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浪
(南京体育学院外语教研室,江苏南京 210014)
根据学生个体化差异和因材施教原则,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1]高教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提出:“各校应按照学生的交际英语水平组织教学,实行分级教学。”[2]因此,许多高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改革和尝试。而体育类院校由于专业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英语教学更应当实行分级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两千多年来,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受到诸多教育大家的肯定,成为教育学中的基本原则。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认知需要,认为:“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4]分级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计划和安排,符合学生不同认知需求和学习需要,是人本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1)理论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前提是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而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水平确定为“i+1”输入模式。i为现有的语言水平,1代表(按照难度等级递增)略高一级的语言知识。只有当知识难度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学习者才有能力掌握。如语言输入为i+2,i或i-1,学习者就会因为语言知识过难,已经掌握或者过于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进步。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只有大量接触“i+1”的语言输入,才能习得新的语言知识。[6]
本调查以南京体育学院2010级和2011级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专业和体育表演专业共440名本科学生为对象。这些学生属于体育类特长生,参加南京体院单招入学考试,入学文化成绩远低于普通本科生。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资料,第二部分是正式量表共11题,主要涉及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总体态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教材满意度、教学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前10题以李克特氏5点量表计分,从1很不同意到5很同意。采用不记名方式由各任课老师随堂向学生发放。调查共发放440份问卷,回收44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412份,有效率达94%。并对有效问卷以SPSS/PC for Window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体育院校诸多专业,如运动训练、民族传统和体育表演等多是实行单独招生,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单纯依靠优秀运动成绩入学,因而学生的英语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动机,甚至学习时间都有极大差异,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为解决这个问题,根据1999年高教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南京体育学院自2000年开始将各单招专业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通过对南京体育学院2011级部分专业学生的英语分级情况进行统计和整理,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了解目前的分级教学现状。
依据单招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级别划分,同时结合教师资源和班级人数因素,确保每班控制在45人左右,三个级别的学生数比例为2∶4∶4。各级别学生的使用教材按照不同层次进行选择(表1)。各层次间采取静态管理模式,各班学生保持固定,不进行流动。
表1 2011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英语分级情况(238人)
3.2.1 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态度
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态度决定了分级教学取得的效果和分级教学的有效实施。在对题1“你非常支持和赞同对大学英语进行分级教学”的回答中,77.2%的学生选择了“同意或很同意”。只有15.3%的学生给出了明确反对的意见。
在对各层次学生态度进行对比分析时,我们发现丙班学生的支持率高达84.3%,其次是乙班75.9%,甲班最低,为68.9%。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希望分级教学,进入较低层次学习;而英语水平较高者具有良好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分级与否对其影响不大。可见,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越低,就越有必要实施分级教学。
3.2.2 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感受
1)学习效果
在实施分级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与否直接反映了分级教学的有效性。题2“实行分级教学后,自己的学习效果得以提高”的统计结果显示:5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分级后得以明显改善,同时也有28.9%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这说明分级教学确实带来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仍有不足。
另外,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甲班和丙班学生认为学习效果提高的比例(分别为50.9%和69.9%)均明显高于乙班(44.5%),丙班尤为显著。而乙班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分级教学前,教师一般都以中等水平学生为基准展开教学,分级影响不大。
2)学习积极性
英语分级教学对学习能力处于两极的学生具有更为明显的积极作用。教师分别依照一般要求和更高要求在丙班和甲班展开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符合这些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因此,所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明显。甲班(61.8%)和丙班(69.7%)学习积极性相较于乙班(49.8%)有很大提高(数据表示赞同分班教学模式能够激励学习积极性)。
3)心理影响
