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校漂”、“蚁族”与高等教育职业化

2012-10-13 05:38许建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蚁族职业化职业

许建国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试论“校漂”、“蚁族”与高等教育职业化

许建国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校漂”、“蚁族”群体逐步增大与高等教育职业化缺失密切相关。相关的主要因素是高校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因此,应增强高校职业意识、优化人才类型结构、强化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等。

高等教育;职业化;“ 校漂”;“ 蚁族”

近几年,“校漂”、“蚁族” 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职业化也从幕后走向前台,大学生就业难呼唤高等教育职业化。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一般高校发展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探索“校漂”、“蚁族”与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内在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校漂”、“蚁族” 与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关系调查过程及主要结果

(一)调查过程及方法

为了摸清“校漂”、“蚁族”与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内在关系,我们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方案。从全国一线城市中随机抽取两个城市,二线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各一个)定向抽取三个城市,三线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各一个)定向抽取3个城市,每个城市随机抽取两所高校、选取两个“蚁族”聚居村。针对不同的被调查群体设计了四套不同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课题组用了六个月时间,实地调查了全国八个城市中的16所高校和16个“蚁族”聚居村(点),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2份,有效率95.5%。调查和访谈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校漂”、“蚁族”群体逐步增大

调查数据和走访座谈情况显示:一、二线城市“校漂”、“蚁族” 问题比较突出,“校漂” 人数增多;“蚁族”聚居村出租房供不应求、越盖越多,“蚁族”群体不断增大。三线城市“校漂”、“蚁族”问题虽没有一、二线城市严重,但人数有增无减。“校漂”、“蚁族”群体有逐步增大、人数日趋增多的趋势。

(三)“校漂”、“蚁族” 群体逐步增大与高等教育职业化缺失密切相关

“校漂”、“蚁族” 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形成既有社会公平机制和保障机制欠缺的因素,也有高等教育存在缺失的成分。“校漂”、“蚁族”群体日趋增大虽然原因很多,但高等教育职业化缺失,大学生职业素质不高、职业能力偏低,难以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也是重要因素。“校漂”、“蚁族”群体逐步增大与高等教育职业化缺失密切相关。

二、“校漂”、“蚁族” 群体逐步增大与高等教育职业化缺失相关的主要因素

(一) 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是“校漂”、“蚁族”群体逐步增大的首要因素

在对“‘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调查中,“蚁族”受访者中有33.6%认为是“社会竞争加剧”,有16.3%认为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有45.4%认为是“社会公平机制欠缺”,有20.9%认为是“扩招使人才需求不平衡”;高校在校生受访者中有41.4%认为是“社会竞争加剧”,有20.7%认为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有23.1%认为是“社会公平机制欠缺”,有39.5%认为是“扩招使人才需求不平衡”,如图1所示。

图1“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失败”、“扩招使人才需求不平衡”等已成为“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每年都有很多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或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其中一部分直接加入了“校漂”、“蚁族”群体,催生该群体不断增大。高校办学类型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发展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是导致“校漂”、“蚁族”群体逐步增大的首要因素。

一是高校办学类型定位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在表述上虽然有办学类型之别、办学层次之分,但实质上,不同类型高校发展定位却是惊人的相似。虽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职业需求对研究型大学的需求有限,但是,很多应用型高校盲目攀比,贪大求全,向研究型大学看齐的欲望非常强烈,使不少普通高校失去了办学方向,模糊了适合自身的办学类型定位,使高等教育办学类型比例失调、结构失衡。

二是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目前,我国高校重理论知识型人才培养、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征非常明显,理论知识型人才培养比例过大。而就业市场需求证明,社会大批需求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理论知识型人才需求有限。人才培养类型与社会需求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现象并存,必然使大学生就业难,导致“校漂”、“蚁族”群体日趋增大。

三是高校发展目标定位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有的高校没有将社会职业需求作为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依据,一味地扩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饱和的状态下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部分高校为了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不顾社会职业需求和自己的办学条件,强调学科俱全,强调“综合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素质欠佳。“校漂”、“蚁族”群体逐步增大,不同程度反映的是这类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或专业类型与社会职业需求脱节问题。

(二)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是“校漂”、“蚁族”群体日趋增大的重要因素

在对“就业困难存在的主要原因”调查中,“校漂”受访者有8.6%认为“专业不好”,有9.7%认为“学历不高”,有56.5%认为“就业机会不平等”,有30.4%认为“缺乏工作经验”;“蚁族”受访者有10.9%认为“专业不好”,有14.5%认为“学历不高”,有24.5%认为“就业机会不平等”,有50.0%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如图2所示。

