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峪,曹江霞,曾 承
(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妇产科门诊,湖北 武汉430016)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近年来宫颈癌普查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宫颈癌被及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是球形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其中的HPV高危型别(HPV16,18)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危型别HPV作为新型的宫颈癌筛查方法与传统的细胞学筛查技术比较是否更加适合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的初筛手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武汉地区827例宫颈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两种方法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效果。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1月在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门诊行高危型HPVDNA基因检测或TCT细胞学检测,同时有组织病理学诊断结论的827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年龄为20-56岁,不包括妊娠患者。将827例患者分为高危型HPV组(390人)和TCT组(437人)。
1.2 方法
将宫颈刷紧贴宫颈口黏膜,按顺时针顺序将宫颈刷轻轻旋转6-7圈,将宫颈刷放入专用细胞(或HPV)保存液中漂洗后丢弃,4℃下保存待检。
1.2.1 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最后结果为≥ASCUS者考虑为TCT检测阳性。
1.2.2 将HPV保存液中的HPV提取后用Cervista法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分为A9、A7、A5/A6三个型组,最后结果单个或多个型组阳性考虑为高危型HPV阳性。
1.2.3 所有患者均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分型。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将TCT组患者和HPV组患者根据年龄、吸烟史、分娩次数(≥2次)、人流次数(≥2次)、5年内曾行HPV或TCT检查者分别进行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基本情况
2.2 两组检测方法对确诊CIN2及以上型别效果的比较 见表2、3。
HPV组检测CIN2及以上型别的阳性率,显著高于TCT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01);方法学上TCT组和HPV组灵敏度分别为47.9%和95.9%,特异度分别为61.2%和80.0%。
表2 阳性率间比较
表3 CIN灵敏度及特异度比较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妇科肿瘤,随着对宫颈癌前病变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阻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向宫颈癌过渡,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已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在对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的管理中,如何通过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降低漏诊率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在传统宫颈刮片基础上改进的TCT细胞学技术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已经日益成熟。高危亚型HPV的持续性或反复感染已经被确定为宫颈癌和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1]。Lee等的研究[2]表明单一HPV感染使宫颈癌的患病风险增加19.9倍,多重HPV感染使该风险增加到31.8倍。高危型HPV的检测作为新型的癌前病变筛选方法在宫颈癌的早期防治和诊断方面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的研究所选取对象在背景资料上并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发现,在病理检查确诊为CIN2及以上级别的病例中,高危型HPV感染的阳性率可高达75.6%,TCT≥ASCUS者可达38.6%,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HPV阳性率高,更加敏感,降低了漏诊率。且高危型HP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TCT检测,这与 Anttila A 及 Ronco G[3-6]等的研究观点基本一致。我们的研究认为,在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中,选择高危型HPV检测作为初筛方法,如同TCT检测一样,是可以决定是否进行即时的阴道镜下活检的。甚至比TCT更加敏感,弥补了TCT漏诊的风险。
目前有很多观点认为HPV联合TCT检测是癌前病变初筛的最好方法。但Philip等[7]的研究认为联合检测并不非常优于HPV的单独检测,但在检测CIN3及以上型别时在可靠性上略优。在临床工作中,联合检测的费用昂贵,特别是在初筛中,将很大一部分低危患者纳入联合检测的范围,势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至关重要,高危型HPV筛选作为一种筛查手段如何对筛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指导,仍需更多更详尽的临床研究来完善。
[1]熊小英,邱永秀,林 霞.HPV DNA液基细胞学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2):97.
[2]Lee SA,Kang D,Seo SS,ET AL.Multiple HPV infection in cervical cancer screened by HPV DNA chip[J].Cancer Lett,2003,198(2):187.
[3]Anttila A,Kotaniemi-Talone L,Leinonen M,et al.Rate of cervical cancer,sevre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and adenocarcinoma in situ in prinary HPV DNA screening with cytology triage:randomised study within organised screening programme[J].BMJ,2010,340:c1804.
[4]Ronco G,Giorgi-Rossi P,Carozzi F,et al,and the New Technoligie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NTCC)Working Group.Efficacy of human papillomarivus test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invasion cervical cancers and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Oncol,2010,11:249.
[5]Naucler P,Ryd W,Tornberg S,et al,Human papillomarivus and Papanicolaou tests to screen for cervical cancer[J].N Engl J Med,2007,357:1589.
[6]Mayrand MH,Duarte-Franco E,Rodrigues I,et al,Human papillomarivus Orivus DNA versus Papanicolaou screening tests for cervical cancer[J].N Engl J Med 2007,357:1579.
[7]Philip E Castle,Mask H Stoler,Thomas C Wright Jr,et al.Performance of carcinogenic human papillomavirus testing ang HPV16or HPV18genotyping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of women aged 25years and older:a subanalysis of the ATHENA study[J].Lancet Oncol,2011,1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