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2012-09-22 07:01朱晨曲
经济视角·下半月 2012年3期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优化国有企业

朱晨曲

摘要: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有效构筑经营风险的“防火墙”,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目前就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通过健全透明机制、审计及监督,以及长效沟通等机制,加强优化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探索,以其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关键词:优化;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44-03

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有效构筑经营风险的“防火墙”,在国有企业经营活动中起着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作用,具有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进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有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加大重组、改制和调整力度,优化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国有经济总体实力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但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既是企业自身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需求,还是满足资本市场监管需求,更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党风廉政的需要。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在资金和价值方面的体现,优化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刻不容缓!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2011中国企业内控管理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认识到强本固基、防范风险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认识到集智创新、促进管控的紧迫性。让我们不惧挑战、不畏困难,不断创新、不懈奋斗,共同打造中国内控建设的“中国样板”!

一、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等内部控制的框架已齐全,但随着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其在财务和资金运作方面所隐含的风险和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

(一)缺乏适当的财务内部控制活动

财务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目前许多国有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缺乏适当的财务控制活动,虽然设置了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但与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经营活动契合度不高,抗风险能力较低,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从而破坏了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加之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力于一身,从而导致一些企业内控建设与执行更多地维系在个别权利人或管理层面,授权审批制度不够完善,对财务关键控制点缺乏控制措施等等。

(二)审计监督弱化

一些国有企业往往无法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也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外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时,两者均关注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风险,由此造成企业管理层混淆两者的审计目标,导致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忽视;有些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但只流于形式,没有有效控制,缺乏检查其执行的效果,内部控制很难发挥出功能优势,加强审计监督对完善国有企业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三)管理层意识淡薄

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低,加上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往往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集合汇总,并错误认为若内部制度过于严格会束缚企业的经营发展。针对企业日常编制的财务报表,它不仅仅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最终目标是有助于财务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管理层对财务知识往往不够重视,看不懂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无法从财务会计资料中获取所需信息,更不能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内部控制无的放矢、不能发挥相应作用。

(四)资金风险环节管控薄弱

资金伴随着国有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活动复杂化,这就要求企业强化资金管理。尽管如此,货币资金依然是国有企业组织内部最容易舞弊的环节,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往往忽略对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关注,放松了对其监管,表现突出的是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既是企业的债权,又是企业的重要资产,然而大多数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薄弱,缺乏资金关键风险点控制意识,致使“三角债”越积越多,应收款项长期挂账,形成流弊。资金由于流动性很强,国有企业也往往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自动对资金活动施以有效控制,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失误,也往往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部门普遍是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指挥部”,履行管理、监督职责,这种模式的弊端造成工作人员分工不明细,责任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不能从通盘角度出发来管控资金流向。

(五)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往往采用集权管理方式,责权利“一肩挑”。作为经营者的下属很少甚至没有参与决策,对决策难于产生认同感,决策的执行力也会大打折扣。而作为企业决策者的利益与其决策的企业利润又没有长远关系,决策者对内部控制管理投入不完备。这样不仅缺乏对下属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无法达到人力资源这种特殊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国企管理者仍与职工一样,实行基本工资加级别奖金的较为固定的分配办法,没有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和企业资产增值、盈利情况相挂钩,这种工资薪金分配方式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严重影响优秀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其才能发挥,更不利于国有企业发展。

二、加强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历程,转变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并一步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自身的管理体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管理者必须紧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脉搏,精研细谋定良策,积极应对市场规律来发现和化解各种风险,在瞬息万变的风险市场中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健全透明机制

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在资金和价值方面的体现。国有企业应通过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来达到优化内部控制、并不断改善财务管理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逐步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一是从强化财务管理责任着手,完善内部控制制衡机制,抓紧对本单位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制度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并与国家有关规定相衔接、相融合,对财务管理的重要项目、关键环节和大额、敏感支出,制定出专门的管理办法;二是对各项财务审批事项,设定审批程序、权限,明确权责分工;三是强化全面预算约束,实行以严格预算为基础的企业财务制度,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的关口,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资金综合平衡中的作用;四是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逐步健全和坚持集体研究、透明公开的机制,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可以有效避免“一言堂”现象。

