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非完整体”研究

2012-10-11 07:39
关键词:情状性情视点

郑 路

(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

一、引言

所谓“体”,是指说者立足于某个视点(viewpoint)观察情状,从而对情状内部时间结构的某一部分作出凸显的“视点体”。根据视点的不同,情状内部时间结构被凸显出来的部分也不相同。具体来说,当说者的视点在情状外部或情状的终点时,被观察的情状便作为一个完全的整体(即动作已完成或状态已实现)出现,可以称之为“完整体”(perfective);当说者把视点深入情状内部描述其进行情况时,情状在语言中的表现就是“非完整体”(imperfective)。“非完整体”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起始体”(视点在情状刚刚开始之时)和“持续体”(视点在情状持续的时间过程之中)。本文拟对《左传》中表达“非完整体”信息的语言单位进行描写和考察。

二、《左传》的“非完整体”

(一)起始体

根据情状内部时间结构的不同,对“起始体”可以有两种理解:如果情状表达的是动作行为,则“起始体”表示该动作行为的首次出现;如果情状表达的是一种状态,则“起始体”表示该状态的开始。

1.初

根据传递时间信息的不同,《左传》中的“初”可以细分为“初1”和“初2”。

“初1”是将一个事件定位到某个参照点之前,义为“当初”,如:

“初2”则关注事件自身的性质,表示事件开始出现,义为“初次”,如:

“初1”属于“时”标记,标识“基点前时”;“初2”则属于“体”标记,标识时量。两者的区别主要通过“初”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予以体现。本文主要探讨“初2”的用法(下文简写作“初”)。

《左传》中,作为“起始体”标记的“初”共有10例。其中,8例为限定一个动作性情状,表示该情状的首次出现。如:遇载祏者,杀而乘其车。(哀16.4)

2.始

作为“起始体”标记的“始”在《左传》中共有79例。其中,31例为限定一个动作性情状,表示该情状首次出现。如: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同为“起始体”标记,“始”和“初”的最大差别在于:“初”以限定一个动作性情状为常,表达“首次”之义;“始”则多用来限定一个状态性情状,表示该情状刚刚开始出现。

此外,与“初”类似,“始”在《左传》中也有作为“基点前时”标记的功能,并且其时体功能的差别也与句法位置存在对应关系——用于句首的“始”体现“基点前时”意义,用于谓语动词前的“始”表达“起始体”意义。

3.新

作为副词的“新”在《左传》中有两个情况:一种情况是,“新”限定的情状所涉及的事物在情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共3例),如:

在这两个例子中,“延厩”和“南门”在“作”这个动作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此时,“新”表示“重新、再一次”,属于频率副词,“新作”义为“重新修建”。

另一种情况是,“新”所限定的情状作为一种新状况出现(16例)。如:

根据我们的考察,“新”所限定的情状或者属于状态性情状,或者属于能产生持续性结果的动作性情状,用“新”对这些情状作出限定,则表示在某参照时间刚刚进入情状所表示的状态或持续性结果。此时,“新”的主要功能就是充当表示“起始体”的体标记。如:

值得注意的是,“新”也可以和同为“起始体”标记的“初”或“始”对举出现,似乎是出于一种修辞上避免重复的需要:

4.“起始体”标记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比上面三个表示“起始体”的词语,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从使用频率上看,作为“起始体”标记,“始”的数量远远多于“初”和“新”,是《左传》中最常见的“起始体”标记。

2.“初”、“始”、“新”都不是单纯的“起始体”标记。其中,“初”和“始”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体现出不同的时体意义:当它们处在句首位置时,体现的是“基点前时”的时意义;而当它们处在紧邻谓语动词之前的句法位置时,则表达“起始体”的体意义。“新”则可以有频率副词和“起始体”标记两种理解,其区别特征在于情状所涉及的事物是否在情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3.在充当“起始体”标记时,“初”、“始”和“新”也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差异。具体来说:“初”和“始”都既可以限定一个动作性情状(义为“首次”),也可以限定一个持续的状态性情状(义为“开始”)。其中,“初”以限定一个动作性情状为常,“始”以限定持续性的状态性情状为常。“新”则只用来限定具有持续性特征的情状,因此没有“首次”之义。

