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思众
自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后,党的十六大又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十五”期间又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与部署;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了《支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的若干政策》;2008年国家的大部制改革,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把工业建设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网络广泛普及,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应用效果日渐显著;电子政务稳步展开,提高了行政效率;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逐步加强;国防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信息化法制、标准、人才等基础建设日渐改善。各行业在应用信息技术上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施工企业也不例外。
围绕中央战略、紧跟适应步伐,面对日益加大的建设工程量和可持续发展对建筑项目的要求,建筑业信息化经历了起步、普及、集成、共享几个阶段。
2007年建筑业高端市场在政策引导下率先推进信息化,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里首先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主办的一年一届的“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也已到了第六届;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和《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每年举办的全国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高峰论坛走过了七年。通过大力的宣传、推动、实践与体验,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已有了基本的认同,至少原来“搞信息化找死,不搞信息化等死”等让企业无所适从的说法销声匿迹了。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已经与信息技术须臾不离。尽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深浅不一,但它已经出现了很强的发展势头,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建筑业信息化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范围日益扩大,力度不断增强,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信息化建设市场初步形成。其次,企业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不断转变,认识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从“要不要上信息化”到“如何上信息化”的转变。再次,涌现出了一批勇于尝试与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企业,他们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标杆示范的作用。
这些成效具体表现在7个方面:(一)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普遍提高。(二)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三)信息化建设市场初步形成。(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明显加强。(五)企业信息化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得到加强。(六)工具类软件、办公类软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较好的应用。(七)协会等中介组织的社会资源配置作用更加凸显。
信息技术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对当今企业经济活动的渗透程度,可以与当年电的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相媲美。但与电的应用范围相比,信息技术又远超出其作用范围——它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也纳入了信息化的轨道。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改变产业结构和辅助决策者制定竞争战略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方式,以及各种价值创造活动之间的联系,引发了企业间全方位的竞争。过去,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财务管理或文档管理,而如今,信息技术贯穿于企业整个价值链的创造过程中。
第三,随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有助于规范和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企业数据的准确性,使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使企业家的战略判断变得更有依据。
第四,对于分散在外施工的企业,采用信息技术能为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提供新的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它可以改善项目现场与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及领导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沟通的及时性与效率。
一个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则会影响和改善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关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笔者的体会有4点:
1、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信息系统在企业规定的逻辑下能够主动识别,为企业提供决策判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能”。
2、对企业管理的挑战。随着企业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各层级相互间的无缝沟通与协作,管理层次的减少和扁平化,企业管理的及时性、敏捷性、透明性等现代企业运行新要求的实现将变得可行。
3、对运作方式的影响。信息化进入了企业,以前过于严格的职能界面将会变得模糊化,快速实现企业内各种资源的调节与平衡,决策与执行合理地分散与集中,决策的科学运作方式将逐渐形成。
