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学院 徐丽霞
根据河南地理环境、行政区划、资源结构、交通网络等特征,一般将河南省划分为6个旅游区:(1)沿黄(三点一线)重点旅游区:以黄河为主线,包括十一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及三门峡、郑州等地区。(2)豫北旅游区:指沿黄三点一线以北的地区,包括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和济源的部分地区。(3)豫西旅游区:包括南阳及洛阳的栾川等地。(4)豫东旅游区:包括周口市和商丘市。(5)豫南旅游区:主要包括驻马店和信阳市。(6)豫中旅游区:包括平顶山、许昌、漯河三市[1]。豫北地区作为河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殷商文化、太极文化及龙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豫北地区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首先必须对本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概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根据2003年发布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笔者对豫北六市具有代表性的75处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豫北地区文化性质的资源占了46处(含自然文化),占61.3%,纯自然旅游资源占了29处,占38.7%。由此可见,目前,豫北地区旅游资源仍以文化性质资源为主。旅游资源(景点)在六市的分布为:安阳18处、鹤壁11处、濮阳9处、新乡15处、焦作13处、济源9处。安阳旅游资源数量最多,其次为新乡、焦作、鹤壁,再次为濮阳、济源。这些资源中尤以与殷商文化有关的旅游资源为多,共有17处,其中安阳4处、鹤壁3处、新乡5处,共占资源总量22.7%,说明豫北六市殷商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殷商文化主要在安阳、鹤壁、新乡一线,与京广铁路及107京珠高速公路基本平行。安阳和鹤壁旅游资源是殷商文化的主体,新乡则是殷商文化的延伸。
当前豫北地区旅游发展处于何种状况,需要结合各类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目前一般使用“SWOT”分析法对旅游发展进行分析。“SWOT”分析法即常用的态势分析法,主要包括4个方面: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本文中主要运用SWOT分析法将与豫北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作以列举,并通过动用系统分析理论,将这些因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为做好豫北旅游文化产业筹划发展做好进一步的铺垫。
(1)所处区位优势。本地区北靠河北,南面黄河,东连山东,西接山西,所处地理交通位置比较优越。区内有京广铁路、新荷铁路、新太铁路、京广高铁等,国家规划的长治--青岛快速铁路也穿越本区北部,拥有安阳站、新乡站、焦作北站、月山站四个国家一等客、货运站。还有107国道、106国道、207国道、大广高速、京珠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分布其中,新乡更是被列为国家交通枢纽。
(2)经济优势。豫北地区是河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2009年,豫北地区GDP达到4679.5亿元。以新乡为例,2009年,新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速居全省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170元和5431元,实际增长10.3%和7.6%。近几年豫北地区更是注重发挥所拥有的区位优势,逐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旅游资源优势。豫北地区旅游资源主要以殷商文化、太极文化、龙文化为主,兼以南太行雄伟风景,是一个人文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综合旅游区,此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垄断性和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资源。如安阳有着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新乡有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牧野大战的古战场等。
(1)旅游资源整合性不强,开发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和精髓不够深入,很多景点开发整合的力度不够,还停留在基础层面,对“文化”这一优势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总体上开发和保护的水平还比较低,诸多古迹、遗址只是对所处历史时期的简单复原,游客无法深入了解景区的文化特殊性,也缺乏旅游组织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2)宣传促销影响不大,客源市场范围狭窄。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高的景区不多,还有许多有内涵的景区在外名声不彰,影响力强,但宣传力不够。比如甲骨文发现地殷墟,虽然在世界上也具有垄断意义,学术上了解它的人也有不少,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该古迹位于河南安阳[2]。
(3)核心资源可观性不强,部分资源单体规模较小。如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殷墟博物馆虽然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观赏性不强,游客停留短,参与性项目严重不足。另外部分资源点规模过小,并且零散地分布在区域范围内,单体难以构成旅游吸引力,不利于旅游者长时间停留。在开发的过程中对零散资源点的整合和重组力量不够,资源的积聚效应发挥还不够明显。
(4)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创意,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旅游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寻求创意的差异,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对历史遗迹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打造,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是激活市场和满足市场的重要方法。然而,当前豫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缺乏创意,旅游产品与文化资源的结合不甚紧密,还没有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高品格、个性化的旅游文化产品,没有走出一条真正的产业化的路子。
(1)国家政策扶持和宏观经济引导。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培育旅游业发展的新措施新办法。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一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将旅游业从“重要产业”升格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3]。从2010年开始,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始联手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充满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促进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跨越到旅游资源强省。
(2)旅游者不断增大的文化旅游产品需求。当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以追求愉悦精神、休闲身心等文化享受为主的阶段,旅游的过程成为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文化因素已经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豫北地区作为河南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开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契机。
来自周边旅游市场的竞争是对本地区的主要挑战和威胁。日趋兴起的中部旅游圈,以其日益繁荣的旅游业,对豫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要求豫北地区旅游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发展。豫北地区必须以更高的层次、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游客来省内旅游,以应对周边省份和省内其他区域对游客的吸引与招徕。
对旅游文化产业而言,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是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大融合,共同发展。豫北地区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树立现代的旅游理念,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契机,不断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达到进一步提升本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目前,豫北地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以豫北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遗址、焦作温县陈家沟太极博物馆、比干庙、“中华第一龙”等为主,将寻根文化、龙文化、武术文化、殷墟文化等地区优势文化推向世界,不断强化文化旅游品牌的国际吸引力。通过提升寻根、民俗、武术、殷墟等文化资源的层次,强化项目带动意识,进行高品位策划,抓好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逐步形成一批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系列的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优势。
要注重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在文化价值观的层面上将静态的资源加以整合,通过现代、创新、商品化的方式,抓好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包装,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4]。例如,安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10月都要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如果在文化节期间打造一项隆重的盘庚迁殷大典文化项目,将会成为一项非常具有安阳特色的大型旅游项目,将会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豫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应从科学发展的要求出发,将多种资源有效整合,合理配置,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无论是历史文化资源还是自然遗存资源,豫北各地区的旅游资源都有着比较好的组合,结构也比较紧凑,可以考虑将各个旅游胜地连线成片,进一步进行整体开发,以实现规模化效应。各级政府及相关业务部门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大开放的力度,加快开放的步伐,积极引进外地资本进入本地旅游市场开展合作,使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支持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全面统筹,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豫北地区各旅游城市应共同合作,建立起联动促销机制,统一对外促销宣传,树立旅游新形象—— “太行山水魂,豫北古风存”,提高豫北地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豫北各城市相关旅游部门联合组团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组织赴外参展促销、邀请海内外旅行商和新闻媒体来豫北地区实地考察等,进一步扩大豫北地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旅游区域合作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大势所趋。在豫北区域加强旅游业方面的通盘合作,不仅有利于全面优化整合本区内的旅游资源,提升整体实力和业内竞争力;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区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同步发展的局面。同时,还可以促进豫北地区与国内其它省、市旅游市场的互动、交流,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步伐。豫北地区应本着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建立旅游合作协调组织。其合作协调组织可由政府和旅游企业组成,政府在其中起着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旅游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通过企业的运作,实现具体的合作。
[1]梁留科,孙淑英.河南省旅游区划研究[J].旅游科学,2004(3).
[2]李红波,李悦铮.基于中部旅游圈的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分析[J].河南科学,2009(8).
[3]陈荣.“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业需要关注的战略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0(3).
[4]杨宏恩,田晓燕.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