(二)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及监督机制

监督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以监督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逐步形成一套国有企业内控监督体系。首先,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状况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完备性、有效性,找出其中的管理缺陷和控制弱点,并及时与管理层沟通,针对实施中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评估和考量,薄弱环节提出建议,使内审中的风险管理意识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其次,实行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外部注册会计师每年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有效性发表意见,及时发现一些苗头、可以预防和控制问题,避免最后变成大问题、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在企业领导人任期届满、调任、免职、辞职或国企改制、重组、兼并等国有资产变更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安全运营为目标,揭露和查处重大违规问题,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最后,建立委派财务总监与监事会、内审机构相结合的内控监督机制,按职权分别对部门、岗位、各项业务和分(子)公司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制度,在实践中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式相融合,实行与行政管理交叉控制,此举有利于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协调和修订,由此形成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科学规范的监管新格局。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以会计信息作为内部控制环节的桥梁、纽带,逐步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及时将确认过的风险点传递给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具体来讲,在集团(总)公司以改造业务流程为出发点,积极推进集团公司集中会计电算化模式,减少会计核算层次,实现会计核算体制的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集团联网会计信息数据库,对有效避免和减少舞弊行为起到内部牵制作用。在各子公司(分公司)中,在加强财务核算的基础上,注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电子系统,在信息技术上满足不同内控部门的需要和使用,使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为内控制度建立中的主导部分,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监督检查情况互通和信息共享技术。

(四)强化资金控制,防范财务风险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鲜活血液。企业应以相关制度和法规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与其相适应的资金管理体系。一是做好资金的管控,严禁资金体外循环。针对国有企业收入来源方式及业务的多样化,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内控部门应采取集中管控模式,保证所有收入纳入财务统筹管理范围,并对业务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杜绝帐外帐和“小金库”发生,资金流程始终坚持集中归口管理。二要提升资金营运效率,防范财务风险。科学地对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余缺进行合理调剂,有利于资金均衡流动,保持一定现金存量,将应收账款纳入管控重点,努力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加速资金回笼,保持资金周转的良性循环。三是各部门协作债权管理工作,发挥整合力,管控资金关键风险点。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内控部门协助业务部门做好债权清理确认、催收工作以及核销、追讨无望债权,明确各环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设置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关系。针对关键风险控制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降低企业因赊销而产生的经营风险,最大限度避免损失。

(五)建设长效培训机制,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能力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财务管理环节关键是人才建设,只有打造一只优秀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构建国有企业会计人才库。采取以业绩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统一选拔模式,重点培养财务领域优秀的专业领军人和业务骨干,遵循优秀人才成长规律,跟踪管理实现阶梯式递进发展,不断推动高效使用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二是扩大财务人员培训内容的广度。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国有企业之间搭建相互交流平台,结合实战、案例分析,拓展财务管理视野,提升知识结构,使学习培训形成常态化、多样化模式。三是鼓励财务人员参加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强化继续教育。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国有企业选拔和聘用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标准,通过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了解市场经济发展脉搏,学习和掌握财经知识,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分析复核能力、信息捕捉能力、识别和应对风险能力、管理设计能力等。

国有企业降本增效、防范风险,不仅要依靠宏观调控政策,还要注重苦练“内功”,加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推行力度。虽然控制风险的任务既艰巨又严峻,但我们坚信,在政府多项政策的推动下,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预警职能,就能有效地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监控运行,实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国有企业会更大更强!

参考文献:

[1]王军.打造企业内控建设的“中国样板”[N].中国会计报,2011-07-22.

[2]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 贾振国.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有效途径探讨[J].理论前沿,2008,(19).

[4] 杨秀荣、黄赤和、王军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解读及案例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财务内部控制优化国有企业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综述
医院财务电算化与财务内部控制策略探究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