(二)持续体

1.方

作为持续体标记的“方”在《左传》中共有37例。一般在句中处于紧邻谓语动词之前的位置,偶见用于“主之谓”结构前(2例):

作为一个“持续体”标记,“方”所限定的情状必须具有[+持续]的时间特征,即状态性情状(26例)和持续的动作性情状(11例)。如:

(以上为状态性情状)

(以上为活动性情状)

从《左传》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由“方”限定的情状一般都在篇章中处于从属地位,为其前面或后面作为叙述中心的情状提供背景信息或补充说明。从时范畴着眼,“方”所限定的情状同其前后的情状构成“同时”关系①需要指出的是,在《墨子》、《战国策》和《庄子》等文献中,“方”不仅能够限定谓词性结构,还可以和时间词语“今”连用,组成“方今”的形式。如: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战国策·赵策三),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之以正长,则本与古者异矣。(墨子·尚同中)此外,在有些先秦文献中,“方”还以“方将”的形式表达“将来时”的意义(《诗经》3例,《国语》1例,《战国策》3例,《吕氏春秋》4例,《庄子》11例)。如: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诗·邶风·简兮)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大子亦必可知也。(国语·郑语)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蒲庐,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战国策·楚策四)缪公自往求之,见埜人方将食之于歧山之阳。(吕氏春秋·爱士)鸿蒙拊脾雀跃而游。(庄子·在宥)并且在《庄子》的“外篇”和“杂篇”中还出现了一个新形式“方且”(11例)。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庄子·让王)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吕氏春秋·贵生)同样一个句子,在《吕氏春秋》中作“方将”,在《庄子》中作“方且”。考虑到《庄子》“外篇”和“杂篇”的成书年代,“方且”应当是一种后起的形式。(“且”作为“将来时”标记在传世文献中并不多见。周守晋(2005)对出土文献中的“将”和“且”进行了对比,其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将来时”的“且”出现于战国晚期,最早使用在秦地的文献之中。周先生的这个结论可以和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互相印证。)。如:

2.犹

作为持续体标记,“犹”在句中用于谓语动词之前,表示一个状态(66例)或动作(4例)在某参照时间内仍然处于持续或进行当中,共70例。如:

同样作为持续体标记,“犹”和“方”的区别在于:“方”所限定的情状在句中作为一个背景出现,不是句子的表述中心;而“犹”所限定的情状就是说者想要强调的中心,一般不作为背景句出现。

三、结语

本文重点考察了《左传》“非完整体”的相关表达。从“非完整体”的内部时间信息着眼,可以将之分为“起始体”和“持续体”两类。

“起始体”的意义因其所限定情状时间属性的不同而有相应的两种理解:表示动作性情状的首次出现,表示状态类情状的开始。“起始体”的主要标记有三:“初、始、新”,三者在使用频次上以“初”最为常见,在时间信息上都不是单纯的体标记,三者在所限定情状的时间属性上也体现出差别(“初”以限定一个动作性情状为常,“始”以限定持续性的状态性情状为常。“新”则只用来限定具有持续性特征的情状)。

“持续体”标记主要是“方”和“犹”,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方”所限定的情状在句中作为一个背景出现,不是句子的表述中心;而“犹”所限定的情状就是说者想要强调的中心,一般不作为背景句出现。

[1]周守晋.战国出土文献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Bernard Comrie,Aspect[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猜你喜欢
情状性情视点
时间的性情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从进行体“在VP”的英译看“体”范畴表达的主观性
英语句子中体、时制和情态的语序认知理据探析
感受书法 体味性情
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