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涛 薛志慧 敬继红 周元超 王奎生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快速发展,现在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全面发展的积极向上的青年永远是受社会的追捧,伴随着高考扩招规模的增大,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随之而涨。由于社会的重重激烈竞争,致使大多数学生把时间都用在了紧张的学习与就业当中,他们的神经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长期如此,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得不令人担忧。因此,寻找一种能够缓解大学生紧张情绪及健身于一体的锻炼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随机选取陕西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共80人(其中男40人,女40人)为实验对象,进行引体令柔十三式(第一套)的练习。实验前对此80人进行体检,结果显示所有学生身体健康,无其他特殊病症。
1.2.1 实验安排
研究对象进行引体令柔十三式(第一套)的锻炼。即:第一式:托掌观天势;第二式:左右倾身势;第三式:托天旋转势;第四式:含胸仰体势;第五式:躬身吊尾势;第六式:吊尾左旋势;第七式:吊尾右旋势;第八式:躬身吊尾势。第九式:白猿缩身式;第十式:挺膝吊尾势;第十一式:蜻蜓抱柱势;第十二式:直体站立势;第十三式:展翅调息势。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每周锻炼5次,每次1h的练习。锻炼前做常规准备活动,前两周以学习掌握引体令柔十三式的基本技术和动作为主。考虑到各学生的身体情况不同,动作不要求一次到位,尽自己最大努力即可。练习时要求松静自然,以意引气,运动强度逐渐增大,时间集中在下午5点到6点,共习练四个半月。实验共进行两次测试,第一次测试在习练之前,第二次经过四个半月练习后,两次测试的过程均取安静状态下,两次测试的指标一样。
1.2.2 测试指标
1.2.2.1 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ml)、台阶试验、安静心率(次/分)、血压(mmHg)。
1.2.2.2 身体素质指标:坐位体前屈(cm)、仰卧起坐(次/分)、立定跳远(m)、纵叉(cm)、握力(Kg)、50m跑(s)、4×10m折返跑(s)。
1.2.3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研究主要是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对通过SPSS10.0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
2.1.1 引体令柔十三式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结果
从表1得出,四个半月的引体令柔十三式练习之后,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发生了变化。男女生的肺活量指标练习前后相比较,有明显上升,呈现非常显著变化,即P<0.01;台阶试验、安静心率指标在练习前后呈显著变化,即P<0.05;舒张压、收缩压指标在练习前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即P﹥0.05。
表1 引体令柔十三式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指标(±S)
表1 引体令柔十三式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指标(±S)
注:*表示练习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表示练习前后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以下表相同。
指标 实验前 实验后男女男女2801±527**56.43±6.83*74.97±6.42*112±6.62 65±4.42肺活量(ml)台阶试验安静心率(次/分)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3429±517 57.29±7.31 69.74±6.42 115±5.38 70±4.87 2561±584 54.17±6.96 76.01±5.84 113±5.73 67±5.53 3873±490**59.85±7.01*68.08±6.29*114±4.74 68±5.32
2.1.2 引体令柔十三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四个半月的引体令柔十三式练习,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发生了变化。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指标在练习前后,有非常显著变化,即P<0.01;纵叉、握力、4×10m折返跑指标呈现显著差异,即P<0.05;立定跳远、50m跑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即P﹥0.05。
表2 引体令柔十三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指标(±S)
表2 引体令柔十三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指标(±S)
指标 实验前 实验后男女男女坐位体前屈(cm)仰卧起坐(次/分)立定跳远(m)纵叉(cm)握力(Kg)50m跑(s)4×10m折返跑(s)11.29±2.03 36.3±4.92 234.02±8.92 17.32±4.32 36.32±4.68 6.68±1.69 9.93±2.01 10.01±1.92 34.2±6.86 168.47±7.44 15.63±4.32 21.31±3.62 9.45±0.45 11.68±1.57 14.38±3.29**39.4±6.03**239.34±9.37 15.29±6.27*39.78±6.67*6.56±1.78 9.01±1.21*13.96±2.18**37.5±5.86**170.02±8.73 13.24±4.49*23.92±4.27*9.21±0.57 10.01±1.46*
2.2.1 引体令柔十三式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影响结果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没有习练引体令柔十三式的情况下,实验前后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经过四个半月引体令柔十三式锻炼的实验后,评价身体机能的肺活量、台阶试验、安静心率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肺活量更有非常显著差异。
