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轲轲,李孟圈,许 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河南郑州450052)
目前,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占23%[1],且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近年来,乳腺癌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疗效,特别是随着以三苯氧胺(TAM)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出现,雌激素受体(ER)(+)患者术后生存率大幅增加,但绝大部分ER(-)患者对TAM治疗无效,且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因此,了解ER(-)与ER(+)乳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认识ER(-)乳腺癌,提高ER(-)乳腺癌诊疗水平。现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683例经手术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对ER(-)与ER(+)乳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8年至2010年在我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683例,平均年龄(43.5±13.1)岁。入选标准:本次入院前未经任何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1.2 分组 按照ER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为2组:ER(-)组314例,平均年龄(34.1±13.4)岁;ER(+)组369 例,平均年龄(49.9 ±14.3)岁。
1.3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年龄、月经史、服药史、手术史、身高、体质量、病理类型、肿瘤核心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ER、孕激素受体(PR)等资料。并根据身高和体质量计算出BMI,根据BMI=25 kg·m-2为分界点,BMI≥25 kg·m-2为肥胖患者,BMI<25 kg·m-2为非肥胖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定量资料经方差齐性检验及正态性检验后,根据检验结果选择t检验或t’检验,定性资料使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1 一般资料 ER(-)与ER(+)乳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ER(-)与ER(+)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例(%)
2.2 组间比较 ER(-)组中淋巴结转移比例明显大于ER(+)组(P<0.05),ER(-)组肿瘤核心最大横径明显大于ER(+)组(P<0.05),ER(-)组患者年龄及BMI明显低于 ER(+)组(P <0.05),ER(-)组绝经患者比例及肥胖患者比例明显小于ER(+)组(P<0.05),ER(-)组PR(-)比例明显大于 ER(+)组(P <0.05)。见表2~6。
表2 ER(-)组与ER(+)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 例
表3 ER(-)组与ER(+)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
表4 ER(-)组与ER(+)组患者月经情况 例
表5 ER(-)组与ER(+)组患者肥胖情况 例
表6 ER(-)组与ER(+)组患者孕激素受体状态 例
乳腺癌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目前其治疗以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新近出现的生物治疗等一系列手段的综合治疗为主。其中内分泌治疗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发展,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内分泌治疗仅对ER(+)患者有确切疗效,对绝大部分ER(-)患者却无效。目前ER已经成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选择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ER(-)与ER(+)乳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一步认识ER(-)乳腺癌,以期提高此类乳腺癌患者的诊治水平。
本资料统计发现ER(-)组肿瘤核心最大横径明显大于ER(+)组;ER(-)组中伴淋巴结转移比例明显大于ER(+)组。说明ER(-)患者增殖较快,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而肿瘤较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均被认为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ER(-)乳腺癌患者大多数病理分化差,易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4-5]。因此乳腺癌患者中 ER(-)者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
ER(-)组患者年龄明显低于 ER(+)组,ER(-)组患者中绝经比例及肥胖比例均明显小于ER(+)组患者,同时ER(-)组BMI明显低于ER(+)组患者,20~40岁ER(-)乳腺癌患者比例最高,说明绝经前非肥胖女性为ER(-)乳腺癌的高发人群,随年龄增长ER(+)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ER表达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检验误差等多重因素影响,此外可能还受到乳腺癌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影响,绝经前非肥胖女性ER(+)比例低可能主要为遗传因素导致,研究[2]表明部分乳腺癌患者ER(-)与ER基因启动子CpG岛高甲基化有关。而DNA甲基化反应是由DNA甲基化转移酶催化完成的,ER(-)乳腺癌细胞中DNA甲基化转移酶水平显著升高[6]。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如果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应用于临床可能会提高ER(-)乳腺癌患者的ER表达率,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ER(-)乳腺癌的复发率、转移率高,治疗效果、预后均较差,对女性健康威胁更大,因此乳腺癌防治教育工作应重视绝经前非肥胖女性,便于早发现、早治疗,提高ER(-)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研究证明ER(+)、PR(+)的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率为60%~70%,两者单一阳性患者的反应率为20%~30%,两者均阴性患者的反应率小于10%[3],我们的研究也表明ER(-)患者PR(-)比例也较大,提示PR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与ER相同的作用,且两者作用可发生叠加,两者均阴性的患者可能恶性程度更高。
[1]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CA Cancer J Clin,2005,55(2):74 -108.
[2]Lapidus RG,Nass SJ,Butash KA,et al.Mapping of ER gene CpG island 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Cancer Res,1998,58(12):2515 -2519.
[3]Dowsett M,Houghton J,Iden C,et al.Benefit from adjuvant tamoxifen therapy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ccording oestrogen receptor,progesterone receptor,EGF receptor and HER2 status[J].Ann Oncol,2006,17(5):818 -826.
[4]Lee A,Park WC,Yim HW,et al.Expression of c-erbB2,cyclin D1 and estrogen receptor and their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Jpn J Clin Oncol,2007,37(9):708-714.
[5]Lertsanguansinchai P,Chottetanaprasith T,Chatamra K,et al.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status in Thai female breast cancer patients:an analysis of 399 cases at King Chulalongkorn Memorial Hospital[J].J Med Assoc Thai,2002,85 Suppl 1:S193 - S202.
[6]Jang ER,Lim SJ,Lee ES,et al.The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trichostatin A sensitizes estrogen receptor alpha-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to tamoxifen[J].Oncogene,2004,23(9):1724-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