4、对企业人员素质的影响。随着信息化开展,企业运作方式发生改变。容纳、吸收了众多企业优秀、专业管理思想的软件系统将会影响企业各层面参与操作的人员,通过应用的适应,以及培训和实践,必将促进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从而转换成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使用计算机,它还应该包括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它将造福于社会。目前我们对信息化所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等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多认知上的空白,信息化在应用上颇具提升与改进的空间。
现在企业的新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在用QQ等信息化工具进行即时联络。但由于他们缺乏对管理方法和业务内容的了解,加上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权力所受的限制,什么样的管理系统有效,怎样使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他们提不出、提不了、大多数人也不敢提。
使用信息、整合信息,让信息上升为知识,让大家共享,很多信息化的显著特性及优势诸如知识库建设、组织员工学习、数据信息的应用、分析、预测、预警等,还未被真正地挖掘和发挥,信息化所产生的效益也未充分显现。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多课题可以研究。
我们也发现,目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例如,是不是所有的管理思想都必须要信息系统的支持与辅助?其实不然。不一定所有的管理思想都需要信息系统支持,但所有管理思想实施起来则往往需要信息系统辅助。也有人会问到,是不是所有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管理?任何信息系统在企业的推广实施,都要不同程度地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离开了管理的信息系统是不实用的,其推广实施往往是难以成功的。因此,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助推器。
软件是管理工程,IT就是在网络上进行的管理工程;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管理,并因这种工具的革命性变化带来管理的革命性变化;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是管理的载体。围绕管理推进信息化,信息化不再神秘、也容易获得成功。反之,离开管理空谈信息化,信息化就会变的神秘,也不易获得成功。
从宏观政策环境看,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提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时,指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纲要全文中,除标题外共有15处提到了信息化。这说明国家把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微观市场环境看,企业信息化仍以应用为主,它需要优良的、灵活的、易用的、专业的、成熟的产品。这里,笔者就以软件商和相关行业协会就如何实施有效益的信息化谈一些个人意见。
一是软件产品化趋势。以微软为例,大家都在使用微软的软件,它提供给你操作软件,你想到的,它有了;你没有想到的,它也想到了。不管从哪个角度使用,微软提供的方式基本上是最简便的。应该说,它是成熟的、专业的软件。“微软”还会给你定制吗?不会的。即使有个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极少数,并且会用补丁的形式先解决个别问题,然后再升级系统,解决整体问题。所以,软件的发展趋势是产品化,而不是定制。
二是软件公司规模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对软件公司的了解更趋全面。大家都知道要选择成熟的、专业的产品。软件公司若继续想在用户身上做研究、搞试验,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已是不太可能了。而一款软件要达到成熟,软件公司必须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小公司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化运作,小型软件公司必然会一步一步淡出市场。因此,软件公司的规模化也是一个趋势,用户选择软件时一定要选比自己寿命长的软件公司。
三是管理咨询的趋势彰显。许多软件公司的产品并不成熟,此外在实施信息化项目时伴随着很多无效劳动。无效劳动也计入费用,施工企业购买软件的价格就偏高了。为什么会产生无效的劳动呢?从某种程度上,这是由于用户和软件实施人员互相依赖造成的。软件实施人员要求企业讲明需求,企业则抱着花钱买服务的想法,彼此互不配合。事实上,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如果自身的管理逻辑不通,软件实施人员是无法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的;除非企业文化随着软件而改变,企业管理全部按照软件已有的流程、表单运行,但是这种方式很难为企业所接受。个别企业甚至要求软件实施人员到位,在企业上班,以表对用户项目的重视。软件实施人员身在企业,企业却不配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致使项目价格升高。项目价格一旦超出了企业承受的范围,企业推行信息化也就困难了。结果,建设期拖长,软件公司疲惫不堪,企业也很疲劳,效果又不好,往往是高兴而来、不欢而散。所以,与其造成这样的结果,不如先梳理清楚企业的管理流程,管理咨询应运而生。
管理咨询不能停留在“画饼”的层面,它一定要实实在在为企业“充饥”。宏伟的词汇,美丽的愿景固然诱人,但如何实现这样的愿景则更为重要,这就必须重视咨询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操作性。软件公司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必须会考虑落地的问题,因为咨询要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如果不考虑到系统性的问题,最后建成的信息系统是不会实现联动的。先做好咨询,把管理流程梳理好,今后软件的实施就方便了,效率也会得到提高,企业在建设和使用信息系统时蒙受损失的机率会小一些。
咨询单位还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监理,这使咨询落地更有保障。当然,软件公司进行咨询服务,不应是为了推销自己的软件产品,而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帮助企业选择成熟的、专业的、最适合用户的产品,帮助企业把不同的、专业的、成熟的软件整合起来使用。信息化建设的咨询公司应该对适用各种行业的软件质量和水平了然于胸。
依笔者之见,协会可以组织力量对建筑业与信息化融合的管理标准等课题进行研究。凭借协会的号召力,找到一些行业内卓越的企业(是一些,而不是一两家),将它们的工作形态进行细化分类,挖掘它们先进的、专业的、系统的、科学的、经验的管理最佳秩序,抽象和编写成一种能够提供行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或标准。然后让专业软件公司做成符合标准的、专业管理要求的软件系统产品。既符合专业特色、又符合管控要求,蕴含着行业最佳实践,操作简便有效、有思想的、产品化的软件系统的诞生,将会推动信息化与实际工程管理的深度融合,细化、细分对应各经济社会领域的成熟软件,提高推广效果。这要比软件公司单打独斗,苦于找不到典型的、优秀的公司,而只好根据个别企业的需求制作出来的软件好的多。软件的成熟度会快速提高,推广、共享也会更快、更好。
中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标准,如果我们能够加强标准的制定,国家一定会支持,企业一定会拥护,软件开发也有了依据。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把管理基础夯实之后,依照科学的标准,能够建立企业的信息模型。虚拟现实、BIM、云技术、物联网和绿色建筑等信息化前沿技术才能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