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的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命科学认识的反映。生物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人们对生命科学认识的深化。生物学的进步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概念化思考。学生学习知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组成的系统。课改之后,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概念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学生只有清楚概念,解题的思路才能清楚,才能進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了解影响学生形成及发展生物学概念的因素,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因势利导
前概念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知识所形成的想法。也就是说,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早在他们出生之后,进入学校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就已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前概念对知识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物教学中,正确认识前概念形成的原因,合理利用学生正确的前概念来同化新知识,建构知识的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充分估计错误的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干扰作用,并找出消除这种干扰的方法,对于改善生物教学质量,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笔者在进行新课标必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对必修教材中的每一章都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前测主要是测试学生的生物学前概念,由此得知学生在没有学习这些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再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二、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认为,任何判断都是发生在某个隐性的“阐释框架”内,每一种阐释框架即代表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的阐释框架本身是不可比的,是相互之间不可通约的。由此,不同的人在认识同一个对象客体时,会得出不同的看法。这种阐释框架往往被缄默地使用着,带有独特的个人性质,因此波兰尼把由缄默的认识所表征的知识称之为个人的知识。
宋代朱熹将孔子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体内的潜能。
进入高中后,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越来越大。如果想照顾大多数学生,就会使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则“吃不了”。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吃不饱”学生学习较主动,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针对这类学生,可以开“小灶”。可以组织兴趣小组,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给他们制定一些更高的目标,使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吃不了”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好,在课堂上不善于与教师交流。但他们内心深处迫切希望自己能进步。针对这类学生,可在适当时机鼓励他们投入到课堂中来,充分体会学会知识的快乐。
还有一类“不想吃”的学生,比如文科班学生,他们认为生物不是高考科目,只要混个及格就行。针对这类学生,要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其主动学习的欲望与能力,最终使他们达到课标要求。如,在介绍种内互助和种间互助时,我举了一个网络游戏的例子来说明:同一门派或同一职业的玩家组成队伍办任务,队伍内部玩家的关系就相当于种内互助,如果是不同门派或不同职业的玩家组队办任务,队伍中的玩家就相当于种间互助。这对于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一类比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能够引导他们认真听课,积极动脑。
三、提倡预习,使教学由授“鱼”转变为授“渔”
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形成规律的揭示,那么就能领悟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就会对有关事物优先给予注意,产生兴趣。通过预习,学生大概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概念,对简单的基本懂了,对较难的还存在疑问。在他们心中就有一种需要,就急着要把这些疑困解开,盼望教师讲解,对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分解概念,逐个击破
每个概念都是由多个词语构成的,在这些词语当中,有关键性的和非关键性的。如果对关键性的词语不加以强调,学生就很难掌握其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在讲授概念的过程中,应该对整个概念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关键词语提炼出来加以分析,使学生理解后识记并运用概念。
如相对性状的概念,可划分为几个关键词语: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这样,就可以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转化为简单的词语,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运用的时候才能高效、准确。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生物学概念,比如画概念图、易混淆概念辨析、自制直观教具或运用肢体语言、多媒体辅助等。
总之,概念本身是发展的,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在新理论层次上加深有关旧概念的理解。随着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结构知识的加深,旧概念又可获得高层次的理解,成为高层次的新概念。概念的层次性,也就要求教师教学的层次性。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不但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