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王 国 豫, 刘 晓 琳, 曹 枥 元
(1.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2.大连大学 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622;3.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622)
纳米技术被认为是引领21世纪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纳米技术产业化和纳米技术产品市场化的推进,纳米技术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部分计算机芯片、防皱的裤子、DVD播放机、自洁玻璃、防晒霜中的遮光剂等产品,都是应用纳米技术的实例。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研究中心网站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市场正式标称的纳米产品已超过1317种[1]。然而,纳米技术所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蕴藏着一定的安全和伦理问题[2]。从技术的社会建构出发,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是公众对纳米技术的价值判断的基础。因此,了解公众对纳米技术的态度尤其是对风险的认知和可接受性,对于制定相关的政策,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纳米技术的规划与善治,最终推进纳米技术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早在2000年2月正式启动“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的同时,就已经将提高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吸收公众参与纳米技术的讨论问题列入研究规划。2004年,美国多家调查机构开始了全国范围的纳米技术公众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听说过纳米技术”的比例分别为2007年的56%,2009年的62%,2010年的67%,说明有50%以上的人至少听说过纳米技术,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3]。而在欧洲,2007年德国风险评估联邦学会(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简称 BfR)也主持了“纳米技术公众认知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人“听说过纳米技术”,高于美国2007年的调查结果,与美国2010年的数据持平[4]。美国和德国的调查数据说明发达国家公众对纳米技术已经有了较高的认知度[5]。尽管这些调查的结果并不一定十分全面、准确,但是通过比较还是可以发现,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国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水平,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国家公众对纳米技术的态度。
从2009年开始,我国在纳米研究方面的论文和专利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成为纳米技术发展的大国之一[6]。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中国公众纳米技术的认知现状以及公众对纳米技术的态度还了解甚少。为此,本课题组2010年5月~2011年2月在大连市的不同区域,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职业的公众群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公众认知状况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的纳米技术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依据。
本次调查采用封闭式调查问卷研究方法,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程度及其态度,为制定纳米技术公众认知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大连市作为抽样调查的样本,其原因在于:首先,大连市属于一个中等发达城市,在中国2011年城市GDP排名中居全国第14位。大连市文化教育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拥有高等院校数量居全国第22位;大连市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聚集的地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都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大连市委市政府将纳米技术作为新兴战略型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在中央振兴东北的战略规划下,大连市政府大力扶持新兴高科技产业,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规模的纳米技术企业。
本次调查对象是大连市公众,充分考虑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变量的平衡(见表1),以保证研究的普遍意义。课题组在大连市商场、街道、学校、社区、车站等公共场所,随机发放问卷3600份,现场填写,当场收回,回收有效问卷3491份,回收率为96.97%。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合并、分析。
为了了解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程度、途径以及对纳米技术风险和伦理问题的认识,本文对调查的主要内容的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纳米技术的了解程度、途径及其态度;(2)对纳米技术安全性及其伦理问题的认识;(3)公众对纳米技术安全风险的认知权利问题。并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人群的认知状况进行了分类比较。
(1)对纳米技术的了解程度、途径及其态度
本次调查表明,大连地区79.4%的公众表示“听说过纳米技术”,高于美国同时期(2010年67%)的认知水准。其中42.8%的被调查者接触过纳米技术产品,77.9%的人认为应该对纳米技术进行深入的开发利用。说明在我国,纳米技术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产业化的程度也较高,公众对纳米技术的期待也较高。目前由于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些挂着纳米技术产品名头的商品是否一定是纳米技术产品,还有待于甄别。调查中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多来源于广告和冠以纳米概念的商品,这一认知属于被动接受。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任何认知都是具有选择性的,与接受者或被接受者的情感趋向相关,比如说与期待以及前理解相关。改革开放30年,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全面支持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政府和媒体的导向与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无疑都会对我国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选择产生积极影响,公众对新技术的期待度自然较高。此外,对纳米技术的认知也与对其他技术尤其是对高新技术的偏爱呈正相关。在被问及的人群中,有63%的人平时就比较关注和喜爱新技术。
表1 调查样本情况(N=3491)
(2)对纳米技术安全性及其伦理问题的认知
