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波 李高海
摘要:大连供电公司探索实施以单位培训需求、员工培训需求相结合和补充的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发展体系,以“三级评估”结果为指引,以《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教材》为基础,以“四个一流员工队伍建设”为目标,在公司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员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和调考,通过制订员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和工作能力标准,推行项目管理和员工培训积分,落实持证上岗和技师聘任,将培训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评估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渐进式教育培训闭环管理体系,激励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培养和打造适应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员工队伍。
关键词:专业管理;渐进式;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卢海波(1960-),男,山东沂水人,大连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高级政工师;李高海(1976-),男,黑龙江萝北人,大连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工程师。(辽宁?大连?116001)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12-03
一、专业管理工作目标
1.专业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以适应公司改革发展要求为主线,实施各级单位的SG-ERP培训需求评估与调查;以《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各工种技能点及能力评价标准为基础,实施全体员工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个人能力状态评价,从两个层面综合评估出符合公司和员工个人双重需求的教育培训发展实施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基础制订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计划。同时规范、完善员工培训标准体系,实施培训计划(项目)闭环管理,推行培训考核结果与员工和部门相挂钩的培训考核体系,全面落实技能培训、转岗培训、资格培训、技能鉴定前培训和持证上岗等教育培训激励政策,提高员工适应岗位能力发展和岗位职务发展的综合能力水平,逐步形成与公司改革和发展需求、符合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符合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渐进式教育培训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员工教育培训就是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和改革发展需求,对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过程。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员工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培训需求与单位对员工的培训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并互为补充。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力求针对性,将公司既定的培训标准分解为员工的能力素质培训模块,分布实施、逐年提高,实现员工与公司的共赢,最终达到提高公司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值暨提高公司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目标。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和目标值
公司实行员工个人培训评价结果与员工岗位绩效考核和部门业绩考核双挂钩的政策。一方面是基层单位对每名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并将培训评价考核结果与员工岗位绩效评价挂钩,做到“人人培训、人人评价、分级兑现”。另一方面是公司组织的集中培训、调考和技术竞赛比武,重点对基层单位开展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验收,并将培训指标划分为同业对标指标、综合业绩考核指标和内部管理指标三类,逐一进行量化,纳入到公司综合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使员工的培训考核结果与基层单位的综合业绩考核相挂钩(如表1)。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渐进式教育培训体系实施流程
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包括培训标准制订、全员培训需求评估与评价、单位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订、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与成果转化等阶段,形成渐进式的人才培养循环周期(见图1)。
2.主要流程说明
(1)培训标准体系。流程节点1为公司培训标准体系建立环节。公司培训标准体系的建立主要参考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即公司层次,主要的依据为《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从公司对员工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方面对培训标准进行了模块化的规范。第二个即员工个人层次,主要的依据基于员工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和员工自主的岗位能力素质等级评价与评估结果。从相应的工种《规范》中提炼出符合公司改革与发展需求、符合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的员工岗位能力培训标准及具体培训内容,从而使培训标准落地于具体的岗位能力素质和员工的职业发展,既保证了员工发展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协调一致,同时公司也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高度重视,确保了公司的和员工培训需求的协调一致。
公司近年先后组织征订了主营业务各工种的《国家技能鉴定规范》和《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通用教材等,做到全体员工人手一册;同时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实际,逐步组织编写《变电运行》、《装表接电》、《抄表核算收费》等工种的能力培训标准。
