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仇国强
中原沙特的成长基因
○ 文/仇国强
经过多年努力,中原油田沙特公司实现了裂变式发展。其中,标准化和文本化的管理模式、良好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构成了成长基因。
从只有一部钻机,到配套23支井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世界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陆上钻井第二大战略合作伙伴,10多年来砥砺前行,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沙特公司(简称“中原沙特”)钻井项目的“裂变式”发展,令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瞩目。
沙特公司总经理宋保健说:“在沙特钻井,现在不是我们找市场,而是市场找我们。”
作为这番话最好的注脚是,国际顶尖的几大石油工程服务商,哈里伯顿、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公司,近年都向中原沙特抛出了希望合作的橄榄枝。
实现如此快速成长,中原沙特的秘诀是什么?
●中原沙特的裂变式发展,也促成了员工的快速成长。
沙特阿美公司验收标准之严苛,远非其他海外市场可比。10多年前,Sino1队进入沙特市场之初,在国内配套好了的装备,开钻前接受甲方验收,仍被检出了几百个问题。
中原沙特与高端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是从熟悉各类国际标准开始的。
沙特石油工程市场技术起点高、工作标准高、装备配置高、管理监督严,井队各个岗位、各类设备、各个施工环节,都有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管理程序。
这么纷繁复杂的标准、程序,怎么才能让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掌握?
经验只有在不断积累中才能升华。沙特公司在与阿美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归纳,分门别类地摸索形成了一整套很具操作性的标准体系。
“我们套用的设备配套标准,比井队中标合同要求的标准还高,而且都预留了进一步升级的接口。按照预定标准配套的钻机,不管是刚出厂的,还是使用过的,基本上都能保证一次验收通过。”沙特公司基地经理袁新说。
今年5月,Sino27队与美国威德福公司、沙特ADC合资公司井队同时接受甲方验收,率先达到开钻条件,并且是唯一通过验收的井队。开钻通知下达时,根本没料到Sino27队这么快通过甲方材料供应部门的验收,甚至还没来得及把开钻用的工具、油料送上来。
不仅是装备配套,在沙特公司,修订成型、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的标准化管理“文本”,同样延伸到了井队、井场。
Sino1队原场地工长靳伟是个有心人。刚来沙特市场做场地工长的时候,他就发现这里场地工岗位和国内不同,增加了井队技术员的工作内容,技术素质要求更高。几口井打下来,靳伟摸出了其中的“门道”:阿美公司工作标准虽然很细、很高,但大多是按“固定套路”出牌,工作程序清晰、流畅。于是,对应井队搬家安装、开钻、下套管、固井、完井作业等各个施工阶段,他归纳出了一份“场地工工作流水账”。按照这份“流水账”设定的步骤干活,靳伟感觉自己的工作效率至少提升了30%以上。
靳伟的“发明”很快引起了井队领导的重视。几个平台经理先后参与指导、帮助修改。靳伟“原版”的大白话,被修订成了规范用语,内容不断充实、完善,适用范围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份极具操作性的标准化“场地工工作流程”。
听说Sino1队总结出了“场地工流程”,不少井队跑来取经。很快,同样的方法步骤,被复制到了更多的井队。
“开始带出一个合格的场地工怎么也要几个月时间,现在有了这份简便易懂的流程表,新上任的场地工弄懂自己每天要干的主要工作内容,只要大半天时间就够了。”Sino1队平台经理赵建涛说。
同样的安全标识,同样的入场教育,同样的岗位设置,同样的管理流程,同样的甚至还有井队安全官办公室资料柜里12项资料档案的分类。有了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和流程,不少从国内上来时算不上特别出色的井队,到沙特市场摔打几年,都有了创纪录、争第一的实力。
“近年沙特公司钻井队伍增长比较快。每次新队组建,我们都会从熟悉沙特市场情况的老队中,选派一些业务骨干过去帮一帮、带一带。”沙特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杨顺钦解释说,“别小看这一帮一带,沙特公司人才快速成长的奥妙就在其中。”
在沙特公司,选派启动新井队的业务骨干,被称为“种子选手”。
“种子选手”责任很重。一支井队能否迅速提升综合实力,与国际标准接轨,不仅靠管理,而且要靠传帮带,“种子选手”是主力。
“种子选手”很忙。在搞好传帮带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成长。因为有了好“种子”,才能培养出好“苗子”。
刚进沙特市场时,油田涉外人才缺乏,选派出国的人员基本上是“高职低配”。国内的平台经理到国外选中司钻,甚至钻工,某些重要岗位甚至连倒班接替的人选都凑不齐。人才培养“选种”、“育种”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时过境迁。近年,沙特公司人才培养逐渐步入良性循环。每个季度末,公司都会召开一次例会,专题讨论井队司钻以上人才选拔问题。“种子”人选确定以后,有针对性地放到新组建井队高一级岗位上实习锻炼。三个月实习期满,能够独立定岗的立即任用。
沙特公司选拔人才,不唯学历,不论阅历,不看年龄,只重现场表现。
Sino12队是实施沙特公司与哈里伯顿大包井合作项目的三支井队之一,也是其中创效最多的一支。井队两个平台经理李智、刘鹏,都是油田的“80后”劳务工。相反,有一位从国内井队去的老资格平台经理,实习期满后,由于适应不了岗位需要,岗序一降再降,最后只好退回国内。
2010年后,“60后”已基本退出沙特公司井队平台经理岗位,“80后”平台经理增加到7个。
人才库里,“种子”不断裂变,人才梯队式成长。2012年,沙特公司在岗司钻以上业务骨干已经达到170多人。
这是一片单色调的国土,井场无论搬到哪儿,四周几乎是一色的流沙。这是一个单性别的集体,公司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女性。这里的太阳能把你身上的水分吸干,这里的紧张工作能让你忘了自己……
这就是沙特市场,一个中原石油人拼搏了12年的地方。
最早来这里的Sino1队注定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当年还是井队司钻的胡国旗,来沙特之前在新疆大漠里工作过多年。虽然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第一个倒班没干完,他的思想就几乎动摇了,一遍遍念叨:这哪是人待的地方啊!
●愉悦的中沙合作,不断扩充着中原沙特的业务量。
更让他感到郁闷的是甲方监督的百般挑剔。设备整改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刚刚改过来又忽然要改回去,心里憋气还不能说。第一次倒班回家,他晒黑了很多,体重减了20多斤。老婆见了面,一把抱住他,泪都下来了。嘴上只剩下一句话:“咱不去了,行吗?”
胡国旗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他不想丢下一起流汗的兄弟们,更不想丢中原人的脸。在他的心里,更放不下Sino1队,那可是“中国一号”啊!做了Sino1队平台经理之后,施工一紧张,他患了多年的糖尿病发作了,人没精神也没劲儿。别人扶他从岗位上下来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后来被很多人引为经典的话:“我可以倒下,咱‘中国一号’不能倒啊!”
有了最初那段艰苦的经历,Sino1队成了后来井队的一个标杆、一个榜样。其他井队员工谁喊苦了、累了,马上就会有人提醒他:“你这点苦,能和当年人家Sino1队比吗?”
12年过去了,对于中原沙特员工们而言,“中国一号”是一面旗帜、一种荣誉、一份责任。与12年来创造的经济效益比,Sino1队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也许更值得铭记:负重奋进,拼搏奉献,自强不息。这些精神的传承,是沙特公司之魂,也是中国石油工程队伍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敢与西方世界一流公司比高低、论伯仲的核心动力。
本文图片均由赵奕松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