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中断事件前后石油价格变化分析

2012-10-21 03:04鸿/王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年3期
关键词:欧佩克产油国中断

■ 何 鸿 /王 丹

(1.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口 571100;2.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0 前言

历史表明,世界石油供求关系产生微小的变化,便可使油价发生巨大波动。油价波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最初发生中断的规模,而且还取决于市场的心理、库存的变动、围绕供应中断的各种事态,以及产油国和消费国政府的反应[1]。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对原油价格的波动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应该结合事件性质和当时的总体经济环境具体分析[2]。

产油国的战争、革命、石油设施损坏、罢工等突发事件都可能造成石油供应中断,特别是战争和革命,往往造成巨大的石油供应缺口。突发事件在刚发生时就造成一定规模的供应缺口,即时供应缺口的规模直接对油价产生冲击,随着事件的发展,供应缺口继续扩大,缺口达到峰值后,可能维持一段时间,也可能逐渐变小。突发事件除了在发生地造成供应中断外,还可能在邻国引发一系列事件,产生新的供应中断。欧佩克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剩余产能,突发事件造成供应缺口后,欧佩克将根据其立场和利益,决定增加产量的时间表和规模。突发事件可能在发生地自然地逐渐平息,中断的供应也随之逐渐恢复;也可能需要国际力量的介入才能平息。突发事件的发展和外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供应缺口既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买方根据事态发展对供应缺口的规模形成预期判断,这种预期判断对油价产生间接影响。

分析油价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突发事件期间和事件结束后的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油价的变化规律。本文结合石油市场状况和国际政治因素分析研究伊朗革命、两伊战争、海湾危机和委内瑞拉罢工—伊拉克战争4次重大供应中断前后的油价的变化。

1 重大供应中断事件的定性分析

1.1 罢工

罢工主要出现在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两国的正常出口能力在220万桶/日左右。2002年12月,委内瑞拉爆发全国范围的罢工,到2003年1月出口量下降为0,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2008年部分尼日利亚石油工人罢工,造成了近50万桶/日的供应缺口。

石油工人罢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资待遇,罢工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一般不到3个月,罢工结束后2个月内石油产量基本恢复。罢工在劳资双方内部就能解决,不需要国际力量干预,也不会引发邻近产油国的动荡,罢工结束,产量恢复后,罢工事件不再对油价产生影响。欧佩克对个别产油国罢工引起的供应中断,一般会增产弥补。

1.2 产油国政治局势

一般而言,一个产油国内部的不稳定事件如革命、骚乱不会引发邻近产油国产生不稳定事件,当革命或骚乱结束,产能恢复后,事件不再对油价产生影响。革命(骚乱)事件结束后半年内石油产量基本恢复。但1978年11月至1979年4月的伊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革命是个例外,革命后原教旨主义派上台,君主制政权结束,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强调输出革命[3],号召穆斯林进行伊斯兰革命,各方都害怕其他中东产油国出现类似伊朗的原教旨主义革命,影响石油供应,因此,伊朗革命结束后市场上仍旧有恐慌心理,这种恐慌支撑了油价上涨。

1.3 产油国之间的战争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用一切机会扩充实力,一方面发展综合国力,另一方面侵占邻国领土;越强大的国家就越安全;越强大的国家对邻国威胁越大;霸权(如美国)总是竭力阻止新的霸权或区域霸权出现[4]。

根据交战双方产油国的国力分为两种情况,势均力敌的战争(两伊战争)和一边倒的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势均力敌的战争属于消耗战,对其他产油国没有威胁,甚至因为战争消耗削弱了交战国的实力,消除了交战国对其他产油国的威胁,因此不需要借助国际力量来平息,欧佩克可能借机提高油价或者维持高油价,如两伊战争期间欧佩克减产维持高油价。

而一边倒的战争属于扩张战争,实力强的产油国吞并了实力弱的产油国,战争进一步增强了侵略者的实力,增加了侵略者对其他产油国的威胁。海湾地区主要产油国如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的军事实力都较弱小,一旦面临军事威胁,只有借助美国等国际力量来消除威胁,而美国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因此,出现一边倒的战争,欧佩克很可能增产抑制油价上涨,如1990年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后,欧佩克很快决定大幅增产。

1.4 霸权国对产油国的战争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霸权国,霸权国对产油国的战争分两种情况,主要取决于霸权国是否出于维护产油国安全的考虑。如海湾战争后霸权国消除了伊拉克对其他产油国的威胁,战争结束后直到1998年,欧佩克不断增产维持低油价,回报霸权国。而2003年伊拉克战争不是出于维护其他产油国安全的考虑,战争结束后,欧佩克减产提高油价。战争事件情况下恢复石油产量所需的时间最长,一般需要1年以上。

