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336)佘琼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乡差距的扩大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与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目前已将精神卫生纳入了国家的整体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和回归社会是我国精神心理卫生事业的重要主题。为了解本社区的精神疾病现状,更好地制订相关政策,切实做到防治结合、康复治疗,笔者对上海仙霞社区的精神疾病现状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社区的团队所管辖区6429户家庭,共计人口16083例,要求为本地常住人口,即具有本地户籍或在本地生活半年以上的外地户籍人员。
1.2 方法 根据社区家庭健康状况档案,结合入户调查,设计统一调查表格,由专业人员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婚姻状况、疾病种类、居住所在地、基础疾病情况等。
1.3 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1.4 统计学方法 由两名专业统计人员将数据统一纳入Excel表格内,并进行核对,对结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检验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疾病顺位 16083例共查出143例精神疾病患者,总发病率为8.89‰,位于前3位的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和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分别为4.97‰、1.49‰和1.06‰,见附表1。
2.2 性别分布 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8.81‰(75/8511)和8.98‰(68/75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户籍分布 本地和外地人群发病率分别为8.25‰(117/14125)和1.43%(28/19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年龄分布 以>60岁和46~60人群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25‰和9.96‰,见附表2。
附表1 精神疾病检出情况分析
附表2 各年龄段精神疾病发病率
附表3 不同文化程度精神疾病发生率
2.5 人均年收入分布 人均年收入<2000元的发病率为10.88‰(44/4043),2000元≤收入<6000元的发病率为9.39‰(80/8518),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发病率为5.39‰(19/3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文化程度分布 文盲的发病率最高,具体见附表3。
本次对街道社区精神疾病调查显示总发病率为8.89‰,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和老年痴呆症为常见精神疾病,这与全国精神疾病的调查结果类似[1][2][3],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率会越来越高,这与家庭和睦程度及遭遇生活事件、社会情感和经济支持、家庭结构类型、婚姻和家庭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4]。②性别分布:尽管女性的发病率要略高于男性,但不同于某些文献的报道[5][6],本研究中差异并不显著,笔者分析女性发病高的原因可能与老年女性偏多有关。③户籍分布:本地户籍人群占87.83%,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地的一个整体精神疾病发病现状。本地人群发病率为8.25‰,低于外来人群的1.43%,这可能是因为外来人群工作和生活不稳定、生活压力大、就医困难、不适应当地生活习惯或受当地排外的影响。④年龄分布:老年人群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这主要是因为该人群躯体性疾病多、丧偶、孤独、精神活动少等有关[7]。但<18岁人群的发病率并没有想象中的低,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其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又处于青壮年,生活压力大及当前的教育模式对子女的精神心理造成很大压力。⑤精神疾病发病率与收入水平呈反比。⑥文化程度:以文盲的发病率最低,与文献报道相同[8]。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的精神疾病发病率却并不低,这与大部分同类调查不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为该类人群多为年轻人,其生活压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笔者认为,对社区精神疾病的调查,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防治结合,在社区开展和推广家庭教育和精神疾病康复技能的培训,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应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9][10]。重点关注老年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加强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的关怀,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状况等,结合社会、医院和家庭,才能从根本上做到防治结合,彻底降低精神疾病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