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国,王海艳,郭铁筝,杨莲茹,王 瑞,赵林立,敖威华,刘 虹,杨晓野*
(1.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2.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骆驼是一种具有很多独特优点的草食家畜,以其耐饥饿、耐渴、运动力超强而著名。它们长期生活在荒漠和半荒漠化地区,被人们冠以“沙漠之舟”的美名[1]。除此之外,还具有多种经济性状和生产性能,既可供使役,又能产绒、肉、乳等,能从多方面造福人类[2]。骆驼主要分为两个种类,即单峰驼和双峰驼[3-4],世界上绝大多数骆驼都是单峰驼,双峰驼的数量只占骆驼总数的10%[5]。而这少数的双峰驼也仅分布在中国和蒙古国等少数国家,我国的骆驼主产区是新疆、内蒙古等少数省区。其中,阿拉善双峰驼是我国双峰驼三大优良品种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双峰驼数量大幅减少,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6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列出的138种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中,阿拉善双峰驼再一次被列入[6]。双峰驼数量减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斯氏副柔线虫(P.skrjabini)感染也是引起双峰驼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试验详细调查了我国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阿拉善双峰驼斯氏副柔线虫的感染情况,并对该病病理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以为进一步找到合理的防治措施奠定良好基础。
1.1.1 试验动物 2009年11月—2010年1月阿拉善左旗屠宰场屠宰的阿拉善双峰驼76峰,其中包括青年驼5峰、中年驼23峰、老年驼48峰。
1.1.2 仪器和试剂 显微镜、切片机、展片仪、毛笔、载玻片、盖玻片、烤箱、数码照相机、搪瓷盘、手术剪、组织镊、解剖针、标本瓶、广口瓶、滴管及配套吸头等。
600、7 0 0、800、900、950 mL/L乙醇、无水乙醇、二甲苯、石蜡、苏木素染液、10 mL/L盐酸酒精、伊红(醇溶)、光学树脂胶等。
1.2.1 基础数据记录 将屠宰场要宰杀的骆驼编号,并记录其年龄(根据齿的磨损情况估计)、性别、体况等情况。
1.2.2 虫体收集 将被剖杀的骆驼腹腔打开,按寄生虫学剖解技术,结扎分离真胃,将真胃置于大搪瓷盘内剖开,加水将内容物洗入容器内,用清水反复多次洗涤沉淀,待上清液澄清透明后,分批取沉渣在白色背景下寻找虫体;另将真胃内容物冲洗干净后反转,用眼科镊、解剖针挑取胃壁内尚未被冲洗下来的虫体。参考相关资料,将收集到的虫体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定,将确定为斯氏副柔线虫的虫体放入700 mL/L乙醇中固定保存。
1.2.3 病变观察 将真胃洗净翻转后,观察虫体寄生部位的胃黏膜是否有出血、溃烂等。病变明显的做详细记录并拍照。将病变严重组织用手术剪剪下固定保存于100 mL/L甲醛溶液中;同时,固定保存部分正常胃组织做为对照。修块后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常规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本试验共剖检了76峰阿拉善双峰驼,有66峰感染斯氏副柔线虫,感染率为86.9%,最大感染强度为995条/峰。其中,青年驼、中年驼和老年驼的感染率分别为100%、78.3%和89.6%,可肉眼观察到病变的青年驼、中年驼和老年驼分别占感染数的20.0%、44.4%和53.5%(表1)。
表1 不同年龄双峰驼斯氏副柔线虫感染情况Table1 The infection situation of P.skrjabini in different ages of Camelus bactrianus
对不同年龄段双峰驼感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双峰驼斯氏副柔线虫的感染强度逐渐递增,病变驼数与也伴随着感染强度递增,说明大量斯氏副柔线虫感染确实可以引起骆驼真胃病变。
2.2.1 肉眼观察 斯氏副柔线虫主要寄生于真胃幽门腺区。将草渣清理干净后,可观察到红色丝状虫体盘绕在真胃黏膜上。寄生有大量虫体的真胃黏膜酥软,用手轻搓即可脱落,骆驼真胃黏膜有溃疡、淤血、出血现象。
2.2.2 镜下观察 将病变明显的真胃组织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可见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的甚至代替了正常组织细胞(图1),也观查到大量血细胞充满血管的淤血现象(图2)。
图1 真胃淋巴细胞浸润(HE 400×)Fig.1 Infiltration of lymphocytes in abomasum(HE 400×)
图2 真胃组织淤血(HE 100×)Fig.2 Congestion of abomasum tissue(HE 100×)
早在1985年,杨晓野、秦建雍等曾对内蒙古骆驼寄生虫种类进行了详细调查与鉴定,指出斯氏副柔线虫在骆驼体内普遍存在,是养驼业中应重点防治的寄生虫。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阿拉善双峰驼斯氏副柔线虫感染率高达86.9%,感染强度最高可达995条/峰。其感染率之高令人惊奇,也进一步证实骆驼确为斯氏副柔线虫最适宜宿主。而且,老年驼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感染强度均为最高,这可能与老年驼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有关。此次调查结果与先前的调查结果相比[7-8],斯氏副柔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有所下降,可能与当地近年来定期为骆驼进行有计划的驱虫有关。
寄生虫病一直是养驼业发展的一大障碍。Gatt-Rutter曾指出:在大多数养驼国家,寄生虫病占骆驼发病总数的30%以上,由于斯氏副柔线虫在骆驼体内属优势虫种,斯氏副柔线虫寄生可导致真胃黏膜损伤、充血、出血、水肿、溃疡等病变[9],是造成骆驼拉稀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先前的研究只在肉眼上观察到了病变,本试验对真胃组织镜下观察,发现斯氏副柔线虫感染可导致组织淤血和炎症性细胞浸润等病变。
本研究表明,斯氏副柔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仍然很高,依旧是对养驼业危害相当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须继续进行重点防治。建议每年春季采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左咪唑、丙硫咪唑等药物进行防治,同时也可减少其他寄生虫的感染。
[1]牛春娥,杜天庆,席 斌,等.阿拉善双峰驼品种资源状况调查[J].畜牧兽医杂志,2007,26(6):44-46.
[2]王宏博.骆驼生产性能及骆驼绒毛品质研究现状[J].当代畜牧,2007(7):50-51.
[3]贺新民,杨献孝.中国双峰骆驼起源考[J].中国农史,1986(2):115-118.
[4]贺新明.中国骆驼资源图志[M].湖南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2-73.
[5]秦浩肄.2003年世界畜牧生产统计资料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生产年鉴[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6):G1-G6.
[6]鄂尔泰.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J].中国牧业通讯,2006(12):29.
[7]内蒙古阿拉善盟畜牧兽医工作站.内蒙古阿拉善盟畜禽疫病史(1949--1988)[R].内蒙古畜牧科学,1986(11):152.
[8]杨莲茹,杨晓野,刘珍莲,等.内蒙古地区骆驼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病调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25(1):43-45.
[9]杨晓野.内蒙古自治区骆驼寄生虫种类调查[D].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农牧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198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