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养基和促成熟组合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发育的影响

2012-10-17 03:29悦1斌2虎2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13期
关键词:鸡尾酒树突离心管

金 悦1,2,3 张 斌2,3▲ 陈 虎2,3▲

1.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北京 100853;2.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北京 100071;3.军事医学科学院细胞与基因治疗中心,北京 10007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公认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它能激活静止型T细胞,是启动、调控、维持免疫反应的中心环节,并在肿瘤、器官移植、感染等领域显示出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但人体内大部分DC处于非成熟状态,表达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因子,体外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较低,成熟的DC表达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因子,在成熟的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2011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免疫学家Ralph MS因“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树突状细胞也因此再一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DC在肿瘤、感染、器官移植等领域已显示出其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但体内DC数量极少,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所占比例低,故目前临床所用DC多是采集DC前体细胞后,经体外培养得到成熟DC细胞[1-2]。然而,人的DC培养体系不同,体外得到的DC数量也不同,DC的功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本课题组对比两种培养基和不同促成熟因子组合对人外周血来源DC发育的影响,旨在为优化人外周血来源DC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市灏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临床使用标准Cat LTS1077);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M-CSF,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rhIL)-4,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购自美国PeproTech公司,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rhIL)-1β,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rhIL)-6购自美国 PeproTech 公司,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 E2,PGE2)购自美国Sigma公司;RPMI 1640细胞培养液购自某公司,CellGro无血清树突状细胞培养基购自A公司,无血清培养基X-VIVO 15TM购自B公司,细胞因子定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中国深圳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1.2 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倒置显微镜(OLYMPUS);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BD 公司);全自动酶标仪;电动移液器(Eppendorf);6孔、12孔细胞培养板若干。 25、15、10 mL移液管若干。

1.2 人外周血来源DC的体外培养方法

1.2.1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获取

采集肿瘤患者静脉外周血60 mL,肝素钠抗凝(20 U/mL全血),生理盐水等量稀释。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生物安全柜中,将采血袋中血液分装到两个50 mL离心管中,用生理盐水补足每管至40 mL。平衡后,以转速2 000 r/min在20℃下离心8 min。将上述离心管中的血细胞与0.9%生理盐水用30 mL生理盐水悬起混匀后,缓慢加到含有15 mL室温Ficoll的50 mL离心管中。平衡后,以转速2 000 r/min在20℃下离心20 min(无离心刹车状态)。离心完毕后,用10 mL移液管仔细小心吸取第2层白膜层细胞到新50 mL离心管中,每管中白膜层细胞8~15 mL。向上述离心管中加入0.9%生理盐水至40 mL,以转速1 800 r/min在20℃下离心8 min,弃上清后,加入2 mL 0.9%生理盐水进行重悬。向上述细胞重悬后的离心管中加入0.9%生理盐水至30mL,以转速1600r/min在20℃下离心8 min,弃上清后,加入2 mL 0.9%生理盐水进行重悬。向上述离心管中加入含0.9%生理盐水至30 mL,以转速1 400 r/min在20℃下离心8 min,弃上清后,加入2 mL无血清培养基进行重悬。需要注意的是,清洗PBMC白膜时,3次离心速度必须要梯度降低,以尽可能地除去血小板。末次离心后,吸去上清,加入RPMI 1640液重悬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 3×106/mL, 分别加入 12 孔板中,1 mL/孔,37℃、5%CO2孵箱中培养2~4 h,轻轻洗出悬浮细胞(留作后用),贴壁细胞为单核细胞。

1.2.2 DCs的体外诱导

轻轻洗去完全贴壁4 h的单核细胞培养板中的RPMI 1640 液,分别加入含 GM-CSF(100 ng/mL)、IL-4(200 ng/mL)的CellGro和X-VIVO两种不同培养基,37℃、5%CO2孵箱中培养,第3天半量换液1次。培养第6天,向两种培养基中加入两种不同组合的促成熟因子,第一种组合为:TNF-α(10ng/mL)、IL-1β(10 ng/mL)、IL-6(1 000 U/mL)、PGE2(10 ng/mL),简称鸡尾酒组1,设两个副孔。第二种组合为:TNF-α(10 ng/mL),简称TNF-α组,设两个副孔。对照组不添加任何促成熟因子。将六组DC按表1编号。具体见表1。

