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玉华 金 凯
摘要: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特殊语言形式,其产生方式多种多样,其表达方式包容性强,时代性强,口语化程度高。同时,它还存在着一定的语言问题。就对外汉语教材而言,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该部分词语,既体现对外汉语的时代性特征,又不违反语言规则,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新词;对外汉语;教材;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25-02
从2O世纪9O年代起,信息革命席卷了全球,通过互联网采用字符的形式进行交流成为沟通交际的主要方式。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本文主要根据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与对外汉语教材编排评估的关系。
一、网络新词的特点
1.包容性强
网络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各个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紧密,形形色色的语言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知道,“ID”是英文缩写,意思是身份标识号码,但作为专业术语,也有用户登录名称的意思;2010年随处可见的中国北方的土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一部动画片的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另外有的时候错别字、谐音字会歪打正着地被人们所用。如,“神马(什么)”、“大虾(大侠:高手的意思)”、“围脖(微博)”,等等,都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包容性特点。
2.时代性强
随着网络事件的不断出现,网络新词集中反映了社会热点,体现出强烈的时效性,是了解中国舆情、民情、社情、国情的窗口。如“艳照门——屏蔽门——童工门——斗殴门”、“我爸是李钢”、“蚁族”、“打酱油”、“富二代”,等等。
3.语义泛化趋势增强
旧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比喻、借代、引用等方式产生了新的意思,称为语义泛化。语义泛化只是在原有的词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新的意思,而没有再添加别的字词进去,很适合于语言的经济原则,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如“微博控”,“控”在字典中的意思大致是“操纵,控制”,如今“控”,是指极度喜欢某种事物的人。
4.口语化程度高
网络用语在使用的时候基本上是即时性的,打字时为讲求交流时的效率,基本上想表述什么就打什么,没有像书面语那样严谨,需要经过推敲和选择。人们随心所欲地使用陌生而新奇的语言形式,随意地组合、嫁接和生造。由此,网络语言口语化程度相当高,也成为了缺乏规范制约的语言。如把“来了=来乐”、“同学=童鞋”、“开会ing”(正在开会)、“吃饭ing”(正在吃饭),等等。
二、网络新词对汉语教学的冲击
1.错别字盛行,影响正常的汉字教学输入
对于留学生而言,汉字可以说是学习汉语所要面临的较大困难,尤其是非汉字圈的学生。正确规范的汉字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的意思与文化。而网络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力,却产生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把“我”写成“偶”,把“你”写成“泥”,把“这样子”写成“酱紫”。甚至有网络作者称:“遣词造句要极尽巧妙之能事,抛弃学语文时的规范”,“计算机已经向语文规范挑战了”。试想,如果我们过度使用这种中英文夹杂的语码,错误的谐音字,势必会对对外汉字教学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消极的影响。
2.语序与词性的突变,语法结构的变异
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导致因语序变化或变异而造成的词语词性转类现象的出现。如在网络中,名词作谓语、带宾语很常见,例如:今天,你百度了吗?别忘了伊妹儿给我,等等。此外,在网络语言中,随处可以发现非正常语序的表达、任意省略与倒装等句法变异现象,如“是时候吃饭了”、“你走先”,等等。这种现象与规范的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区别,并且有广为流传的趋势。
三、对外汉语教材对網络新词的选编
纵观目前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材的整个分布及比例情况,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材所涉及的网络新词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很有限,仅限于蜻蜓点水式的体现。所选用的网络新词在类型上比较单一,数量上比较有限、并且在频度上也出现远远不足的现象。
笔者通过对40多本教材的调查统计发现,之前的教材被选入的网络新词的类型,绝大多数是网络专业术语或特定用语,像“网络、网站、网吧、聊天室”等。这些网络词语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了日常用语,教材在处理这些词语时,多是将其作为一般的日常用语来选择的。而且出现的这些网络专业术语多以附带练习的方式出现。近期被选用的网络新词在类型上开始有了一定的突破,由原先的以网络专业术语为主发展为将一部分流行网络语也选入教材。如2007出版、由邓小宁主编的《高级汉语精读教程11》中特别出现一篇文章讨论网络语言,在课文中更是出现了“偶、稀饭、粗、8、素、米女、恐龙、虾米、东东、BT、PF、4242、大虾”等网络流行语;又如2010年出版、由王尧美主编的《轻权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中,还出现了很多由网络而滋生的行业热点,如“淘宝、网上征婚、网上购物、网上看病”等网络新词语。
四、教材评估
教材评估就是根据特定的标准或原则对教材设计和实施的成败得失、优劣高下进行评议和估量。评估的范围和内容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方位评估。其中,包括对课文语言实用性和规范性、生词量及重现率的评估。
Grant于1987年曾对教材评估提出过一些标准,如教材对学生有吸引力吗?从学生的平均年龄看,他们是否乐于使用这种教材?在文化方面,教材内容都能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吗?教材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教材的难度是否得当?教材是否有足够真实的语言素材?学生是否认为教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教材是否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实际运用?教材是否包括足够的交际活动?等等。
可见,作为交际语言载体的集中体现者——汉语教材而言,已被广泛使用的网络新词未能在现有的教材中得到合理充分的体现,这样势必会影响到留学生的实际交际需求以及对现代中国生活的一些了解。
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汉语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革新,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我们既要用宽容的心态接受其对汉语的发展创新,又要适当加以正确引导,让网络语言在汉语语境下和谐发展,并使其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实现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选过程中,要充分整理,科学引用,从而推动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网络时代汉语的动态变化”里的数量[D].华南师范大学,2010-10-22.
[2]孙彩惠.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2).
[3]常宇丽,孙芳.网络语言的文化渊源及语体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32(3).
[4]张树森.论网络语言的特征与优点[J].新闻爱好者,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