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洪燕 聂如飞 田俊丽 赵青
颈源性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头痛之一。1995年Bogdu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1]。临床治疗多以舒筋活血、神经阻滞治疗为主。我们针对当前治疗缺少解除颈项肌肉痉挛的缺点,加用了电针,采用间断疏密波,直接针对病因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颈源性头痛、ASA1级且空腹血糖<6.1 mmol/L的患者,随机抽取80例,男35例,女45例;年龄39~79岁;病程1年6个月~5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n=40
1.2 方法 2组均给予黑龙江珍宝岛医药公司出产的舒血宁20 ml+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点滴,1次/d。同时均给予0.25%的利多卡因20 ml+地塞米松2.5 mg+曲安奈德10 mg+甲钴胺0.5 mg的神经阻滞镇痛液,对颈2横突神经阻滞治疗,取坐位,每5天1次。观察组在给予相同药物静脉点滴和对颈2横突神经阻滞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采用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的G6805低频脉冲治疗仪,用毫针取穴为:双侧穴是风池、颈夹脊、肩井、大杼。单穴是风府、大椎。共10穴,采用间断疏密波,2/20 Hz输出,以患者感觉可承受、舒适为度,1 次/d,每次 20 min,总 15 d。
1.3 观察内容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患者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表达的疼痛的程度。该法比较灵敏,直观、具有可比性。通过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15 d后VAS评分,了解头痛缓解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治疗前、治疗15 d后VAS评分比较n=40,分,±s
表2 治疗前、治疗15 d后VAS评分比较n=40,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观察组 7.8±1.0 1.6±0.8*
颈源性头痛是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主要致痛因素,临床上多给予舒筋活血的药物进行治疗。颈神经系由运动前根和感觉后根所组成。而后根起源于后根神经节细胞。颈神经的后根神经节位于椎间孔之中,颈丛由脊神经颈1~4组成,第1颈神经后支支配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等。第2颈神经的后支分为枕大神经、升支和降支,枕大神经支配头顶直至冠状缝、枕部和项部的皮肤。升支和降支支配头下斜肌、头夹肌及颈夹肌。第3颈神经的后支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支配颈部肌群,外侧支支配颈部皮肤。给予颈2横突的神经阻滞液达20 ml,药液可以沿着横突间隙向上和向下扩散阻滞颈1~3,阻断感觉神经对疼痛的传导,同时患侧交感神经被阻滞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少局部炎性物质的积蓄,减少对神经的刺激,促进炎性神经的修复,有效阻止疼痛的恶性循环[2]。在针对解除颈项肌肉痉挛的治疗方面,电针治疗是有效的[3]。风池、颈夹脊、肩井、大杼、风府、大椎是分布在颈项部肌群的重要经穴,对缓解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肩酸痛、头酸痛等有很好疗效。采用间断疏密波,2/20 Hz输出,通过15 d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颈项的肌肉痉挛,纠正植物神经的紊乱,改善颈项的肌肉供血。我们采用联合治疗可针对神经、肌肉同时治疗,使病损的组织恢复更快、更彻底,明显好于对照组的治疗。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应用了地塞米松和曲安奈德会对患者的血糖代谢产生影响,因此电针的治疗应该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本观察结果表明,颈部神经阻滞加颈部电针联合应用于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1 郑宝森,倪家骧,康妹娟.关注颈源性疼痛.中华疼痛医学杂志,2003,9:60-64.
2 秦正敏.颈源性头痛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四川医学,2011,32:1766-1767.
3 左芳,何芙蓉,尹淑英,不同波形电针对颈椎病所致疼痛的治疗效果.中国临床康复,2004,8:4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