表1 六组DC编号

1.2.2.1 DC的形态学观察 用倒置显微镜每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的变化情况,第6天和第8天用0.4%台盼蓝对三组DC进行染色,观察细胞存活率。细胞的存活率计算公式:存活率=染色阴性细胞数/细胞总数×100%。

1.2.2.2 DC的表型分析 培养第8天,将六组DC收获,分别用 4℃的 PBS洗涤两次,重悬细胞数为 5×106/mL,加入Eppendor管中,每管200 μL,按照制造商说明的方法加入抗CD80、抗 CD83,置 4℃冰箱 30 min,然后用 4℃ PBS洗涤两次除去游离荧光抗体,上机进行流式细胞表型分析。用对照组作阴性对照,用阳性细胞比例来表示DC表型和成熟度。

1.2.2.3 细胞因子检测 培养第8天,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六组DC上清液中IL-12p70、IL-10的含量,方法按照商家说明进行,建立标准曲线,每组3个复孔,每组试验重复6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形态

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形态可以看出,在培养初期X-VIVO培养基培养的DC繁殖较快,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ellGro培养的细胞繁殖情况也与XVIVO基本一致。观察培养第6天和第8天的DC,可见两种不同培养基培养的iDC和mDC都具备未成熟与成熟DC的典型镜下特征:未成熟的细胞呈圆球状,表面无明显突起,而加入两种促成熟因子组合的DC,则表现出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特有的明显的不规则突起,但肉眼不能区分两种组合对DC的促成熟能力(图1)。经0.4%台盼蓝染发显示细胞存活率均 >95%。

2.2 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分析

收集体外培养第8天的6组DC,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未加入促成熟因子的对照组的细胞CD80和CD83的表达量都很低(图2);而无论是X-VIVO还是CellGro培养的DC,加入促成熟因子后,CD80和CD8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使用鸡尾酒组促成熟的细胞CD80和CD83的表达均高于使用TNF-α组促成熟的细胞。X-VIVO鸡尾酒组培养的DC,CD80(88.31±1.04)% ,CD83(43.66±0.87)% ,X-VIVO TNF-α 组培养的 DC,CD80(50.74±2.45)%,CD83(27.99±1.88)%, CellGro鸡尾酒组培养的 DC,CD80(95.92±3.44)%,CD83(70.00±2.01)%,CellGro TNF-α 组培养 的 DC,CD80(77.35±1.08)%,CD83(50.42±1.80)%(图3)。

2.3 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水平表达情况

六组DC分泌IL-10和IL-12p70水平,具体见表2。

3 讨论

图1 倒置显微镜下两种培养基培养的DC(×40)

图2 对照组CD80和CD83细胞表面标志表达量

表2 不同培养体系分泌细胞因子水平(±s,n=3)

表2 不同培养体系分泌细胞因子水平(±s,n=3)

注:与X-VIVO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表达水平(pg/mL)IL-10 IL-12p70 X-VIVO鸡尾酒组X-VIVO TNF-α组X-VIVO对照组CellGro鸡尾酒组CellGro TNF-α组CellGro对照组4.4±0.9 3.9±0.9 4.1±0.9 8.5±0.8 6.4±1.1 5.7±0.9 8.2±0.5*13.2±1.1*17.7±0.9 5.8±1.3 19.2±0.8 36.0±0.9