(2)培训需求与计划。流程节点2为公司年度培训需求与计划制订环节。公司年度培训需求与计划是以服从公司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也体现出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实时的员工岗位能力状态,从而使得培训需求与计划具备了广泛的实施性。
(3)培训项目的实施。流程节点3是对培训计划的分解环节。每项培训计划转为具备实施性的培训项目。在具体的培训项目实施前,SG-ERP的辅助培训评价系统能够提供出针对该项目的员工能力评价结果,从而可以有选择性地提报出应参加该培训项目的员工名单;该项目实施后,在接受了参培员工的再次自我评价和培训项目考核评价结果后,能够针对该项目主要培训的能力模块进行再次的应培训名单筛选,以利于下阶段的培训项目开展。
培训项目来源于培训计划,每个培训项目设计都包含了培训标准体系中的岗位能力素质培训模块,同时也综合了公司发展战略等通用培训内容,从而使得培训项目的实施都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时性。依据公司对员工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和员工个人的岗位能力素质评价结果,每个培训项目都和固定的待培训人群相适应,从而保证了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流程节点4是针对已实施的培训项目的评价。该评价为“三级评估”体系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培训项目的培训员工、培训实施的过程、培训实施的针对性、培训实施的效果等进行量化的评价,为培训成果的转化提供部分量化数据库。
流程节点5是员工再次的自我评价的一部分。该自我评价建立在年初员工自我能力素质评估调查基础上,目的是通过培训项目实施后的自我评价对照前期该项的评价找出员工能力素质提升点。
(4)成果转化。流程节点6是培训成果转化的环节。培训成果的转化环节在渐进式教育培训体系的闭环管理流程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培训项目实施后的项目评价和员工的自我能力素质提升评价结果,成果转化的效能分别反馈至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和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实际效果。
培训项目的成果转化从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和员工的实际工作两个方面直接体现,为下年度的培训需求和项目制订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从而形成了一个从需求计划到成果转化,再到需求计划的一个渐进式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循环体系。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1)渐进性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组织保证。根据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定,公司自上而下,以公司教委会为核心,按照“四级”教育培训网络实施公司教育培训整体工作,即以人力资源部、职能部门、培训中心为主的公司级培训体系,以基层单位为主的专业技术技能应用培训体系,以班组为主的现场岗位技能培训体系,以员工个人为主的岗位能力自助学习和自我行为能力评价培训体系。
(2)渐进性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保证。为保证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制定了《公司教育培训管理暂行规定》、《公司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等,从标准的建立、需求计划的制定、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培训成果的评价应用各环节予以职责和程序上的明确。
(3)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技术保证。以国网公司SG-ERP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培训网络为核心平台,搭建了《公司员工培训积分管理系统》、《公司员工培训需求与评价应用系统》、《华强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应用系统》等,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体系的各环节应用在信息化系统中,将培训的效果直接体现在公司人力资源同业对标体系中,优化了操作实施流程,提高了培训实施与培训评价、管理效率。
(4)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来的重点工作。
1)加快生产岗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和向生产一线倾斜等激励政策,鼓励生产技能人员在专业技术领域进入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提高生产技能人员技术技能含金量和待遇标准,初步建立起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力量(生产岗位员工数量的18%)、以高级工为基础力量(生产岗位员工数量80%)的梯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加强新员工技术技能培训。结合省公司有关新员工培训制度,对新员工实施岗前安全培训、集中技能培训和见习培训等,并增加新员工生产岗位见习时间和技能培养力度,通过签订师徒培养合同、明确培养的技术等级目标和培养过程控制、考核等促使新员工理性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高新员工技术技能水平和适应企业发展的能力。
3)结合公司生产岗位职级序列建设,实施生产岗位职务晋职资格培训。在持证上岗的前提下,理顺生产岗位层级和职务晋职发展通道,实施班长、技术员(电力调度、变电站值班员工种的值长岗位)岗位晋职资格培训,规范生产岗位、员工岗位职务发展。
4)实施持证上岗。结合公司人力资源集约化工作的推进,实施员工转岗培训。将转岗培训、技能鉴定前培训和渐进式教育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实施持证上岗和技能鉴定,保证生产岗位员工的合理储备和有序流动。
5)加大公司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统一整合公司各类培训基地资源,重点完善培训中心主基地和建设中华路实训基地,先后建成送电、配电、变电检修、装表接电、抄表核算收费等工种实训室;2008年以来累计投资近1500余万元建设了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通信实训基地8个实训室。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评估
