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国内著名纸质媒体《南方周末》在头版中有一个标题赫然醒目:《敢再考一次吗?——暑期文科综合自测题》。在其《考试大纲》中写道:“高考之后、录取之前,《南方周末》请全国的高中毕业生们再参加一次‘文科综合自我测验……命题委员会给出的所有题目都围绕一个价值:人文精神。以之检测考生人文素养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是命题的出发点;以其为参考,摸索适合自己的人文修养的路径与方法,更是命题者的苦心所在。”显然,这个独特的命题委员会具有超豪华的阵容,其中有来自北大、清华的著名教授,有阎连科这样的著名作家,也有高晓松这样的著名音乐人。
《南方周末》的用意和“苦心”都是一目了然的,他们认为高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人文精神”,认为当前的高中教育和高考试题都没有体现出这一点。对此,我们热烈鼓掌:一线媒体和一线学者,以一种启蒙者的姿态,以一幅乌托邦蓝图的形式,向当前的高中教育抛来一个媚眼或远远掷来一块石子,不论实际效果如何,至少可以满足我们的某些内心期待,可以在孵化教育改革的各种药剂中添加一种也许必不可少的成分。
敢再考一次吗?我们不妨对这套“文科综合自测题”作一个简单的了解。这套题分为“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作文”三个题型,其中前两者涵括“语文”“历史”和“政治”三个部分。我们姑且浏览一下各科目的简答题。语文简答题共6道,前3道涉及《诗经》、俄罗斯文学和元曲,需要一定的文学史功底;第4道从清代小说《镜花缘》中的一个情节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人口头交流用白话,书面语言却有文白之分?”第5道介绍了鲁迅的作品情况并提出问题:“‘杂文能否视为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第6道为:“有高中生向你请教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在阅读方法上的差异,请按重要性顺序写出你的五条忠告。”无疑,这些题目在“语”和“文”间更侧重于后者,或者说更侧重文学史。第4道和第6道题目最见功力:前者是一个人人都知道却很少被注意的问题,后者涉及到对文学自身的理解。不能不说,《南方周末》在“语文教改”上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它指向文学史的积淀以及对语言和文学本身的反思。
尽管如此,《南方周末》版语文简答题,并不会对高中生造成真正的挑战,毕竟每个人都身处语文的耳濡目染之中。在学识和思维两个方面都带来考验的是历史和政治科目,不要说高中生,恐怕在北大、清华任意找一位研究生,面对这些问题都会抓耳挠腮。
當然,《南方周末》的初衷是好的,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是独立的人格,是公共情怀和人文精神,而不是实用和功利,更不是粗鄙的应试训练。再说,这样的试题也并非真的遥不可及,法国今年的一道高考题与此颇为相似:“请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不过,法国的高中开设了哲学课程,而我们这里却没有。
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这套自测题中的作文题。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掀起一波不大不小的关注浪潮,但其中少有赞扬,多为贬抑。而由国内顶级学者们所拟定的《南方周末》版高考作文题会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