在过去的10年中,人们对DC免疫生物学及其功能调整的理解逐渐加强,导致了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的发展,继而使人们不断地寻找体外培养DC的更优化条件和体系。本实验设计的两种培养基,均为无血清培养基,但由于培养基组成不同,可能具有不同的模拟体外的微环境,从而影响DC的功能和表型等特点。X-VIVO 15TM是调整优化使之适合于无血清条件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增殖,其配方有助于外周血及人类肿瘤中分离纯化的CD3+细胞的增殖[3-4]。同时还用于维持人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细胞系、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生长。而CellGro DC培养基用于单核细胞或来自于CD34+造血干细胞产生的树突状细胞的最优化生长,不含生长因子、抗生素或未确定的添加剂,含人蛋白、重组人的胰岛素和人的铁传递蛋白的完全配方。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X-VIVO 15TM和CellGro培养基培养出的DC在细胞形态上几乎无差别,但在细胞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上则有很多差异。显然,在相同促成熟条件下,使用CellGro培养的DC的CD80、CD83均高于使用 X-VIVO培养的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说明前者的DC成熟度高于后者,这可能说明CellGro更适合于PBMC来源的DC的体外培养。早在1997年,Jonuleit等提出,应用鸡尾酒组合促成熟的DC被人们称为“标准DC”。他们证明这项混合物可以诱导DC的成熟,并且可以完全地取代Romani等之前提出的条件培养基。后有学者[5]证明了在细胞因子组合中添加PGE2(1 μg/mL)可以进一步增强DC传代的产量、质量和迁移能力。本实验中的结果显示,在相同培养基条件下,鸡尾酒组的DC的CD80、CD83均高于TNF-α组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鸡尾酒组促成熟效果优于单纯使用TNF-α,与Landi等[1]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笔者在检测DC表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由于细胞因子在DC的分化与功能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使用ELISA的方法,收集各组不同培养体系的上清液,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理论上来讲,在遇到外来抗原,DC可分泌以IL-12和IFN-γ为主的细胞因子,介导Th1型免疫反应;对于自身抗原,部分其他功能的DC可通过分泌IL-10诱导调节性T细胞与Th2细胞介导免疫耐受[3]。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同培养基条件下,鸡尾酒组IL-12p70和IL-10普遍低于TNF-α组,这可能与PGE2有关,因为PGE2可增加DC的迁移能力,但是却抑制IL-12p70和IL-10的分泌[4],这是鸡尾酒组用于DC促成熟方面的弊端,目前,有研究显示,鸡尾酒组合联合应用TLR3配体polyⅠC和TLR7/8配体R848以及PGE2促成熟的DC可兼具高迁移能力和高产量的IL-12p705,还也可以在以后的试验中设计加入TLR类配体来证实这一点。

目前DC的体外培养方法虽已基本满足基础研究的需要,但是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建立一种合理的培养体系仍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1]LandiA,Babiuk LA,Drunen LH.Dendriticcellsmatured bya prostaglandin E2-containing cocktail can produce high levels of IL-12p70 and are more mature and Th1-biased than dendritic cells treated with TNF-alpha or LPS[J].Immunobiology,2011,216(6):649-662.

[2]Johansson U,Walther JL,Hofmann A,et al.Dendritic cells are able to produce IL-12p70 after uptake of apoptotic cells[J].Immunobiology,2011,216(1-2):251-255.

[3]Couper KN,Blount DG,Riley EM.IL-10:the master regulator of immunity to infection[J].J Immunol,2008,180(9):5771-5777.

[4]Boullart AC,Aarntzen EH,Verdijk P,et al.Maturation of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with Toll-like receptor 3 and 7/8 ligands combined with prostaglandin E2 resultsin high interleukin-12 production and cell migration[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8,57(11):1589-1597.

[5]Gerty S,Daniel B,Danita S, et al.Commonly used prophylactic vaccines as an alternative for synthetically produced TLR ligands to mature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J].Blood,2010,116(4):564-574.

猜你喜欢
鸡尾酒树突离心管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魔方型离心管架的设计及研发
离心管架研究现状及魔尺型离心管架的设计
CHARCOHOL巧客餐厅与鸡尾酒吧
Peaches鸡尾酒吧
早泄也有“鸡尾酒疗法”
燃烧条件演示实验的新设计
siRNA干预树突状细胞CD40表达对大鼠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徽章样真皮树突细胞错构瘤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