2 伊朗革命前后的油价变化

伊朗在革命前的1978年9月的出口量为450万桶/日,到1979年1月石油生产几乎停顿,尽管其他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大幅增长,1978年10月的油价为13美元左右,1979年3月涨到14.89美元,然后逐月增长,1980年2月达到30.78美元,欧佩克1979年的总产量为3160万桶/日,甚至超过1978年的3031万桶/日,而1979年世界石油总产量比1978年增加了270万桶/日,消费量仅增长120万桶/日,新增的大部分产量成为库存,反映市场的恐慌性购买。1979年1月,伊朗革命造成伊朗的石油出口中断规模达到峰值450万桶/日,但同期欧佩克的总产量为2840万桶 /日,与1978年一季度欧佩克的产量一致,说明伊朗革命期间总的供需平衡没有被打破,欧佩克的产量方面不是油价上涨的原因,价格上涨另有原因。

1979年,霍梅尼终止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合同,尼日利亚将英国石油公司的资产国有化,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决定减少他们以前给予大石油公司的石油数量。大石油公司在1978年的石油供应量为2330万桶/日,到1980年下降到1986万桶,到1985年下降到930万桶。伊朗革命期间的油价上涨与伊朗革命的关系不是很大,而是由于长期正常供应合同的破坏,炼油商必须从现货市场或从石油生产国直接购买石油,在购买方式转变的初期产生了交货延迟,延迟不可避免地造成价格上涨的压力,直到新的销售网络重新建立起来[5]。

伊朗革命结束后,市场上仍旧有恐慌心理,担心伊朗向其他产油国输出革命,影响其他产油国的石油出口,这种恐慌支撑了油价上涨,到1979年5月,油价为17.55美元,伊朗的石油生产已基本恢复,但油价仍在上涨,1979年12月涨到27.53美元。因此,在伊朗革命期间,油价上涨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伊朗革命本身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打破了市场的供需平衡,二是市场担心其他产油国也发生革命,引起新的供应中断;三是购买方式的转变产生了交货延迟。在伊朗革命结束后,伊朗的石油生产基本恢复的情况下,第二和第三个原因仍在对油价产生影响。

3 两伊战争前后的油价变化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战争前油价已经历了大幅度上涨,1980年8月油价为33.29美元,与伊朗革命前的1978年11月13.31美元的油价相比,涨幅高达150%,过高的油价使世界石油消费量从1979年的6413万桶/日逐渐下降到1983年的5775万桶/日,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从1979年的3445万桶/日增长到1984年的3965万桶/日,而欧佩克在1979至1985年的总产量逐年下降。两伊战争造成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供应中断峰值出现在1981年,约为330万桶/日,1981至1985年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纷纷在不断减产,1981至1983年欧佩克的总产量分别比上一年减少411万桶/日、341万桶/日和173万桶/日,1982年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总产量却比1981年多出116万桶/日,1983年两伊的总产量仍比1982年略微增长,两伊的增产行为与欧佩克整体的减产行为相悖。1980年8月的油价为33.29美元,逐渐上涨到1981年3月36.61美元的峰值后不断缓慢下降,到1982年3月油价下降到33.15美元。与战争前1980年8月的油价相比,两伊战争爆发后,最大涨幅仅为10.0%,并且在欧佩克整体减产、两伊整体增产的情况下价格仍不断下跌,1980年两伊比1979年减产257万桶/日,同期其他欧佩克国家的总产量下降了143万桶/日,另外,两伊战争由伊拉克突袭伊朗而起,在战争爆发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油价也就没有包含战争预期的上涨部分。可见, 1980年9月至1981年3月期间,两伊战争造成的供应中断造成油价的上涨幅度不到10%;在1981年3月至1985年底这段时间里,伊拉克和伊朗的增产行为与欧佩克其他成员国逐步减产的行为相悖,两伊战争有助于油价下跌。

4 海湾危机前后的油价变化

1990年7月份,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和阿联酋超配额产油导致油价过低,伊拉克为此蒙受巨大损失,要求科威特和阿联酋遵守配额,伊拉克还提出科威特免除其债务,但遭到科威特拒绝。伊拉克于1990年8月2日突然出兵占领科威特。美国于1990年8月7日开始增兵海湾,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1991年1月16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进攻伊拉克的军队,1991年2月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海湾战争结束。