教学对象的心理因素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满足学生需求,符合学生心理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真正产生效用。分级结果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也可从问卷数据中得到体现。数据显示,在412人中,超过半数(57%)的学生认为分班教学不会对其心理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而只有18.7%的学生明确认为其心理受到影响。这和普通高校学生的情况截然不同:如胡萍萍在浙江师范大学进行的调查显示“在428人中,超过半数(54.6%)的学生认为分级分班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情绪有点影响或影响很大”。[7]这种巨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多数体育运动专业学生文化成绩较差,心理麻木度高,耐受力较强。该现象虽然有助于降低分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使得不同级别间的流动激励制度收效甚微。
同时,在对三个不同级别班级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丙班学生不受分级教学心理影响的比例高达70.6%,远远超过甲、乙班比例(49.1%和49.0%)。由此可见,越是学习基础差,心理麻木度越高,也就越安逸于现状。
3.2.3 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意见
通过本次问卷,我们了解到:总体上,学生对目前南京体院实行已久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制度看法不一,认为现行分级制度需要改变和不需改变的各占三分之一左右(需要改变35.7%,无需改变34.7%,不清楚占29.6%),而各层次学生的看法却有明显差异。50%的甲班学生认为目前英语分班教学制度需要改进,乙班持有同样看法的占41.9%,丙班却只有19.6%。可见,英语基础较优者更希望不断改进现行制度,从而更有利于英语的教和学。
1)分班依据
分级标准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和学的各个方面。“一旦分层的标准确定的不准确或不科学,将直接导致分层教学的失败。”[8]目前南京体院对运动专业学生完全按照英语入学高考成绩,依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甲、乙、基础分别为20%,40%和40%)。但是这种分级标准并不受学生欢迎。调查发现,选择以高考英语成绩作为分级依据者仅占20.6%,而选择入学摸底考试者占42.5%,选择自愿报名者为36.9%。单一的分班依据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而采取复合方式,综合考虑方为上策。
2)动态分级
教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使用一层不变的思维去看待和管理教学都是不科学的。因此,英语分级教学也应当遵循动态原则,采用动态分级制度:各层次学生可以根据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按照综合考量,进行重新分班,实现上下流动,体现升降型激励制度。数据显示:63.1%的学生同意采取动态分级。其中,甲班支持率高达79.3%,乙班为61.4%,即使一向安于现状的丙班也有53.6%的学生表示赞同动态分级(见表2)。然而结合先前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赞同动态分级的动机仍有待分析。
表2 各层次学生对动态分级管理的态度
3)考核标准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各层次考核标准应当根据三个不同要求制定,而不应当采取统一的试卷标准,统一尺度进行衡量。南京体院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统一的英语学位试卷进行最终考核,导致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压力大,英语惧怕心理严重,大部分学生(66.8%)对此持反对意见。另外,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丙班学生赞同采取统一结业考核标准的寥寥无几,仅为1.3%,而甲班却高达63%。究其原因,甲班试卷难度远高于丙班,如采用不同标准的试卷进行考核会导致分数低于丙班,影响奖学金评定等,有失公允。
分级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体育院校学生因分级模式而产生的竞争意识远低于普通院校学生,难以发挥分级教学的效果。因此,体育院校在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行分级模式时,更需要综合其他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改善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活动比例,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等,而不能单纯依靠分级教学。
仅依靠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实行分班,有“一考定终身”之嫌,也不符合学生意愿。根据问卷统计,学生更倾向于入学英语分级测试和自愿报名的方式。而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综合多种标准,即高考成绩与入学测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并酌情参考学生意愿。
“推动分级教学上下滚动的动态管理制度,消除不同层次教学进度不同、考核试卷不同所带来的流动障碍。”[9]体育院校学生由于英语底子差,安逸性强,对好班的认同度低,反而更想进入差班学习,躲避学习压力。而通常的动态分级管理模式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流向丙班,这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应结合体育生的实际特点,综合考量学生学习能力,重视平时表现和教师推荐,控制各层次间的流动比例,并梯度增加高层次班级的评优机会,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动态模式。
分级考核应与分级教学紧密结合。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依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标准的考核,才能更加有效的反映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更加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自然班级内有各运动专项教师督促指导,外有各系部专职辅导员负责管理,形成统一有序的管理体系。而英语分级班是临时拼凑而成的松散学习群体,管理主体不明晰,缺乏凝聚力、归属感和班级精神。由各班英语教师和专门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分级班事务将有利于班级成员间的互助合作,相互竞争,共同进步,也有利于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巩固。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版)[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3]张智利.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设计与管理的构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1-132.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5,412.
[5]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ion[M].London:Longman,1985:2.
[6]李炯英,戴秀珍.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J].山东外语教学,2011(1):54-58.
[7]胡萍萍.关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8-112.
[8]黄晓春.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4):56-58.
[9]贾婕婷,张栩,王小菲.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践探析[J].科教文汇,201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