展开讨论,下半场针对“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进行研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所长田野,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李维波,科技处处长尹飞飞等领导莅临会场并旁听和参与了讨论。专题报告情况综述如下。
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问题及本届体育科学大会九大热点专题之一,“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热点专题吸引了来自各参会单位学者夺步趋往,座无虚席,道路已满,翘首以待。根据热点专题的性质,为了更好地激励报告人的深度报告,激发听众的广泛参与,本专题一改过去专题报告会中作者逐一宣读论文再进行答辩的传统报告形式,采用圆桌论坛式,所有报告人如电视节目嘉宾,主席台半圆形就坐,不用PPT展示,主持人阐明主题,详析形势,循循善诱,引导嘉宾紧紧围绕专题焦点从各自的学术角度各抒己见,并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各显神通,其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措辞犀利,酣畅淋漓。在报告人阐述各自观点的同时,调动参会者积极补充、大胆质疑,嘉宾与观众互动,气氛热烈,节奏紧凑。现场随着论题所至时而欢笑,时而沉重,时而柔缓,时而激烈,跌宕起伏,婉转回环。论辩扣人心弦,发人肺腑,沁人心脾,感人至深,和谐民主的学术研讨氛围十分浓厚,令观众们大饱耳福,享受了一场学术争鸣的饕餮大宴。“创设良好学术研讨会氛围,将学术讨论效益最大化”是听众对“优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热点专题报告会的一致评价。
“优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热点专题特邀南京体育学院院长、原国家游泳队副总教练张雄教授和运动训练学分会委员、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常务副校长、原国家跆拳道队总教练陈立人教授作为主讲嘉宾,邀请运动训练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张莉清博士,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周建梅博士,西南科技大学讲师张志斌,宁波大学讲师王进,洛阳师范学院讲师张杰等九科会论文入选者代表作为报告嘉宾。嘉宾既有像张雄、陈立人这样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游泳世界冠军、第一位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的游泳运动员、第一位跆拳道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国家级优秀教练员;又有像张莉清、周建梅这样在专业体育院校历练成长已经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副秘书长或承担过国家女子网球队2008奥运备战科技服务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中年学者;还有像张志斌、王进、张杰这样关注运动训练学问题研究的后起之秀。
主持人对专题讨论的设计、引领和节奏气氛的控制是研讨会按照预设目标流畅进行的基础;主持人深厚的专业造诣、渊博的知识底蕴是学术报告会水平保持在较高层次的必备条件。摒弃浮躁,探索赋予实效性的研讨形式,是大家对学术研讨效益最大化的共同期望。本热点专题3个小时的研讨中,主持人钟秉枢身为首都体育学院院长、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身兼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等职,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主题报告和主持会议报告的经历,使得他能严控讨论范围,不跑题,不偏向,从探讨造成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危机的原因入手,逐步引入到解决危机对策的大讨论,环环相扣,适时点评,精彩纷呈,使得嘉宾探讨问题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体验,理论与实践互相支撑,相得益彰,确保了研讨效果,使广大参会者受益匪浅。
“优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热点专题嘉宾们对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应体教结合、回归教育的认识高度一致。嘉宾们认为,本世纪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明显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观念陈旧,思想待解放,办法待创新;原三级训练网严重滑坡,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尚未健全起来;社会转型与原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矛盾使得后备人才的招生非常困难,家长和学校成为后备人才招生的最大阻力;各级教练员的训练质量、效益不高,缺乏系统的训练大纲,周密的训练内容、严格的教学手段,训练的系统性难以保证;竞赛杠杆的调节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适应社会的改变,由“业余体制”向“专业体制”转变,再由“专业体制”向“专业”“业余”和“职业”等“多种培养体制并存”转变。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运动训练与文化课教学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激化,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关心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已引起社会各界和国家最高层的强烈关注。在认识一致的同时,嘉宾门对解决问题的模式抱有大相径庭的思路,使得问题越辩越清,越论越深。
嘉宾们看问题既有实践体验,又有理论高度,从社会、国家、体制、文化层面对主题进行探讨,全面深入发掘问题,并着力提出解决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策略,为解决目前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所遇困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观点和主张。
“优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热点专题研讨成果对于思考和解决我国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危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切实的应用价值。嘉宾们所提出的运动员读书一条龙、九年义务制落到实处、队校合一、体教结合的“南体模式”;竞技体校、体育大学、国家队培养一条龙的“北体模式”;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绵阳模式”;社会出资、家长投入、课余训练的“温州模式”等可为未来我国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优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热点专题主要围绕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危机(进不来、留不住、出不去)、原因(内外环境的变化)及解决路径(多元模式)为焦点展开研讨。
我国运动员的进口、成长及出口三方面存在的问题;“体教结合”“教体结合”培养运动员;对于运动员的培养,教育为第一要务;运动员文化教育以及被淘汰运动员的培养和出路;我国运动员成长的社会环境、国家体制、文化观念等影响因素。
8.1 “进不来、留不住、出不去”是对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形象比喻。社会转型、学业负担加重、从事竞技体育的高成本,使得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进不来;我要上学、我怕受伤,使得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留不住;被竞技体育淘汰、被高校拒之门外、被社会拒绝接纳使得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出不去。离开教育,体育的成本太大。
8.2 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进行单一培养,单项拔高。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个人、集体、国家都应以追求青少年运动员既要有优秀的竞技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又要在心智、学识、品德等方面能协调发展为目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不仅要求运动员通过专业训练取得好的竞赛成绩,更需要他们在将来不再从事竞技体育活动,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上实现其综合价值。8.3 德智体构成了汉字“人”的三点,三点需要平衡,“人”字才写得漂亮,任何一点都不能太长。竞技体育不是奥运金牌,不能将运动员作为夺标的工具。升国旗、奏国歌、壮国威,已不能满足优秀运动员的全部需求。重视运动员基础教育及长远人生规划,辩证处理好“人才”与“金牌”的关系;以人为本,特别重视“被淘汰”运动员的培养、转型、社会适应工作;国家、社会、培养单位、运动员家庭及个人系统协调,共同努力解决运动员职业生涯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危机。
8.4 坚持“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行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发挥体育院校的整体规模效益,以利于培养既能攀登世界体育高峰,又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8.5 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要制定从初学者到成才较为完整系统的训练大纲,以基层幼儿园、小学、中学为主要基地,从培养兴趣出发,坚持业余训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常怀“怕把别人废了”的惧怕之心,长念“当成自家孩子”的关爱之心,改变传统类似半专业化的训练状况,引导队员和家长将参与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G812.2
A
1674-151X(2012)01-00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1.002
投稿日期:2011-12-10
钟秉枢,教授,博士,首都体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