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芳 袁俊英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瘫康复科 郑州 450052
脑损伤综合征[1]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瘫或其他脑功能障碍者。近年来随着产科和新生儿科抢救技术的提高,脑损伤综合征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诊断为脑损伤综合征患儿中,有相当一部分并发斜颈,在这部分患儿的治疗中,护理干预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对此进行研究,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选择2009-08-2011-03我院脑瘫康复治疗中心的84例脑损伤并发斜颈的患儿,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排除眼性斜颈以及后天性斜颈。根据江沁等[2]对斜颈颈部活动受限的分类分为胸锁乳突肌血肿组、肌性斜颈组和姿势性斜颈组3组。并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护理组胸锁乳突肌血肿2例,肌性斜颈5例,姿势性斜颈35例,男35例,女7例,年龄1.3~11.5个月,平均(5.65+2.31)月;对照组胸锁乳突肌血肿组1例,肌性斜颈组7例,姿势性斜颈组34例,男36例,女6例,年龄1.5~11.7个月,平均(5.64+2.32)个月;经过统计学检验,2组性别、分类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别,年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常规牵拉胸锁乳突肌、推拿按摩、各种理疗因子应用、以及胸锁乳突肌局部注射等方法干预治疗,护理组除上述治疗措施后,同时给予正确的护理指导:(1)睡姿的矫正:教会患儿家长正确的睡姿,使阳光或者灯光照在病侧,尽量患侧卧位;(2)哺乳时患侧卧位;(3)发声和发光的玩具以及电视机和录音机等声音也要来自患侧;(4)横抱时要让患侧向上,通过抬头,训练颈部肌肉活动的能力;(5)教会患儿家长简单的按摩手法。时间从患儿入院第1次评估至3个月止或者患儿痊愈出院。
自设评估标准:斜颈治愈:头颈歪斜纠正,颈部活动不受限,颜面对称,眼角至口角距离两侧相等,且不受任何活动影响;显效:头颈歪斜安静时基本纠正,头颈活动不受限,颜面对称,但苦恼或激动时有头颈歪斜;有效:平时仍可见到头颈歪斜,但较前改善;无效:斜颈基本无明显改变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包统计分析,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痊愈和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总疗效率比较采用加权非参数统计 Mann-Whitney U法进行数据分析。
本研究纳入84例患儿,无脱落者。护理干预组治愈30例,占71.4%,其中治愈时间为35~90d,平均63.8d;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18例占47.6%,其中治愈时间为38~89d,平均61.50d;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1例。痊愈和有效率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χ2=18.439,P<0.0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体疗效率2组P=0.246。
表1 2组痊愈和显效率疗效比较
表2 2组疗效比较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的头向患侧偏斜、颈部扭转、颜面向对侧偏斜的先天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引起颜面不对称,眼裂变小,导致头颈部功能异常,晚期常伴有代偿性颈胸椎侧突。其原因有多种假说,但多数学者[3]认为其发病原因为宫内头颈长期处于过度侧屈受压的位置,造成胸锁乳突肌的主要静脉或一部分静脉回流受阻所致。而在所致脑损伤的病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宫内缺氧缺血所致。如何有效促进头颈的控制能力是治疗脑损伤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而在并发斜颈的脑损伤患儿,其头颈部由于先天性斜颈的影响,其控制能力的获得更是成为康复治疗过程中最重要问题。而脑损伤患儿由于其年龄小,自我锻炼无法进行,治疗时间受其体力等影响有一定的时间限度,这时,有其家长参与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内尚未见到类似文献报道。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干预组治愈30例占71.4%,对照组治愈18例占47.6%,说明2组的疗效在治愈和显效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别,护理干预组治愈率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我们可以看出,有针对性的脑损伤并发斜颈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指导,可以缩短斜颈的治疗时间,提高斜颈的治愈率,从而使脑损伤患儿更早更好取得头部控制能力,从而能更好的赢得康复时机和效果,为家庭和社会负担,也为脑损伤患儿健康成长提供了基础,减少脑损伤患儿的致残率。但是,在总体的疗效上,两者间P>0.05,尚不能认为护理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能是观察时间较短,观察例数不够所致。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追踪观察,并逐渐补充观察例数,对护理干预治疗时机和脑损伤并发斜颈患儿的疗效情况进一步研究,切实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使脑损伤患儿尽可能早日回归社会做出努力。
[1]任世光,王淑哲 .蕾波法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4(7):163-165.
[2]江沁,黄东锋,刘鹏,等 .标准化手法牵拉干预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颈部活动受限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5,7(9):130-131.
[3]谢宝珊,乔治 .先天性肌性斜颈病因的实验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2,2(1):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