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是近年来关于纳米技术风险与机遇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纳米技术与其他新兴技术一样面临着市场化的压力,而纳米技术的风险,特别是与其他技术结合后所带来的后果往往具有长远性、累积性和潜在性,因此,有关纳米技术对健康与环境的潜在风险和社会伦理影响的讨论已经成为纳米伦理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这也是需要公众提高风险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本次调查对象中,有38.7%的公众考虑过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39.2%的人认为纳米技术存在伦理问题,57.4%的公众认为“纳米技术的风险与利益并存”,55%以上的受访者相信“纳米技术将有可能引发下一场工业革命”。这一结果除了与公众对纳米技术的期待相关外,也和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途径和渠道相关。因为,大部分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来源于纳米技术产品广告,也就是说公众是作为广告的受众而获知纳米技术的相关信息的。值得注意的是,广告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作为纳米技术利益相关者,其目的在于利润而不是传播科学知识。而且广告大多喜欢用极端的、暗示的语言夸大纳米技术产品的效用,对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自然避而不谈。显然,这一传播渠道的特殊性对我国公众对纳米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认识发生着重要影响。
(3)对纳米技术安全风险的认知权利问题
公众对纳米技术安全风险的认知权利问题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由于纳米技术的研发不仅涉及到企业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是否能够在未来国际技术竞争中取得制高点、话语权,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在目前纳米技术的风险并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告诉公众,特别是生产人员,纳米技术存在的潜在风险,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企业作为纳米技术的主要开发者、生产者,并不希望工人了解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对从事纳米技术的工人的职业健康提供保护。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公众公民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自身权益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调查显示,77.2% 的人认为“工人对纳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具有知情权”,82.4%的人认为“企业应就民用产品中纳米技术的安全性对公众履行告知义务”。因为纳米粒子的无孔不入,不仅会直接影响纳米技术生产者的健康,在纳米技术产品的运输、存储和消费过程中,如果有纳米粒子释放在环境中,也会对公众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此外,纳米技术风险的知情权还涉及到风险与利益的分配公正问题。
以公众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为外源变量(自变量),以纳米技术公众认知程度作为内源变量(因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性别差异
社会性别对公众纳米技术认知有影响但并不显著。所谓“社会性别”是指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因为社会文化、习俗、制度等原因形成的性别意识、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模式。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的诸多差异,常使两性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本次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水平就总体而言,男性高于女性,但差别不大。在对纳米技术“听说”、“知道”、“接触过”三个认知层次上,男性的认知水平都是略高于女性。这说明尽管社会性别对纳米技术认知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男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趋于平等,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性别对纳米技术公众认知的影响并不明显。
(2)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年龄差异
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年龄差异较为显著,表现为愈年轻纳米技术认知程度愈高。其中,20~29岁公众纳米技术认知程度最高:“听说过为84.7%”、“知道为68.9%”、“接触过为44.7%”,而最低的是60岁以上的公众,三项数据分别为66.2%,48.2%和43.9%(见图1)。其原因可能是,20~29岁的公众是接受新事物最多最快的群体,他们接受着最先进的教育,有着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为成熟的心智,所以对新兴技术的认知往往最容易跟上时代的脚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心理逐渐趋于保守,熟悉的东西更容易带来安全感,对新鲜事物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因此,年龄成为对纳米技术的认知一个较显著的影响因素。
图1 年龄对纳米技术公众认知的影响
(3)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职业差异
不同职业的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程度差异较显著。表现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者和学生对纳米技术有较高的认知,其次分别是政府、经济、企业、自由职业和部队的公众,认知度最低的职业是农业(见图2)。其原因可能是不同的职业占有和接触到的社会知识不同,教育工作者、科学研究人员、学生、政府人员和从事经济的社会公众往往是引领社会进步和先进科技的人。而其他群体因从事的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及社会经历不同故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纳米技术认知水平。
(4)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教育程度差异
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纳米技术公众认知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见图3)。一般而言,高教育程度对应着高文化、高素质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对于像纳米技术这样的前沿技术,一方面他们学习和接触相关技术的机会与渠道较多,另一方面,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也更强。说明教育是提高公众对纳米技术方面认知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
图2 职业对纳米技术公众认知的影响
图3 教育程度对纳米技术公众认知的影响
