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峥嵘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和自然资源的宝库。海洋对于国家发展和人类生存具有重大意义,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岸带、海岛、航道、水体、海底空间;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盐差能、温差能、风能等;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有:一是海洋矿产资源。目前开发最多的是油气资源。据估计,全球海洋油田的最终可采储量接近一万亿桶 (约1400亿吨),约占全球油气总资源量的45%。预计到2015年,海洋石油产量将占全球石油产量的39%。其次是天然气水合物。据估计,全球各大洋天然气水合物的总量大约相当于世界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是一种潜在的新型能源。此外还有金属矿产资源。世界海底沉积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锰、钴、镍、铜等战略金属矿产。主要形态包括锰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二是海洋生物资源。目前已知并被命名的海洋生物约有23万种。其中,植物约2万种,鱼类15000多种,比较重要的捕捞对象如鱼虾贝藻有800多种,年可捕量2-3亿吨。而现在全世界的捕捞量仅为9000万吨左右。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上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明中叶开始实施的“禁海”政策以及日益腐朽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导致我国的海洋事业逐渐没落。而进入到工业化阶段的西方国家借助在航海技术领域取得的突飞猛进的进步,很快就称霸海洋。1840年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摧毁了我国业已脆弱不堪的海防,我国也从昔日的海洋强国,逐渐沦落成为一个有海无防的半殖民地国家,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管好海洋、利用好海洋给予高度重视,传统海洋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海洋产业迅猛发展,已经从原来的海洋捕捞、海洋盐业、海上交通运输三个产业发展到七八个主要的大产业,例如新兴的石油、滨海旅游、造船、滨海砂矿,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我国的船队已经航行在全球每一条著名的水道中,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岸线200公里以内地区,集中40%的全国人口,50%以上大中城市,70%国民生产总值,84%外来直接投资,90%的进出口产品。
2001-2010年,我国各主要海洋产业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
1.传统海洋产业占据主导产业地位。近十年期间,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盐业四大传统海洋产业的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5%以上。海水养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养殖产量连续11年超过捕捞产量,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70%,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5%。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已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滨海旅游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旅游市场持续扩大。10年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8%。海洋盐业生产量近10年来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2.重工业化海洋产业类群扩大。海洋船舶工业近1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洋油气业在努力提高勘探和开采能力方针指导下,在近海油气勘探中取得重大进展。10年中年均增长12.83%。
3.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国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发展迅速。我国在深海技术和设备研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国成功研制的7000米载人深潜器是当今世界上可能下潜最深的潜水器,可能达到世界99.8%的洋底。
1.自然条件。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沿海分布着7300多个岛屿,岛岸线长达1.4万公里。我国领土不仅包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依据 《公约》规定,应置于中国主权和管辖下的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内共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蕴涵了70万平方公里的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400亿吨的海洋石油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底还有我国向联合国申请到的8.5万平方公里锰结核开发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动力资源、再生能力资源,弥补了我国人口众多、陆地资源短缺的不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2.外部环境。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海洋利益的加速争夺,引发我国在南海和东海区域与有关国家之间的领海和领土纠纷持续升温,一些原本通常被争议各方“冷处理”的矛盾和问题,如今越来越呈现出显性化的趋势,潜在的冲突威胁与日俱增。我们周边有的国家通过抢先开发争议岛礁,妄图造成既成事实;有的国家把传统的两国双边问题别有用心地引向国际社会,妄图使问题复杂化后,从中渔利;还有的国家不断炮制“中国威胁论”,妄图用第一岛链、第二岛链来从海上封锁、遏制我国发展。加速恶化的外部环境逼迫我们不得不加快采取对策,加快海洋开发的进度。
3.内部情况。随着改革开放成效的不断显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发展海洋事业的物质条件逐渐齐备,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不容错过,因此国家加快了海洋建设的步伐,海洋战略正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
1.国家制定的关于海洋开发的重要方针。2002年党的十六大做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200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次会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海陆统筹”。2006年十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08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编制的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国家“十二五”海洋发展规划。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优化港口布局。制定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3.沿海区域发展规划。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多个区域规划。形成了从北到南:覆盖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全部临海省市的规划发展格局。
我国沿海省市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海洋资源,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山东省的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盐业和海洋电力工业居全国领先地位。上海市的海洋船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全国领先。上海完成全国年造船完工量和货运量的四分之一,完成全国集装箱运量的60%,吞吐量的25%左右。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居11个沿海地区的第一位。天津市的海洋油气业、海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在国内均有一定比较优势。随着国家区域统筹战略的分步实施,不同区域都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长三角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沿海省市,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依靠陆域经济的有力支撑,长三角地区海洋经取得长足进展。2009年该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946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9.6%。
