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凤 李保华 杨秀赏 鲁静朝 谢瑞芹 崔炜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压的测定,血压的测量方法分直接法和间接法2种。直接法获得的中心动脉血压,除有一定的有创性之外,尚需专用设备才能实施,因此不能在临床广泛应用。临床中主要依靠间接血压测量,而柯氏音测压法仍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间接血压测量方法。但对袖带测压法测得的间接血压是否能准确反映中心动脉压,以及柯氏音测压法舒张压是以第4期(DBP4)还是第5期(DBP5)的压力值作为标准,各家意见不一。2005年的CAFE研究结果,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醒悟到长期使用并信赖的肱动脉部位袖带血压并非总是可信赖的[1],直接血压与间接血压的相关性的研究受到关注。但大多数研究仅单纯比较中心动脉压和袖带肱动脉血压,且样本量较小。同时比较直接中心动脉压、直接肱动脉压和间接肱动脉压的较大样本的研究笔者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采用较大样本,前瞻性的方法比较中心动脉、直接肱动脉、间接肱动脉血压之间的关系,以探讨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预测中心动脉压提供可靠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78例,男367例,女111例;平均年龄(56±10)岁。排除锁骨下动脉狭窄等外周动脉疾病、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可能影响血压测量的患者,及左右两侧肱动脉血压明显不一致的患者。依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76例)及非冠心病组(102例);按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病组(268例)和非高血压组(210例);按年龄是否≥65岁,分为老年组(107例)和非老年组(371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由2位以上的专家判断造影结果。冠心病确诊标准: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高血压病确诊标准: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且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
1.2 实验仪器 OEC 9600C臂血管造影机,Lead 2000多道电生理记录仪,月兔牌汞柱血压计。
1.3 血压测量 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顺序回撤导管到主动脉瓣上2 cm处、右肘窝上2 cm处,应用Lead 2000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四川锦江)描记升主动脉、右肱动脉压力曲线,走纸速度25 mm/s,记录中心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中心动脉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直接肱动脉SBP(2GSBP)、肱动脉DBP。每个部位记录5~7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同时用袖带法测量左肱动脉间接血压,并分别记录柯氏音变调和消失的压力值。且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等指标。袖带法测压固定专人、专用血压计。直接法测压按规范进行,固定专人,按要求同步测压。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两因素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全组3种血压测量方法结果比较 中心动脉压(ZXBP)、直接肱动脉血压(ZGBP)、袖带法间接肱动脉血压(JGBP)3种测量方法对总体组血压进行测量。(1)收缩压比较:间接肱动脉收缩压(JGSBP)(133±18)mm Hg明显低于直接中心动脉收缩压(ZSSBP)(141±22)mm Hg,也明显低于ZGSBP(142±23)mm Hg(P<0.01),差值分别为(12±10)mm Hg和(9±8)mm Hg,而直接肱动脉与升主动脉SBP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舒张压比较:袖带法测量的JGDBP包括2种形式:以听到间接肱动脉第4期(变调音)定义为JGDBP4;以听到间接肱动脉第5期(消失音)定义为JGDBP5。JGDBP4>JGDBP5>直接中心动脉DBP(ZSDBP)>直接肱动脉DBP(ZGDBP)(P <0.01),JGDBP5高于 ZSDBP(4±10)mm Hg,2组间相关系数r=0.61;JGDBP4显著高于ZSDBP(22±14)mm Hg;2组间相关系数r=0.44;而直接肱动脉DBP低于中心动脉DBP(3±7)mm Hg(P>0.05),2组间相关系数r=0.788。见表1。
表1 全组各部位血压值mm Hg,±s
表1 全组各部位血压值mm Hg,±s
注:与中心动脉的SBP比较,*P<0.05;与中心动脉的DBP比较,#P<0.05
SBP DBP DBP4 DBP5中心动脉类别141±22 75±12直接肱动脉 142±23* 74±12间接肱动脉 133±18* 97±15# 81±12#
