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利
人口老龄化是指由于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龄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龄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动态发展过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时 (或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达10%),称为“老龄化社会” (Ageing society);达到14%时称为“老龄社会” (Aged society);如果老龄人口比例达到20%时,则称为“超老龄社会” (Hyper-aged society)。人口老龄化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性的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已超过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龄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多次召开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世界大会,并将人口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合国大会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 《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和 《世界老龄问题宣言》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21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但导致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之时,社会才能生产出足够多的剩余劳动产品,来供养一个庞大的非劳动群体。这也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弃老”现象会普遍盛行的原因。从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来看,发达国家普遍较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发展中国家则因为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仍需一个较长的时期才会迈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人口老龄化方面先于发展中国家,也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首先,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在体力劳动的强度迅速下降的同时,脑力劳动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这就必然减缓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损耗,延长了劳动者预期寿命;其次,高度发展的现代医疗技术使得人类已经可以治愈很多过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延长了人们的预期寿命;再次,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人们营养和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必然带来预期寿命的提高。
三是生育观念的改变降低了出生率。伴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已经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入了现代工业社会,甚至后工业化社会,少儿抚养成本快速攀升。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必然对人们的生育观念产生冲击,“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正在被“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的现代生育观念所取代。这就必然降低孕龄家庭的生育意愿,拉低出生率水平。
尽管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但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增长逐年减慢 (见图1),在不远的将来甚至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目标基本已经达到,维持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同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也在最近的数十年内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见表1)。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已有1982年的33.6%下降到2010年的16.6%,少子化趋势非常明显;同时我国老龄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4.9%到2000年的7%,再到2010年的8.9%,老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由于少儿抚养比的快速下降,我国社会抚养比目前处于较低水平 (1982年社会抚养比为62.6%,2010年时仅为34.2%),这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老年抚养比将会快速提高,社会抚养比也将趋于上升,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一定压力。
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不同省份人口老龄化程度亦不相同 (见图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分布存在的特征有:东部沿海省份高于中西部内陆省份,老工业基地省份高于传统农业发达省份,高人口密度省份高于低人口密度省份,汉族聚居省份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省份。这一地域分布特征充分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计划生育力度和社会生育观念等因素有着极大的关联性。
表1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抚养比
图1 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单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图2 我国各省份人口老龄化程度(单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变化必定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总结来看,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一直是构成我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尽管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我国仍将保持一个总量以亿计的劳动者队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在未来数十年内就不会面临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局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将很快迎来一个退休高峰期,同时抚养成本、生育观念和计划生育等因素致使我国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因此未来数十年青壮年劳动力将变得越来越稀缺。这种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实现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转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消费品市场上不可忽略的客户群体。与少年儿童和青壮年相比,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偏重精神层面的消费比偏重物质层面的消费更加受老年消费者的欢迎。社会消费偏好的持续性改变,将对我国消费品需求结构产生巨大影响,有的产业会因此日渐兴旺,也有的产业会因此陷入停顿,甚至盛极而衰。可以预见,医疗保健、金融保险、文化传媒和旅游休闲等市场需求将迅速扩张,房产建筑、私人轿车和基础教育等市场则会出现需求饱和,甚至需求萎缩。社会需求结构的这一变化,必然会带来市场的全面洗牌,由此导致市场形势趋向动荡,加剧经济运行的内部风险,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隐忧。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为越来越庞大的老龄人口提供养老、医疗、照料等社会保障服务将是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一大难题。据预测,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龄人口860万;老龄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到2030年全国老龄人口规模则将会翻一番,到2050年老龄人口甚至有可能达到4.4亿。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工作节奏加快和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化等因素,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社会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老龄人口的主要养老方式。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能否经得住来势凶猛的人口老龄化浪潮是一个很让人担忧的问题。可以预计,未来数十年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将给政府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如何在避免高税率打击生产积极性和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转之间寻得平衡,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宏观经济问题。
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口老龄化浪潮,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方能避免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发生的根源,也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破口。只有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劳动人口抚养非劳动人口的能力。应当清楚的认识到,人口老龄化趋势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不是依靠鼓励生育或延长退休年龄就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出生率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鼓励生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延长退休年龄只是应急之策,退休年龄的延长不仅有极限,还会引起巨大的社会争议。惟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更少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才能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纯消费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逐渐上升,这就为扩大内需、发展消费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现有的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主要倾向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这与老龄化社会的消费偏好有着很大的偏差。当务之急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医疗保健、金融保险和文化传媒等现代产业,更好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只有调整好产业结构,才能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避免宏观经济因产业结构不合理而系统性风险放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力不从心,惟有大力发展现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才能解决现代人的养老困境。一是要加快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社区看护和社会休闲等社区养老服务;三是要开辟新的财政来源,为现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可以鼓励高学历、高技能的部分老年人发挥余热,担当诸如技术顾问、技术指导等老年人力所能及的工作。
参考资料
1.林擎国,王伟.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1,(2):48-52.
2.赵俊康.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途径——兼论老年社会保险中基金积累制的作用及相关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4):66-68.
3.祁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8-22.
4.于宁.上海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基于人口学和经济学的视角 [J].上海经济研究,2008,(3):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