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东 钟 澈 曾肖连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医院预防保健科,广东东莞 52346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引发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易在儿童中造成爆发流行,临床表现主要以手、足、口、臀等部位斑丘疹和发热为特征,部分血清型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1]。手足口病至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一旦发生并发症,将可能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自2008年以来,东莞市横沥镇的手足口病病例逐渐增多,呈现出明显的流行趋势。为探讨和分析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了解其流行规律,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现将该镇2010年1~12月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本研究病例资料来源于横沥镇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2010年住院与门诊病例的病历资料以及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材料,诊断标准根据《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人口学资料来源于横沥镇人口统计室。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整理和统计,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010年1~12月东莞市横沥镇手足口病全年报告病例225例,患者口腔、手、足、臀等部位的皮肤均同时或相继出现斑丘疹及小疱疹样损害,其中,169例出现发热症状,占75.11%。
2.2.1 人群分布特点 2010年横沥镇共报告手足口病22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9.85/10万(225/204 830),无死亡病例,其中,男145例,占64.44%,女80例,占35.56%;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3岁;0~4岁患儿占总病例数的86.67%,年龄分布情况详见表1。225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本地户籍24例,占10.64%,流动儿童201例,占89.36%,其中,省内38例,占17.02%,省外163例,占72.34%;散居儿童182例,占80.89%;托幼儿童33例,占14.67%;学生10例,占4.44%。
2.2.2 地区分布特点 横沥镇分为17个行政村/社区,2010年均有手足口病发病,其中,发病数最多的5个行政村/社区依次为恒泉社区(33 例)、田坑村(23 例)、石涌村(21 例)、田头村(18 例)、新四村(17 例)。
2.2.3 时间分布特点 横沥镇2010年全年12个月均有手足口病发病,其中,4~7月份发病较多,总计150例,占发病总数的66.67%。时间分布情况详见表2。
2.2.4 历年发病情况比较 横沥镇手足口病2008年报告发病78例;2009年报告发病29例,较2008年下降62.82%;2010年报告发病225例,较2009年上升675.86%。提示横沥镇手足口病疫情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而2010年发病水平明显高于历年平均发病水平。
表1 2010年横沥镇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分布情况
表2 2010年横沥镇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分布情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携带病毒者为该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多样,包括密切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等。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容易在儿童聚集的区域引起爆发流行,是春夏季节儿童肠道传染病防制的重点之一。
2010年横沥镇手足口病共报告发病225例,4~7月份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构成比最高,达66.67%,这符合手足口病春夏季节多发的特点,与我国和广东省其他地区的报道基本一致[3-5]。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儿童的发病构成比为64.44%,显著高于女性儿童,这与其他地区的报道基本一致[4-6],可能与男孩喜好活动,与患儿的密切接触频率高于女孩有关。从年龄分布来看,0~4岁患儿数占总病例数的86.67%,是发病的主要人群,与其他地区的报道基本一致[3-5]。主要原因可能为该年龄组儿童抵抗力低,易发生感染。从病例的职业分布来看,散居儿童的发病构成比达80.89%,是发病的主要人群,这可能与托幼机构和学校及时实施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如开展晨检、健康教育、公共场所通风和消毒措施,减少了幼托儿童和学生的发病有关。从病例的居住性质分布来看,流动儿童的发病构成比达到89.36%,是发病的主要人群,这可能因横沥镇工业较发达,外来儿童随家长大量流入,儿童聚集接触机会增多,且生活、居住条件和卫生习惯较差而引起,这与东莞市其他地区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6]。本调查结果显示,横沥镇的手足口病疫情在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而2010年的发病水平明显高于历年平均发病水平。
近年来,手足口病对儿童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横沥镇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其中,0~4岁的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应是手足口病防控的主要人群,而针对流动儿童的防控则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议继续加强落实以下防控措施:隔离治疗患儿,对病例所在场所进行疫点处理;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的公共场所加强晨检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送医院诊治;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加强清洁消毒工作;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7-8]。
[1]李辉,杨青.手足口病临床诊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5):2345-2346.
[2]顾友梅.小儿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
[3]常昭瑞,张静,孙军玲,等.中国2008-2009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376-680.
[4]孙立梅,邓爱萍,康敏,等.2009-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4):9-13.
[5]张玉启,曹静,毕延光.金乡县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2):39-40.
[6]李大格,袁伦章.东城区第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调查和处理[J].东莞预防医学,2003,3(2):3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S].2009.
[8]宋敏利,陈志强.59例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情况分析[J].医学综述,2009,15(17):2711-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