随着纳米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社会生活,公众对纳米技术的理性、全面的认知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公众对技术安全风险认知,体现了风险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高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可以有效地防范纳米技术的风险,维护公众自身的权益,保障安全和健康,从根本上推动纳米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程度较高,这一结果令人振奋。但本文的调查数据也表明,不同群体对纳米技术的认知程度差距较大,年长者、农民、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公众对纳米技术的认知水平还亟待提高。反思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公众的认知多来源于各种广告和纳米产品宣传,基本处于被接受的状态。接受是主动的、自主的选择,而被接受反映了人主体性的消解。鉴于纳米技术蕴含了一定潜在风险,应该从社会公正的基本诉求出发,思考公众是否愿意接受和应该接受的问题。从纳米在环境中的暴露以及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认知技术的汇聚来看,纳米技术终将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并将构建我们的未来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公众都有参与选择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在决定纳米技术的发展时,应该更加透明、开放,比如,通过论坛等形式让公众发表意见,参与决策,只有如此,公众才有可能走出被接受的困境,理性规避纳米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大部分公众自称接触过纳米技术产品,但所接触的是否真的是纳米技术产品,无从判断。因为目前的纳米产品市场良莠不齐,一些伪纳米产品,打着科学的大旗,对人们的科学观念和日常消费都产生了误导,这既不利于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长此以往也必将阻碍真正纳米产品的开发利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在纳米技术研发的初始阶段就要研究制定纳米技术的标准和法规,在加强纳米技术毒理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对纳米技术生产过程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纳米技术市场广告的管理和监督,向公众说明真相。对所有的纳米技术产品进行标识,以保证公众有权选择是否使用纳米产品。此外,在风险管理中,科学家也应负责任地向公众全面介绍纳米技术的特点,包括其潜在的风险,确保公众在获得利益与承担风险中作出合理判断。
调查表明,81.9%的公众认为应加强对纳米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这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纳米技术的兴趣和期望,也说明在我国纳米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还未有效开展,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时代特点,在我国纳米技术公众认知的教育普及应注意做好以下三项工作:第一,应挖掘媒介的教育功能,构建科学全面的纳米技术认知体系。现代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媒介具有强大的环境塑造和教育功能。因此,应广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传统媒体,并大力开发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新媒体,通过制作有关纳米技术知识和相关产品的纪录片、宣传片、公益广告、数字电影等方式,整合各类认知媒介与渠道,使纳米技术不再神秘,提高公众对伪纳米技术的甄别能力,也防止有人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伪科学的传播。第二,在普及提高纳米技术公众认知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各层次人群的需求。第三,应加强学校教育,重点提高青少年对纳米技术的认知。2011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反思这一差距,科普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是重要原因之一。就纳米技术知识的普及而言,美国的相关工作已经开展,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的支持下,2009~2010学年美国学者Pelleg等人走进课堂为美国高中生开设多种形式的纳米技术课程。通过调查问卷,他们发现“课程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纳米技术认知,因为项目实施前,学生关于纳米技术的认知多形成于大众文化、电影和电子游戏”[7],很难达到科学客观的要求。虽然在我国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纳米技术知识进课堂落实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科技工作者和志愿者能够作出一些努力和尝试,实现杜兰特所言的“把科学作为‘公众的知识来看待’”,相信对青少年培养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增强科学能力还是会大有裨益的。
总之,如同纳米技术本身,纳米技术公众认知的研究和普及教育工作是一项异常复杂艰巨的工作。我们应该加强对公众纳米技术认知的调查研究,促进纳米技术知识的科学传播,为公众全面理性地认知纳米技术、积极参与纳米技术的公众治理、审慎明智地选择纳米技术提供新的视角。
[1]The Project on Emerging Nanotechnologies(PEN).FDA releases food,cosmetic nanotechndogy gudiances for public comment[EB/OL].http://www.nanotechproject.org/news/archive/9237,2012-01-02.
[2]王国豫,龚超,张灿.纳米伦理: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J].科学通报,2011,68(2):2-4.
[3]Hart Research Associates.Awareness &Impressions of Synthetic Biology a Report of Findings[R].Washington Dc:Hart Research Associates,2009.
[4]ZIMMER R,HERTEL R,BÖG F.Perceptions about Nanotechnology-Representative Survey and Basic Morphological-Psychological Study[R].Berlin: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 Press Office,2008.
[5]PETER D.Awarenes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Nanotechnology and Federal Regulatory Agencies[R].Washington,D.C.: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2007.
[6]白春礼.纳米技术的安全与伦理论坛序言[J].科学通报,2011,68(2):1.
[7]PELLEG B,FIGUEROA M,Van KOUWENBERG M,et al.Implementing nano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classroom [EB/OL].http://ieeexplore.ieee.org/xpls/abs_all.jsp?ar number=6142886,201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