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王巧芳,陈丽萍,何 玲
(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南昌 330006)
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是对有自主呼吸但呼吸不足患者进行的一种无创通气,呼吸机在每次呼吸时给予患者吸气相和呼气相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PSV)+呼吸末正压(PEEP),为无创正压通气的一种[1-2]。本研究对4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进行经鼻BiPAP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照研究,探讨BiPAP模式作为初始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的临床疗效。
入选标准: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鼻扇、呻吟、吸气三凹征、呼气性呻吟及青紫,双肺呼吸音减低,并具有典型的RDS的X线表现,如颗粒样阴影、支气管充气征、白肺等[3]。排除标准:由感染、胎粪吸入、湿肺或产时窒息导致的呼吸窘迫,严重先天性畸形,心脏疾病,入院后24 h内死亡的,符合立即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其他情况,如新生儿肺出血、心跳呼吸骤停且复苏后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的等。
选择2010年1—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2例RDS早产儿为对照组,男20例,女2 例,入院年龄(6.41±4.32)h,体质量 (1848.41±301.89)g,胎龄(32.36±2.24)周;选择 2011 年 1—12月本科收治的21例RDS早产儿为观察组,男15例,女 6 例,入院年龄(5.05±2.82)h,体质量(1890±340.81)g,胎龄(33.19±2.14)周。 2 组患儿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2组患儿入院后即给予正压通气支持,在诊断明确、家长同意后给予固尔苏(PS,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生产)治疗。PS先预热至37℃,患儿给予气管插管吸净气管内分泌物,取仰卧位,将PS 100~200 mg·Kg-1注入气管下部,注入过程中同时用球囊加压给氧,然后拔出气管导管,连接CPAP或BiPAP装置,给予正压通气治疗。2组患儿均经口留置胃管。
对照组使用Fisher﹠Paykel CPAP呼吸机给予经鼻CPAP辅助通气治疗,采用呼吸机配套的通气管道及合适的鼻塞型号,初调参数为:FiO20.4~0.6,流量 6~8 L·min-1,呼气末正压 0.39~0.59 kPa。 依据病情,血气分析调节参数。
观察组:使用Infant Flow SiPAP呼吸机给予经鼻BiPAP辅助通气治疗,采用呼吸机配套的通气管道及合适的鼻塞型号,保证鼻部密封。选择Biphasic模式辅助通气。初调参数:FiO20.4~0.6,呼气末正压0.39~0.59 kPa,吸气峰压 0.78~1.57 kPa,呼吸频率30~40次·min-1。依据病情及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
治疗成功(符合以下全部条件):气促、呻吟、三凹征明显改善,青紫消失;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胸部X线片好转。治疗失败(符合其中1条):气促、呻吟、三凹征、青紫无改善或加重;血气分析无好转;胸片无好转或加重;须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观察2组治疗成功率,治疗后24 h血气变化,上机时间(无创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气漏、腹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的发生情况。
对照组住院时间(16.27±8.88)d,给予 PS 时间为出生后(21.50±7.65)h,总上机时间(89.86±66.24)h;有11例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成功率50.0%;2例放弃后死亡,治愈出院20例,治愈率90.91%。观察组住院时间(20.43±10.31)d,给予 PS时间为出生后(17.38±9.36)h,总上机时间(68.23±27.80)h;有 2例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成功率90.50%;1例因并发脑积水放弃后死亡,治愈出院20例,治愈率95.24%。观察组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2组的总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195,P=0.244)。在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气漏、腹胀、BPD并发症,对照组发生ROP 3例,观察组发生ROP 4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24 h动脉血气分析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24 h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表1 2组治疗前后24 h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组别n pH值 PO2观察组对照组2122 t P PCO2治疗前 24 h后 治疗前 24 h后 治疗前 24 h后7.21±0.08 7.34±0.05 55.11±9.69 42.79±7.30 42.93±15.17 46.44±13.387.25±0.61 7.38±0.06 52.69±10.40 36.92±6.03 48.86±17.51 56.03±13.23-1.540 -2.133 0.781 2.562 -1.058 -2.1490.140 0.046 0.440 0.019 0.301 0.044
RDS主要是因为PS合成与分泌不足而引起的进行性呼吸窘迫,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呼吸危重症之一,占早产儿死亡率的21%[4]。PS的应用和机械通气的发展使RDS的病死率显著降低。目前,为提高存活儿的生存质量,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BPD、ROP及脑室内出血等并发症,无创通气技术治疗RDS在NICU得到重视[5]。CPAP作为无创呼吸支持模式治疗RDS效果显著。BiPAP模式为无创通气模式中的一种,在每次呼吸时给予患者吸气相和呼气相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在CPAP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频率的吸气正压,该压力被传输至下呼吸道,增加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提高气体交换,从而较之于CPAP有更强的呼吸支持作用。
本研究比较BiPAP和CPAP治疗早产儿RDS的疗效,结果表明,在住院时间及总上机时间上,2组无明显差异,提示BiPAP治疗RDS并不能较CPAP明显缩短住院及上机时间。对照组有11例患儿须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而观察组只有2例,提示BiPAP治疗能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2组治疗成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PS治疗后,观察组24 h后动脉血气pH、PO2、PCO2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提示BiPAP通气模式能改善潮气量,改善氧合,是一种较CPAP更好的呼吸支持模式。2组病例均无BPD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发生ROP,观察组有4例发生ROP,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RDS早产儿使用PS后给予BiPAP模式辅助通气较CPAP疗效好,可明显减少气管插管的发生率,改善潮气量,改善氧合,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另外,BiPAP的安全性评估由于例数较少,需要进一步的评估。
[1]喻文亮,钱素云,陶建平.小儿机械通气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6-161.
[2]吴本清.新生儿无创正压通气[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4):1075-1077.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427.
[4]Mathews T J,Menacker F,Mac Dorman M F.Infant mortality statistics from the 2000 preiod linked birth/infant death data set[J].Natl Vital Stat Rep,2002,50:1-28.
[5]Banealari E,Claure N.Mechanical ventilatory support in preterm infants[J].Minerva Pediatr,2008,60: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