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不仅在公司的角度上解决了员工教育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教育培训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时性,使公司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管理更加有效,成果评价与转化更加客观,而且在员工的角度配合各项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实施,在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更加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努力提升个人岗位能力与业绩,其直接效果是不断提高了组织行为绩效。同时,员工与企业形成了效益共享的双赢局面,使员工在关心个人业绩、个人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改革与发展。
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也推动了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与制度创新,形成了以ERP、人资管控、SG-ERP培训信息管理、远程培训、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培训积分与能力状态评估等为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平台,营造了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教育培训质量,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针对在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
(1)加强单位“一把手”教育培训责任意识,确保员工渐进式教育培训工作稳步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无论是从公司、还是从个人角度来说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工学矛盾、培训需求不一致的矛盾、实施进程不统一的矛盾、发展不一致的矛盾等。因此,单位“一把手”必须要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起到“领军者”的作用,不仅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去,还要从行政上、组织上对所属员工的培训行为予以肯定和支持。
(2)制订科学的培训标准体系与员工状态评价体系。培训标准体系是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基石,而准确的员工能力状态评价则是体系实施的前提。这两个环节是体系实施的重要环节。培训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上级部门、公司各专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能够建立起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培训标准,因此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等原则进行建立与完善;员工的能力状态评价是一项实时性的工作,依托现代化的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随时组织员工或者员工自主的对自身的能力状态进行评级或评价,才能够以此为前提进行相应的培训项目的实施。
(3)有效的培训成果转化。培训成果的转化是体系实施的最终环节,也是开始的环节。只有将培训成果的转化真正体现在生产经营工作和员工岗位能力水平的提升中去,才能够为下一步(下年度)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培训成果的转化一方面要应用于部门的综合业绩(绩效)体系中,能够测评、体现出部门业绩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员工来讲,培训成果转化要体现在员工个人绩效评价的提升、岗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实施的状态评价提升中,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有效依据。
四、补充说明
1.人才当量密度(人才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指标显著提高
自2006年国网公司开展同业对标工作以来,公司2006年人才密度指标完成89.01%,高技能人才比例指标完成80.03%,在省内处于中游水平,在国网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处于下游水平。通过实施渐进式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以来,2011年上半年人才当量密度完成0.9156(高技能人才比例完成0.94,人才密度完成0.98),同业对标指标在省公司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名,在国网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排名第15名。
2.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高级技师由2006年的9人增加到目前的76人,增长744%;技师由2006年的117人增加到目前的670人,增长473%;高级工由2006年的936人增加到目前的2666人,增长185%。主营业务岗位员工持证上岗率达到100%,辅助工种岗位员工持证上岗率达到85%。公司全员培训率达到100%。
3.以赛促培,检验全员培训成果
自2005起,公司每三年以全员技能大赛的形式组织开展各专业(工种)技术竞赛。在2011年第三届职工技能大赛上,公司共656名职工参加了22个专业(工种)和6个集体项目的竞赛。公司先后在国网公司和省公司的技能竞赛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有七人代表省公司参加了国网公司500kV变电运行、220kV变电运行、变电检修和电气试验等工种的技能竞赛,分别取得变电站值班员工种个人第四名、第七名和变电检修工种个人第七名的成绩。在2011年省公司组织的第一届职工岗位技能大赛中,我公司参赛的12个专业34名选手中共26人次获得竞赛荣誉称号,并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成绩。公司现有19人获得国网公司、省公司生产技术技能专家称号。
4.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公司自2009年开始逐步围绕ERP人资模块、SG-ERP培训信息管理模块、人资管控等国网公司人力资源应用平台,本着纵向贯通、横向推广的原则,开发辅助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和渐进式教育培训评估管理应用软件,通过与国网公司人力资源应用平台的有效集成,于2011年实施了集教育培训管理、员工培训积分、渐进式培训评估、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应用等多项功能的集成应用系统,并获得了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成果奖和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的大连市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优秀成果一等奖。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