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2-10-09 02:01李桂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24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阿托内皮

李桂琴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观察

李桂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的120例患者于入院24 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患者平均住院2周,比较用药前、出院时及随访治疗期间血脂指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血脂并改善预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阿托伐他汀;血脂

通过发病机制我们能够了解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因为在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出现破裂后,因为凝血酶形成以及血小板被触发激活,近而产生血栓而形成的疾病,其明显的症状有非Q波心肌梗死,Q波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为使患者尽可能的减少ACS症状的威胁与痛苦,各研究组织都对其展开了深入式研究,当前可知在减少ACS患者死亡率(尤其是早、中期死亡)方面效果较为显著的当属具有可以逆转受损内皮功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他汀类药物,此药物不仅有优秀的降低死亡率功效在对患者对药物长期依从性方面也比较明显,这些都可以达到一种对患者治疗的长期的效益。为了更好的观察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笔者在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间深入研究了120例接受次药物治疗的ACS患者,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ACS患者,平均年龄(69.58±7.7)岁,年龄62~79岁,女52例,男68例,这其包括33例Q波心肌梗死,39例非Q波心肌梗死以及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在进行心肌酶学改变和心电图变化等临床表现观察后,确认所有患者都符合中华医学会相关规定的诊断标准[1]。

作者单位:464200 河南信阳罗山县中医院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波立维等药物进行常规化治疗,进行了持续24周的治疗,在患者发病的24 h内需要在常规治疗时合理增加每晚顿服40 mg/d的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立普妥),持续3个月。如果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了药物反应,应当即使进行记录,另外为了更多的掌握药物及病情的变化还进行了血常规及CPK(肌酸磷酸激酶)等相关检查。当患者出院之后可以根据病情把阿托伐他汀用量由住院时的40 mg/d标准降低为20 mg/d,如果病情需要也可以不进行变动,如果需要在出院后服用其他药物,就应到根据医生要求并依照LDL-C或肝功能的检查情况具体制定。在整个治疗之后的第1个月与第3个月对患者进行了反院随访,整个过程不仅对患者开展了健康教育,还对患者进行了采血化验与用药指导工作。

1.3 疗效评定 整个疗效的评定完全按照1998年1月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指导原则草案的标准制定血脂达标率,LDLC<2.6 mol/L,TC<4.7 mol/L皆为达标标准(治疗后),两项全部达标既为总达标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1.0进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结果,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情况 通过与治疗前患者状况的比较与他汀治疗后30 d在TC、LDL-C水平方面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见表1。

表1 ACS患者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比较(mg/L)

2.2 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副作用 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患者有肌痛等副作用情况发生,肝肾功能与心肌酶方面也在正常范围之内。

3 讨论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中最为主要的三种临床状态就是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UA(不稳定型心绞痛),由此可以说ACS就是这它们这些状态的临床综合征。虽有所不同但ACS还是有其共同的特征的如因血栓造成间歇性或永久性的冠状动脉阻塞[2]。相关报道指出在冠脉病变处可以发现较多的软斑块,其特点更是为血栓形成,其增加之后因张力增加等情况可以使斑块破裂的概率攀升[3],这其中的原因与噬细胞多等现象是分不开的。

整体来说在对ACS治疗上看其拮抗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迅速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等方面皆受益于他汀类药物的多向性的功能。不仅在降脂上阿托伐他汀,在降低病死率与改善对内皮功能中也很积极显著[4]。同时,此类药物还能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情况,这些都属于他汀类药物共有的功效。另外,HMG-CoA(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是最近几年发展的调脂药,因为可以干扰对肝脏的胆同醇合成,增加了LDL数目及受体活性,明显的使肝脏提高了对循环中LDL的清除。阿托伐他汀能与口服给药后快速吸收,血药浓度可以在1~2 h之间达峰值,与血浆蛋白98%的的结合率,对HMG-CoA还原酶系统30%的抑制利用度,以及12%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在临床中可以得到极大的认可。这些都对阿托伐他汀在抑制ACS炎症反应的效果中得到显现,因为其还可以相对明显的降低血CRP,故其还能够改善ACS预后。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5):710-725.

[2]何作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概述.西部医学,2007,19(2):304-306.

[3]丁士芳,张运,张梅,等.斑快稳定性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0):512-514.

[4]赵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14-15.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阿托内皮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意义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