2.2 不同人群3种血压测量方法结果比较 间接肱动脉SBP与中心动脉SBP相比,2组人群中均表现为JGSBP<ZSSBP,其差值分别为(14±10)mm Hg(高血压组)和(9±8)mm Hg(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组差值明显大于非高血压组(P<0.05)。直接肱动脉SBP与中心动脉相比,与总体组不同,高血压人群中未见明显差异,而非高血压人群与总体组相同,ZJDBP>ZSDBP。见表2。
2.3 冠心病和非冠心患者群比较 间接肱动脉与中心动脉SBP差值比较,间接肱动脉DBP5与中心动脉DBP差值比较,冠心病组大于非冠心病组(P>0.05)。与总体组结果不同。2组人群中,直接肱动脉与升主动脉相比,无论SBP还是DBP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表3。
2.4 老年人和非老年人比较 按年龄分组后,结果与按冠心病分组完全相同。见表4。
表2 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血压结果比较mm Hg,±s
表2 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血压结果比较mm Hg,±s
注:间接肱动脉压DBP指袖带舒张压第5期;ΔSBP指间接肱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差值,ΔDBP指直接肱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差值
非高血压组(n=210)组别 高血压组(n=268)DBP中心动脉压SBP DBP ΔSBP ΔDBP SBP DBP ΔSBP Δ 124±14 70±10直接肱动脉压 157±15 79±11 7±8 5±5 121±13 66±9 7±9 4±6间接肱动脉压156±16 80±12 144±15 84±11 14±10 9±9 120±13 76±10 9±8 10±9
表3 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血压结果比较mm Hg,±s
表3 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血压结果比较mm Hg,±s
注:间接肱动脉压DBP指袖带舒张压第5期;ΔSBP指间接肱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差值,ΔDBP指直接肱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差值
非冠心病组(n=102)组别 冠心病组(n=376)DBP中心动脉压SBP DBP ΔSBP ΔDBP SBP DBP ΔSBP Δ 142±22 73±13直接肱动脉压 142±23 74±12 7±8 4±5 141±23 74±12 6±7 5±6间接肱动脉压141±22 76±12 133±19 81±11 12±9 10±7 133±18 80±12 9±8 7±6
表4 老年人和非老年人血压结果比较mm Hg,±s
表4 老年人和非老年人血压结果比较mm Hg,±s
注:间接肱动脉压DBP指袖带舒张压第5期;ΔSBP指间接肱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差值,ΔDBP指直接肱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差值
组别 <65岁组(n=371)≥65岁组(n=107)DBP中心动脉压SBP DBP ΔSBP ΔDBP SBP DBP ΔSBP Δ 148±21 69±10直接肱动脉压 141±23 75±12 7±8 5±7 146±20 67±9 6±7 4±5间接肱动脉压 132±18 82±11 12±10 8±8 139±18 77±11 13±11 10±13 140±22 77±12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研究的进展,直接测量的中心动脉血压因其更能准确反映实际血压水平以及对靶器官的损害而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具有创伤性,不能长期反复使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肱动脉血压当作中心动脉压。2001至2005年的CAFE研究首次评价了中心动脉压和肱动脉压二者与心血管临床研究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在终点事件上证实,外周肱动脉压不能完全替代或更不能等同于中心动脉压[2]。有关直接与间接血压相关性的比较,既往仅单纯比较了间接肱动脉和直接中心动脉血压,对于不同疾病人群,同时比较间接肱动脉、直接肱动脉和中心动脉3种测量值相关性,笔者目前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显示,整体数据袖带法测得间接肱动脉SBP显著低于中心动脉和直接肱动脉的SBP。间接肱动脉SBP低于中心主动脉SBP(12±10)mm Hg(P <0.05),显著低估收缩压,但相关性良好(r=0.799),提示袖带法可作为评估中心动脉收缩压的方法,但其数值需在间接袖带法基础上进行校正;尤其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亚组分析中,高血压组的差值明显大于非高血压组且(P<0.05),提示高血压患者中间接肱动脉SBP低估SBP的作用更明显,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中袖带收缩压约低于中心动脉约13.67 mm Hg,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与本研究相同,王亚丽等[3]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且年龄40岁以上组,间接肱动脉SBP显著低于导管法测定中心动脉压,平均相差 20.2 mm Hg。Lewis等[4,5]进行袖带法和直接桡脉压比较,均得出袖带法SBP显著低于直接肱动脉SBP,平均相差18 mm Hg和19 mm Hg。