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后遭到国际制裁被禁止出口石油,科威特的石油生产几乎下降为0,直接造成两国约420万桶/日的供应中断,到1990年10月11日油价涨到40.07美元的最高点。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于1990年9月底开始增产,到11月底欧佩克的总产量基本与1990年7月的产量持平。油价从1990年9月底进入下降通道,到1990年12月底在27美元左右,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开始军事打击伊拉克军队,油价从16日的32.25美元暴跌到17日的21.48美元,到战争结束时,油价基本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的油价持平。海湾危机结束后,伊拉克实力受到极大地削弱,不再具备威胁其他海湾国家安全的实力,危机结束后油价恢复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的水平。

5 委内瑞拉罢工—伊拉克战争前后油价的变化

2002年12月2日,委内瑞拉爆发全国大罢工,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到伊拉克战争爆发时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尚未恢复到罢工前的水平,委内瑞拉罢工产生的供应中断与伊拉克战争产生的供应中断在时间上出现一段重叠,本节分析从委内瑞拉罢工开始到伊拉克战争结束这段时期的油价的变化。

与罢工前的292万桶/日的产量相比,委内瑞拉在2003年2月底恢复了50%的产量,到2003年3月底恢复了80%的产量,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从2002年12月底开始增产,到2003年2月份,欧佩克的总产量已经超过委内瑞拉罢工前的总产量。尽管自2002年12月底以来供应中断的规模在不断缩小,但油价仍在上涨,罢工前的油价为26.87美元,2003年1月31日油价为33.51美元,2003年2月28日的油价为36.76美元,到2003年3月12日达到37.87美元的峰值。峰值油价出现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前8天,美国和英国在战前的几个月时间里不断增兵海湾,战前的局势已经较为紧张,如果伊拉克不妥协,战争就不可避免,战争将直接造成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中断,战前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量为150万桶石油/日,市场对伊拉克战争的不确定性存在恐慌预期,2003年2月份欧佩克的总产量已经超过委内瑞拉罢工前的总产量,欧佩克的持续增产消除了市场的恐慌,从2003年3月初油价逐渐回落,到2003年5月1日战争结束时,油价为26.05美元。2003年5月6日油价出现25.65美元的最低点。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驻扎伊拉克不符合沙特阿拉伯的利益,沙特决定减产,油价开始反弹,到2003年6月5日油价突破30美元,高于委内瑞拉罢工前的油价。

6 结论与讨论

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供应中断前后油价的变化取决于:供应中断的规模、直接供应中断恢复的时间、突发事件有无引发其他事件造成新的供应中断的可能、欧佩克对待供应中断的态度和国际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干预等因素。在突发事件刚发生的时刻附近、消除突发事件产生的供应中断的计划宣布或行动开始的时刻附近(如欧佩克宣布增产)和消除恐慌预期的计划宣布或行动开始的时刻(如大国干涉等),油价变化剧烈。

欧佩克对各类供应中断均会作出增产决定,其总产量将达到甚至超过突发事件前的总产量。产油国战争和罢工结束时的油价基本和突发事件前相当,战争事件对油价的影响作用结束。革命结束时的油价要高于革命前,革命事件对油价仍有影响。突发事件后油价走势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形势、欧佩克对油价的态度和欧佩克国家增产的能力。2003年以来的油价上涨主要归因于世界石油总需求的持续增加、非欧佩克国家增产乏力、美元贬值等因素,并非伊拉克战争本身造成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的变化所致。

如果西方国家成功地以武力或者和平方式解决伊朗核危机,欧佩克很可能会在伊朗核危机结束后的较长时期持续增产维持原来的油价作为回报。因为与海湾危机类似,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对海湾产油国威胁巨大,西方国家耗费人力财力对伊朗动武符合沙特等海湾产油国的利益。如果伊朗拥有核弹,沙特等国很可能也会核武化,伊朗单独拥有核武器将打破海湾地区的均势,需美国提供核保护或者沙特等国自行研发核弹以恢复均势。在均势被打破的那段时期油价可能位于较高水平。?

[1]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研究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M].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译.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2]王书平.突发事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9):88-92.

[3]蒋真.伊朗伊斯兰革命及其影响探析[J].西亚非洲,2009(9):47-52.

[4]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Alberto Clo.石油经济与政策[M].王国樑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6]British Petroleum.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M].London:London Publication, 2010.

猜你喜欢
欧佩克产油国中断
“单片机中断概述”微课教学设计
一种考虑GPS信号中断的导航滤波算法
Linux中断线程化分析及中断延时测试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