图2“校漂”、“蚁族”认为就业困难主要原因

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既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又要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上图说明专业不好、缺乏与职业能力有关的工作经验等问题已成为“校漂”、“蚁族”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高校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是导致“校漂”、“蚁族”群体日趋增大的重要因素。

一是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严重。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目前开设英语专业的有80%,开设计算机专业的超过70%,人才培养严重同质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化,自主择业,但市场职业需求情况并没有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风向标。高校专业设置更多的是按照办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决定,这就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量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

二是专业调整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虽然已有三次大规模的宏观调整,但各高校在适应市场职业需求尤其是经济结构变化的调整、增强微观专业的适应能力上仍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节奏。有些高校关门办学,计划经济惯性作用明显,对市场需求反映不灵敏,专业调整不能真正跟上市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调整步伐。由于缺乏对人才需求市场的可行性预测分析和办学条件论证,结果要么是由于专业办学条件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的需求,从而使学生达不到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素质;要么是由于市场饱和,使学生没出校门就面临失业。没有社会职业需求的学生大量被生产,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三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明显的趋势就是趋热避冷。太注重短期效益,缺乏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不少高校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发展重点和原则,缺少专业发展的实施计划和措施。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跟风走”,哪个专业热门就大量扩招学生,而不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本校的条件和市场职业需求办学,导致高校专业扎堆和同类人才的激增。高校办学专业特色不鲜明,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三)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是“校漂”、“蚁族”群体日趋增大的关键因素

在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教育”调查中,“校漂”受访者有4.3%认为是“非常多”,有32.6%认为是“比较多”,有51.0%认为是“有,但很少”,有13.0%认为是“几乎没有”,如图3所示。

图3 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教育

课程设置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在职场上,一方面是早已饱和的就业岗位仍有大量毕业生蜂拥而至,另一方面是有些就业岗位,即使开出了优厚的月薪,却仍然是一“生”难求。有近五成用人单位认为,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高校课程体系结构、授课形式、课程内容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是导致“校漂”、“蚁族”群体日趋增大的关键因素。

一是课程体系结构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部分高校课程体系不合理,公共课太多,专业课太少,使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职业需求。有的高校对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考虑得多,对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复杂化和综合性考虑得少;素质类课程开设不足,使学生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责任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失。不少高校课程设置未能全面考虑新兴、交叉等学科知识,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是授课形式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不少高校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实训型课程现象严重,实践实训型课程比例明显不合理。部分高校课堂教学只讲一些纯理论的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缺失,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技能都没掌握,这样的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是不欢迎的。高校专业技能培养存在缺失难以适应社会职业需求成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也是“校漂”、“蚁族”群体逐步增大的重要原因。

三是课程内容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部分高校课程内容对社会职业需求反应不灵敏。课程内容多年不变,知识陈旧,脱离现实,跟不上专业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步伐。有的高校课程内容与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难以培养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人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后成为“校漂”、“蚁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四)高校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是“校漂”、“蚁族”群体日趋增大的直接因素

在“上学期间大学提供的创业能力教育”调查中,“校漂”受访者有5.4%认为是“非常多”,有11.9%认为是“比较多”,有38.3%认为是“有,但很少”、有44.3%认为是“几乎没有”,如图4所示。

图4大学期间学校提供的创业能力教育

高校学生所拥有的实际能力既是求职择业之本,也是安身立命之基。上图分析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创业能力教育是薄弱环节,有82.6%的“校漂”认为高校“创业能力教育”是“有,但很少”或“几乎没有”。高校毕业生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是导致“校漂”、“蚁族”群体日趋增大的直接因素。

一是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高校专业技能培养存在缺失,学生专业技能较差。例如就业指导课程缺少实践环节,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内容空泛,只注重普遍性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致使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不强,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创业课程开设存在缺失,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学生创业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即使开设了创业课程,授课形式也大多是听讲座、看录像等空洞乏味的说教,实践性、针对性、应用性、职业性不强,难以满足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需求。

二是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眼高手低,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直接因素。当前,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少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职业需求脱节严重,大学生就业自我推介时,拿不出自己的设计案例作品,更拿不出自己成套的设计作业。实践能力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催生“校漂”、“蚁族” 群体逐步增大的直接因素。

