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雁春本刊记者赵阳
董德玉的人生轨迹一直没有离开过鞍子山乡。他1975年参加工作,先是在乡里当了14年教师,后在乡农场从事宣传工作,从2000年起,先后担任大连庄河市鞍子山乡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乡长,2008年5月担任乡党委书记。董德玉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对这里的百姓饱含深情,对肩上的责任倍感重大。集体危难时,他挺身而出;群众遇险时,他冲在前头;经济大潮涌起时,他忘我投入,彰显出特有的大气与睿智……
幅员271平方公里的鞍子山乡依山傍海。在上世纪80年代,鞍子山乡的港养圈发展到1.7万亩,成为庄河地区拥有港养圈最多的乡镇。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大规模的虾病暴发,养虾业全面崩溃,导致鞍子山乡背负了1.2亿元的外债,1.7万亩的港养圈瞬间从昔日的“聚宝盆”变成了“大包袱”。
2004年9月,鞍子山乡在庄河市首家实行港养圈改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出售港养圈3~10年的使用权。而此次港养圈使用权拍卖的担纲者,就是时任鞍子山乡党委副书记的董德玉。就像所有的改革都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一样,这次港养圈改制令一些承包户失去了既得利益。这些人四处上访,有人甚至扬言要“收拾”董德玉。面对威胁,处在风口浪尖的董德玉没有被吓倒,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继续大力实施虾圈承包改革。最终,此次改革引进了有能力经营的企业和大户,让1.7万亩港养圈再度焕发新的活力。鞍子山乡不仅迅速还清了所有外债,全乡还因此收入了2000多万元,鞍子山乡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2002年7月28日,天降暴雨,又赶上海水涨潮,致使入海的河道排水不畅,直接导致鞍子山乡1.6万亩水田被淹,500座大棚进水。当时的卧龙村、丰利村4个屯200余户人家进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悬于一线。当时身为鞍子山乡纪委书记的董德玉从当日下午3时开始一直到次日凌晨1时,带领机关干部一直泡在卧龙村苏屯浑浊的洪水里抢险。他们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挨家挨户地动员不愿撤离的居民转移。但这些不愿撤离的居民仗着地形熟,从东家串到西家地跟董德玉捉起了“迷藏”。此时,一贯斯文的董德玉终于忍不住喊道:“谁的命不是命?为你们,我们可以不惜性命,但你们这么做,还有没有一点良心?”董德玉掷地有声的一番话,令藏在暗处不愿撤离的居民自觉羞愧,从躲藏处陆陆续续地走了出来。当夜,董德玉和机关干部共组织上百名村民进行了转移。
第二次进行人员转移是在今年8月3日。当日鞍子山降雨量达200多毫米,致使全乡多处被洪水淹没。和当年一样,董德玉又义无反顾地带头冲向抗灾第一线。同样是在苏屯,成功地转移了18位村民。而这一次,村民们看到暴风雨中“老董”来了,没有一个捉“迷藏”的了。
2008年5月,董德玉因出色的工作业绩就任鞍子山乡党委书记。根据鞍子山乡的实际,在董德玉领导下,乡党委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以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建设为重点,扩大鞍子山乡经济总量;突出鞍子山乡小城镇建设,打造靓丽的城镇名片;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做大沿海工业经济发展带;以设施农业为核心,做强中部高效农业经济发展带;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做美域内北部山区经济带;突出“六大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打造“八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5年,要让全乡人均收入达到2.3万元。
——把工业做强。在董德玉的带领下,鞍子山乡秉承工业强乡的理念,加大工业投入和招商引资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2011年,招商工作谈成项目19个,计划投资38.6亿元,超亿元项目6个。大地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和鹏橡胶机械有限公司以及众鑫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也都发展成全国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把农业做大。为推进建设“蔬菜专业乡”目标实现,乡党委出台保护地生产“新三农”政策,即坚持特色强农,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设施食用菌;坚持规模壮农,2011年,鞍子山乡新建500亩以上设施农业大区两个,小区一个。截至目前,全乡的保护地面积达到1万亩,棚室8000多个,鞍子山乡成为大连市蔬菜生产基地;坚持服务帮农,乡党委把土地调整、道路建设、水电设施、生产技术培训、信贷支持等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把海养做精。目前,鞍子山乡已拥有港养圈面积4万多亩,海参养殖已发展到近4万亩,年产海参达4000多吨,仅此一项产值就达10多亿元。同时,乡里积极与研发单位合作,寻求科技支撑,实现港养圈升级换代,海参的产量和效益成倍增加。未来几年鞍子山乡将打造出“精品海参养殖城”。
——把民生做优。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董德玉始终将民心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11年,小城镇新建一处4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个别村实现了屯屯通、户户通。小城镇实现了亮化、绿化、硬化。全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最舒适的环境在敬老院,最温馨的地方是卫生院,办事最方便的地方是乡政府。2011年,鞍子山乡成为“辽宁省百强乡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