长三角经济区在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该区域聚集了以中船重工702所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机构数十家,以江南造船为代表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企业上百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程度不断提高。江苏、上海和浙江已经分别成为中国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的中心。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广东省域为主体,2009年区内海洋生产总值达6614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7%。珠三角区域近年来大力发展资源性和制造型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总量稳步上升。200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长速度。珠三角经济区不断拓展海洋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滨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为主体,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制药全面发展的区域海洋经济新格局。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域为主体,简称“海西区”。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战略推动下,福建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实力明显提高,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港口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按照促进东部沿海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部署,区内海港资源整合初显成效,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泉州港为辅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布局。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上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船舶修造等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改造;二是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建设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海洋信息服务、台湾海峡防灾减灾服务中心。
北部湾经济区包括我国的广西以及广东、海南部分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以及滨海旅游资源,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的西南门户和出海通道,与东盟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在发展跨国区域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09年底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广西沿海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随着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圈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临海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沿海经济布局的日益合理,在充分发挥广西后发优势的基础上,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的作用将逐步凸显。
环渤海区域中的津冀鲁辽四省市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主要聚集区,区域海洋生产总值多年位居沿海几大经济区域之首。依靠便利的交通优势,良好的海洋资源禀赋条件,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2009年津冀鲁辽四省市海洋生产总值为12015亿元,同比增长12.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37.6%。
环渤海区域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方面具有优势。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第10位,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七位;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第14位,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六位;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12位。丹东、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曹妃甸、天津、黄骅、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共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密集的大型港口群。
海洋渔业方面,环渤海区域海水养殖面积近100万公顷,占全国海水养殖面积的62.6%,海洋捕捞量约420万吨,占全国的31.8%,海水养殖产量约650万吨,占全国的45.5%。
环渤海区域作为国家规划的重点地区,已经先后有“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开发区”、“黄河生态区”等多项规划得到国家批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纳入国家战略,环渤海区域内将呈现出多个次级区域竞相发展的局面。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
1.战略定位。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2.主要目标。到2020年,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率提高到70%,城乡居民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率先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
3.空间布局。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 (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和黄海翼 (大连—丹东黄海沿岸及主要岛屿),强化核心、主轴、两翼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
4.涉及的海洋产业。加快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建设,重点发展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等,配套发展航运、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临港产业集群。加快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逐步建成大型临港生态产业区。加快盘锦辽滨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型船舶修造、光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合成橡胶等产业。依托沈大交通走廊和大连、营口、盘锦等重点城市,建设好各类国家级、省级开发区。
2011年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六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1.战略定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2.战略目标。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经济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点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3.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原则,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2011年11月1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行政区,陆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87公里,海域面积0.7万平方公里。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合作,努力把河北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战略定位。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我国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我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