肺活量是一个人全力吸气后所呼出的最大气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它能充分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好坏,是反映呼吸机能的指标[1]。肺活量与人的肺和胸廓的弹性有关,也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呼吸分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引体令柔十三式每式都强调呼吸,习练者根据自己身心的状态,呼吸会有各种变化。如“左右倾身势”“托天旋转势”“舒胸仰体势”“躬身吊尾势”等就特别强调主动控制呼吸,切勿憋气,吸入新鲜空气,呼出浊气,可以净化脏腑提高肺通气量。来自肺部的空气从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中带走二氧化碳,氧气则进入其中。这就说明一定量的新鲜空气被不断的吸入肺部并供给到脏器内部,可以完成有氧运动。由于引体令柔十三式的运动强度稍大,动作持续时间也较长,肌肉需氧量则增多,呼吸深度加大,从而增加了肺的通气量,这可以强化心肌功能和增强肺活量。肺活量越大,说明身体健康状况越好。
台阶试验是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数。台阶试验指数值越大,则反映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随着心脏的搏动,机体的血液循环不断。在试验结束后脉搏的搏动次数恢复到安静状态所用的时间缩短,台阶试验指数增高。安静脉率是一项较易测量的机能指标,是指人体在安静时,每分钟脉搏的次数,正常情况下与心率一致。而表1中测试的安静心率指标指数表现为降低,引体令柔十三式是一项有氧运动,在运动时,通过心脏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并且机体内无乳酸堆积,心率保持在较稳定的状态,因而此项目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2.2.2 引体令柔十三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结果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没有习练引体令柔十三式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经过四个半月引体令柔十三式锻炼的实验后,评价身体素质的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纵叉、握力、4×10m折返跑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坐位体前屈和仰卧起坐则呈现非常显著差异。
坐位体前屈反映了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特别是腰部和腿部的柔韧性。柔韧性在目前的国内外健康体能测试中均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必测指标[2]。引体令柔十三式中“左右倾身势”“托天旋转势”,要求上体向左、向右倾斜,拉伸了体侧的肌肉,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加强了腰部的柔韧性。“舒胸仰体势”在习练时强调上体尽量后仰,此动作可以活动腰部脊椎,达到增强腰部韧性的目的。“躬身吊尾势”要求身体尽量前倾,可以拉长腰部肌肉,提高关节附近的韧带和皮肤的伸展性。故坐位体前屈的指标在习练前后发生明显变化。
仰卧起坐主要反映机体腹部力量,在长期的习练引体令柔十三式后,此项指标呈现显著变化,这是因为这项运动中有很多是增强腹部力量的锻炼。例如,“左右倾身势”“躬身吊尾势”“吊尾左旋势”“吊尾右旋势”等,这几式都在不同程度上活动了腹部和腰部,长期习练,可以增强腰部和腹部的力量。
纵叉反映胯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在习练四个半月的引体令柔十三式之后,男生和女生的纵叉成绩都有明显改变。其中的“挺膝吊尾势”“蜻蜓抱柱势”要求腿伸直,上体尽量前倾,这样除了增强腰腹部肌肉力量外,也可拉伸腿部肌肉和胯关节韧带,经常习练,则可增强腿部和胯关节的韧性。
肌肉力量是通过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完成动作的能力[3]。握力反映了手臂力量,在“托掌观天势”“左右倾身势”“托天旋转势”“舒胸仰体势”中,都要求手臂伸直上举,无形中加强了手臂的力量和肩关节的灵活性。“展翅调息势”要求手臂在身体两侧平举并落下,即是上臂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如此反复,可以使三角肌肥大,肩、臂的肌肉肥大则力量增长,故而握力指标有明显变化。
4×10m折返跑反映机体的灵敏性。灵敏性素质是指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4]。引体令柔十三式中各式都要求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吊尾左旋势”“吊尾右旋势”可以提高腿部的旋转灵活度,“挺膝吊尾势”是在双腿全蹲和伸直的交替运动下,逐渐增强腿部力量和各关节的灵活度。
四个半月的练习使陕西师范大学男女生在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和仰卧起坐等测试项目上的指标都有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引体令柔十三式是一项强度较大的运动,并且以拉伸为主,这样就增加了关节的灵活性,因而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逐渐得到提高和增强。
引体令柔十三式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把其纳入当地大学生的体育选修课中,在增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它自身的传承;另外,引体令柔十三式在练习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没有限制,易于进行,对练习者的身体状况要求也不高,适用于某些身体情况特殊的大学生。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8.
[2][4]卢昌亚,李洁.运动生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7,11.
[3]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