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洪斌
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举起右手。从此,共产党员这一称号成为他心中最高的荣誉,那庄严一刻的承诺成为他毕生不渝的追求。
2007年6月,即将赴凤城市红旗镇任镇长的徐宏权赶回老家与父母辞行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去乡镇工作,那里的百姓就是你的衣食父母,你要好自为之!”那一刻,徐宏权陡然感到了一种温暖、一种责任。在这叮嘱的背后,是两位老人对孩子深沉的爱,那是让徐宏权一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根。
2010年8月,大兴镇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徐宏权哪里任务重,就奔向哪里;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8月20日晚,夜色浓得令人惊骇,空气仿佛凝固一般。坐镇指挥的徐宏权接到报告,大兴村5组有10多个村民被洪水围困,情况紧急。在抢险现场,徐宏权紧盯着狂风肆虐下猛兽般的洪水,当机立断,把绳子一头绑在桥头,另一头系在腰间。党员和群众看到书记带头,也纷纷行动起来,看到一名机关干部没有穿救生衣,不谙水性的徐宏权把自己身上的救生衣解下来,说什么都让那人穿上。他冒着随时被洪水卷走的危险,第一个跳进齐胸深的洪水中,艰难地走到河对岸,被困的群众安全了;大兴村3组58岁的高云志死活不撤离,徐宏权和包村干部强行把他架走,不到半小时,高老汉的房子塌了,幸运的他为自己不明事理后悔得直掉眼泪;青沟村5组60多岁的老汉和外孙女被困家中,又是徐宏权带领机关干部把祖孙俩背到安置点……
“大家跟我上!”在危难关头,徐宏权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在徐宏权的带动下,广大党员群众自发地投身到这场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的“战斗”中。这支在危难关头诞生的志愿者队伍,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在家乡父老的心头树立起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在大兴镇这片沸腾的土地上,有一支由徐宏权带领、组织起来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如今,这支队伍的品牌越擦越亮,这些党员志愿者们活跃在前村后组、田野山岗。谁家种不上地了,他们起早贪黑,帮忙种上;谁家房子破旧了,他们忙上忙下,帮助修好;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却为学费发愁,他们率先慷慨解囊,圆孩子的求学梦;哪个村修桥筑路,他们义务奉献,搬石头、担沙子,什么活儿都干……
一件件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积累起来,却是那样的实在与直接。大兴镇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因为这支队伍,大兴镇群众与干部的感情更加深厚,经济发展更加迅猛,百姓更加幸福,社会也更加和谐。日久见人心,很多以前认为党委、政府是在作秀、走过场、敷衍了事的党员群众对徐宏权带领下的大兴镇班子给予了由衷的肯定。因为大家读懂了徐宏权,群众的每一点难处、苦处,都是他心中的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他心中最炽热的追求。
长期以来,农民党员队伍中存在着个别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党员意识淡薄,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单一,“双带”作用乏力等问题,个别农民党员甚至失去了党组织和自身约束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等同群众甚至不如群众,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损害了党的威信。如何建立健全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农民党员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民党员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萦绕在徐宏权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困惑。经过苦苦思考和积极探索实践,徐宏权在大兴镇组织开展了“农民党员户挂牌”活动,并根据上级组织部门的意见,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创新开展了以“十星争创”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党员星级管理工作。
老党员于宪浦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不是不想好好发挥作用,只是找不到方向,看看大伙都一样,也就放弃了。‘十星’标准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作为一名农民党员应该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们肩上有了压力。特别是农村党员户挂牌后,现在谁家是党员户,老百姓在门口就能看到,闲着就唠唠党员户得了几颗星。这回可真得干点事儿,要不让老百姓都瞧不起,还怎么当这个党员呢?”李延浦和老伴鄂艳及儿媳妇樊金红都是党员,分获七、八、九颗星。凡事谁不愿意争个先?党员干部们都在暗暗地较着劲儿呢,待人比以前更热心了,谁家有事更积极上心了,别人家有困难,他们更用心帮忙了。
春季栽树,没有一个干活儿糊弄的,无论挖坑、回填、浇水,大家都认认真真;为捐助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镇党委也没做任何要求,刚一号召,仅一上午就收到爱心捐款4.5万元。67岁的老党员王显良,辛苦饲养母鸡下的蛋,自己从来不舍得吃一个。闻知捐款活动后,王显良把家里攒的鸡蛋全部拿到集市上卖了5元钱,马上来到捐款箱前。工作人员劝他别捐了,“别嫌我捐得少。我是党员,有多大能耐就出多少力。”王大爷的一番话语句句实在,感人肺腑。
有真诚、有付出就有回报。大兴镇的党员们被感动,在改变;普通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也被感动,也在改变,对党更加信任,对党员更加支持。镇里连续两年实现了群众零上访,2011年6月,镇党委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徐宏权获得了“辽宁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