2.战略目标。到2015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到2020年,区域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待市政府批准后,近期将发布施行。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1.规划的指导思想。以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兴海为支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化布局,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提高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推动海洋事业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建设海洋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2.发展目标。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左右。海洋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起建设海洋强市的基础,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海洋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基本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家海洋科技研发与转化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基地。
3.战略布局。按照天津市“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和滨海新区“一核双港三片区”的布局要求,形成“一带五区两场两片三基地”的海洋事业空间发展布局。
一带——沿海蓝色海洋经济带:在滨海新区的海岸带地区形成海洋产业集聚,海洋环境生态良好,海洋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地带。
五区——五大海洋产业集聚区: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天津港主体港区、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
两场——两块海洋渔场:汉沽北部海域和大港南部海域渔场。
两片——两片海洋风电区域:在与河北省交界南北两处新建风力发电场。
三基地——三个海洋事业发展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海洋文化基地、海洋事业综合发展基地。
环渤海区域的传统比较优势在海洋经济、区域的启动引擎在海洋经济、区域的长久拉动力在海洋经济。搞好环渤海区域的海洋经济,才能使环渤海沿海重点城市实力真正提升,才能使这些城市的辐射作用得到强化和发挥,沿海城市借助海洋经济首先发展起来了,才能进一步服务带动内陆地区发展,内陆地区进而带动腹地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发展海洋经济将对传统的环渤海区域合作中涉及的合作理念、合作领域、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合作手段、合作成果等引发新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我们沿海省市的合作交流工作者需要适应形势发展,及时学习补充知识、调整思路、创新招法,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这一主旋律,找准新阶段的区域合作交流重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工作务实开展。
辨证看待机遇与挑战:通过学习比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河北沿海地区、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划,我们可以宏观了解到:各地规划的产业趋同度还是较高的,区域布局同质性较强。因此目前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产业同质化的背景下,沿海省市竞相发展海洋经济,将导致相邻省市之间、区域之间南北竞争大于合作。同时,发展海洋经济需要以内陆省份作为依托,并向内陆辐射,东西向合作将加强,传统的流域经济比重将会在某种程度上重新上升。
我们在从事环渤海区域合作与交流具体工作中感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理论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突破、修正和发展。同样是对相关区域规划做详细分析和研究后,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沿海省市几大海洋经济支柱产业中侧重点不同,即使同样的产业也存在发展水平差异,因此沿海省市之间、相邻流域经济之间还是存在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和需求,同质竞争、互设壁垒的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化解和消除,取而代之的将是区域间规划统筹、资源合理配置整合后的协调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局面。
发展海洋经济首先将给环渤海区域沿海地区加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后,可以通过陆海统筹梯级拉动内陆地区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合作与交流工作者承担的任务、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将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措施、落实推动每一步都需要借助社会多方面的力量进行全面筹划、通盘考虑和长远着想。当前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应该是广泛宣传海洋经济、使全社会了解海洋经济、参与海洋经济。我们需要优先做好3个方面工作:
1.推动理论研究。理论应该是实践工作的先导和指针。目前国内有关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开展环渤海区域合作交流的理论和指导文献较少,从事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更少,产生了理论滞后的现象。因此,我们下一阶段将注重支持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通过发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环渤海理论研究会等部门的作用,尽快实现指导理论上的突破。
2.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推动环渤海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媒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鼓动宣传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利用《环渤海瞭望》、《中国经济导报》、《渤海早报》、环渤海信息网等媒体手段做好海洋、海洋事业、海洋经济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及时宣传报道海洋经济主题下的各成员市的发展动态,使海洋经济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3.为发展海洋经济准备专业服务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让度的基本原则,紧紧抓住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契机,以环渤海沿海城市为重点,努力构建六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为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和专业服务。
一是构建制度对接平台,加强规划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先行。要适时启动环渤海区域发展规划,从区域全局角度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海洋环境保护,并联合争取将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统筹实施,最终达到省区各自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都能实现最大化效益的最佳结果。
二是构建交通网络平台。要突破瓶颈制约,加快辽宁、河北、山东沿海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对接。要依据各地区优势,建设专业化港口,共同打造区域港口错位发展的协调格局,形成良性竞合格局,提升港口经济对外竞争力。
三是构建海洋产业合作平台。要以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意研发等高新技术示范产业园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以及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大环境整治、配套招商等方面的服务力度。
四是构建海洋经济科研服务平台。一是发挥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地高校和研究院所力量,搞好涉海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构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对接平台。二是构建重大科研成果协作平台。三是构建科研人才服务平台。
五是构建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撑平台。发挥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联席会的作用,积极推动区域金融机构融合,激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和跨区域经营活动,推动金融机构间开展相互持股、业务合作、人才交流,共同营造为海洋经济服务的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六是构建组织管理平台。建立健全环渤海地区发改委、海洋局、口岸办等部门统筹协调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推动落实高层决策成果,合力改善区域内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服务环境,建设相互衔接、规范协调、高效运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