舒张压的读数以柯氏第4期还是第5期为准,临床上比较模糊。既往有研究显示间接肱动脉血压测定的舒张压多稍高于中心动脉舒张压[6,7]。吕卓人等[8]研究显示,柯氏音第 5 期能较准确地反映中心动脉舒张压,但按年龄亚组进行分析,发现年龄≥65岁组中心动脉舒张压较接近柯氏第4期,而且相关性优于第5期。但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存在差异,从我们结果看出,JGDBP4>JGDBP5>直接中心动脉DBP,DBP5与中心动脉DBP差值十分接近,按高血压、非高血压、冠心病、非冠心病及年龄进行分组后的结果仍显示DBP5高于中心动脉DBP,相关性优于第4期。冠心病及高龄人群间,间接肱动脉DBP5与中心动脉DBP的差值均大于非冠心病及非老年人群,但(P>0.05)。与收缩压的差值相比,舒张压差值要小的多。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冠心病、高龄尤其高血压人群,传统水银血压计测量的间接肱动脉血压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中心动脉血压水平。间接肱动脉SBP显著低于中心动脉SBP,间接显著高于中心动脉DBP,以柯氏音第5期比第4期更准确,考虑动脉硬化是产生以上差异的重要原因。
对于病情危重,需要严密观察血压变化的患者,袖带测得的间接血压不能准确反映中心动脉血压,能否测量直接外周血压来弥补这一不足呢?研究结果显示,肱动脉直接SBP与中心动脉SBP两组间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肱动脉DBP,仅非高血压组显著低于中心动脉DBP(P<0.05),但相关性很好(r=0.76),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与间接外周血压相比,直接外周血压代替中心动脉压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和高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严密观察血压的危重患者直接肱动脉压完全可以替代中心动脉血压。在非高血压组中,直接肱动脉DBP显著低于中心动脉DBP,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压压力波的返折。外周压力波动的幅度可大于中心动脉的压力波动幅度。在非高血压人群中,血管内压力波振幅比中心动脉高出可达50%。近年外周动脉的有创血压监测在临床麻醉和ICU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已是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手段,同时它能快速的采血做血气分析,既减少了反复穿刺的麻烦,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机。
1 孔维忠.降压治疗新视点:中心动脉压.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471-472.
2 李觉.中心动脉血压与外周动脉血压的血管生物学差异-CAFE研究解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92-294.
3 王亚丽,陈新义,王燕.中心动脉压和外周动脉压的关系.陕西医学杂志,2004,33:603-604.
4 Lewis RR,Evans PJ,McNabb WR,et al.Comparison of indirect and direct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with Osler's manoeuvr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J Hum Hypertens,1994,8:879-885.
5 Skirton H,Chamberlain W,Lawson C,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vari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manual and automated blood pressure readings.J Clin Nurs,2011,20:602-614.
6 Ohte N,Saeki T,Miyabe 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obtained from the upper arm with a cuff-type sphygmomanometer and central blood pressure measured with a catheter-tipped micromanometer.Heart Vessels,2007,22:410-415.
7 Smulyan H,Safar ME.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iews.Am J Hypertens,2011,24:210-212.
8 吕卓人,薛小临,石志红.血压测量方法的多中心对照实验.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200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