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光
(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异常,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均有 十分密切的关系,已经被认为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直接危险因素[1]。血脂越高,对内皮细胞的细胞膜损伤越重,越能够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变化,提高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2]。洛伐他汀是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其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患者使用剂量一般为每日20mg,但是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院尝试使用40mg/d给予患者治疗,分析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22例高血脂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血常规检验。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61例,其中男31例,女30例,患者年龄在41~74岁,平均(56.88±6.02)岁。实验组患者61例,其中男30例,女31例,患者年龄在42~75岁,平均(56.76±6.2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有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严重肝脏疾病、严重肾脏疾病,严重心肌疾病,甲状腺疾病等、高血压危象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脂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国产洛伐他汀(生产厂家: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089)20mg/d,于晚餐后用温水送服。实验组患者给予国产洛伐他汀(生产厂家: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089)40mg/d,于晚餐后用温水送服。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健康宣教,嘱患者控制饮食,遵医嘱用药,不服用其他影响血脂的药物。
观察并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患者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量其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mmol/L)
实验组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mmol/L)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5例,其中2例出现腹痛,3例为腹泻;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3例,1例为腹痛,2例腹泻;两组患者症状均较为轻微,未影响治疗,且在服用一段时间(3~7d)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血脂异常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对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给予控制,能够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进而降低冠心病等造成的病死率和血管重建的需求。
洛伐他汀是一种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可以有效地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前体—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成,进而一种低密度脂蛋白,有效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的通路,并能加速低密度脂蛋白向细胞内转入,进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同时,药物还能够有效降低体内的炎性反应[4],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作用,进而控制血栓的形成,降低斑块内脂质堆积,使已经形成的斑块更加稳定并逐渐缩小,并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而研究发现,使用常规剂量,能够使血脂水平降低约50%[5],但是,当剂量增加时,各值能够再次降低。
而我院的本次实验结果也发现,使用40mg/d洛伐他汀治疗高血脂具有更好的效果,其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加大剂量,患者的不良反应却无明显增加,两组患者比较,P>0.05。
综上所述,使用国产洛伐他汀40mg/d治疗高血脂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
[1] 王秋娟,董火林,何伟峰,等.洛伐他汀治疗72例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2(7):718-720.
[2] 王其柱.阿托伐他汀与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脂症强化降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3):185-186,189.
[3] 陈华寿.不同剂量的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脂症和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69-170.
[4] 左奇玉,曾建新,毕健成,等.不同剂量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分析[C].//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488-490.
[5] 尹继君,林峰,王高临,等.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6):45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