三是高校毕业生综合能力与社会职业需求存在脱节。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现象比较严重。多年来,我国各级学校升学全凭分,上学就是为了获得高分,考了高分就是为了上好学校,可上好学校毕业以后怎么办?学校教育走入一个“分本位”的怪圈。“分本位”状态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他们特别会考,但是高校职业化教育缺失使他们缺乏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找工作的难度加大,必然使部分大学毕业生成为“校漂”、“蚁族”。

三、强化高校职业化教育与化解“校漂”、“蚁族”问题的主要建议

(一)增强高校职业意识,优化人才类型结构

首先是增强高校职业化教育意识,优化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高等教育职业化是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应坚持的发展方向,也是高校教育服务社会职业需求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增强职业化教育意识,搞好自身定位,避免盲目攀比,按照自身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职业需求规划学校的发展,提高办学类型与市场职业需求的吻合度,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应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克服同质化倾向。

其次是加大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除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和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外,育人的主要类型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应控制研究型大学数量,大力兴办技术技能型高校,将现有办学特色不鲜明、就业优势不明显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办成技术技能型大学,增加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比例。应加快普通本科高校的改革,加强职业化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逐步缓解甚至解决“校漂”、“蚁族”问题。

再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高职教育独立体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出发,在促使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应针对社会职业需求,完善高职教育类型结构,使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由过去片面强调“动脑”转向“动脑”与“动手”并重。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职、积极兴办本科层次高职、适度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强化特色办学,使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接轨,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二)贴近市场需求办学,培养社会职业人才

首先是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有效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应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和招生增长幅度,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之路。高校办学应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把就业作为杠杆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保持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应让精英教育内容精深、培养时间长、人数少量化;技术技能教育内容实用、学制较短、人数普及化。

其次是加强高校学生的职业化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果普通高校只培养出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缺乏娴熟专业技术技能的职业人才,必将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脱节,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普通高校应把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培养社会所需的专门人才、实用人才,也即职业化,不仅符合当今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需要,也符合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的需要。

最后是强化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素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际上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学生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培养出的人才弊端比较明显。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大部分高校的培养目标已不再是社会“精英”而是社会普通“劳动者”。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素质精良、纪律性强、负责任的员工。高校只有实行严进严出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学生常规管理,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纪律教育、养成教育和责任意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需要接轨,才能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有效缓解“校漂”、“蚁族”问题。

(三)强化专业建设,增强学生职业素质

首先是贴近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高校专业设置既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学术取向,又要坚持专业设置的市场取向,在预测和论证的基础上,积极设置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和社会经济建设适用的应用专业。应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职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对于重复设置过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要及时调整。还应鼓励学生在所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跨学科、跨专业发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其次是搞好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发展。高校应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职业需求搞好自身定位,实施特色办学,坚持特色发展。努力办出一批彰显本校特色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逐步扩大本校人才培养在就业市场的影响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从全国市场职业需求出发努力办出特色,也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努力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发展需求、为地方服务的专业,不断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是强化专业能力培养。高校应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有了新的内涵。从需求角度看,市场和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付诸于工作实际的能力及开创性工作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是缓解“校漂”、“蚁族”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首先是按照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职业需求和高校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保障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前瞻性。课程设置结构要合理,覆盖面不能太窄,专业课不能太少。课程设置应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以用人单位意见为主。应考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开设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优化学生能力结构。

其次是根据培养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和职业岗位要求精选课程内容,突出课程内容在职业实践中的有效性,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题,突出职业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内容体系。高校还应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优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

最后是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应针对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要改革传统授课模式,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创设各种“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感悟职业理念,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强化校内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批设施条件好、培训能力强的较稳定的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不断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择业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逐步化解或解决“校漂”、“蚁族”问题。

[1]廉思.蚁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6.

[2]胡锦涛.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N].中国教育报,2011-06-08.

[3]宋雪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纵横,2010,( 12) :50.

[4]张静.技能教育应获得更大规模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1,( 2) :23.

[5]肖智勇.中国大学普通教育职业趋向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6):103.

G64

A

1673-0046( 2012)1-0081-04

本文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校漂”、“蚁族” 等毕业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0J DSZ2057;项目主持人:许德宽)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蚁族职业化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我爱的职业
基于“蚁族”群体生活方式的家具设计
我国当代大学生“蚁族焦虑”的现状分析研究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