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2012-09-20 09:57刘鹏凌唐雪琛栾敬东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大别山老区安徽

张 明,刘鹏凌,唐雪琛,栾敬东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一、引言

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后简称“老区”)主要包括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宿松县、金安区、裕安区、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等10县(区),具有明显的区域农业特色和优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该地区发展还相对滞后,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系列问题正逐步显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矛盾愈发突出,引起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6月30日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拟运用“一揽子”政策,助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快速发展。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老区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到底怎样,如何推动老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各级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现实问题。

二、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1年老区生产总值(GDP)合计863.87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178.68元,占GDP的20.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20);老区农业从业人员179.63万人,占全省的12.37%,GDP占全省的5.65%,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8.87%,具体情况见表1。可见,老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比重过高。分析统计数据显示,老区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2011年,老区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9041元,仅相当于安徽省平均水平(12611元)的71.69%,且7县3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宿松县、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太湖县、潜山县、岳西县、霍山县、金寨县和舒城县。与全省农业强县当涂县相比,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其34.76%。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农地产出率很低。2011年老区农地面积158.33万公顷,占全省的17.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8.93%。老区农地产出率(农地亩均产值)为1 300元/亩,仅占安徽省平均水平(2 608元)的49.87%,且7县3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宿松县、金安区、裕安区、太湖县、潜山县、叶集区、舒城县、岳西县、霍山县和金寨县。与全省农业强县当涂县相比,农地产出率仅相当于其26.38%。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老区农民收入低。如表3所示,2011年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 320.11元,占安徽省平均水平(6 232.11元)的85.36%,与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当涂县(10 845)相比更相差甚远,仅占其49.06%。且7县3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排名均处在43位以后,由高到低依次为霍山县、叶集区、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金寨县、宿松县、潜山县、太湖县和岳西县。农民收入水平很低是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4.大别山区农业结构不合理。从统计数据来看,

大别山区农业产值比重相对其他地区较大,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偏高。但从现实条件来看,又不具备现代农业的平原支撑[1]农业部门内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比重不合理,过度依赖种植业,农业服务业发展十分落后。短期看,农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不会根本改变。农业服务业的滞后,会使农业其他部门发展缺乏后劲,最终制约着大别山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表1 2011年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劳动生产率比较

表2 2011年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农地产出率比较

表3 2011年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民纯收入比较

三、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1.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环境多变。老区位于安徽、湖北、河南的三省边界,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土壤风化侵蚀严重,是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地区。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和山间盆谷为主,林地约占20%,耕地不到10%,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2.29亩,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93亩)。老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气候差异较大,北部经常干旱,沿山地的周边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较高。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老区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道路交通设施有待完善,电力设施有待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2011年老区7县农业从业人员共447.18万人,占安徽省的6.50%;农地面积119.90万公顷,约占安徽省的13.56%。同年7县的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除涝面积分别为176.58千公顷、43.64千公顷、147.83千公顷和33.3千公顷,分别仅占安徽省的4.98%、5.18%、5.59%和1.46%;同年7县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为2 332 934千瓦、79 719万千瓦时和3 268吨,分别仅占安徽省的4.12%、6.80%、和3.80%。

3.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缺乏。2011年老区人口文盲率仍在10%以上,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31%左右,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口不到40%。农业以小农生产为主,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没有被广泛采用;农业设施发展缓慢,农业科技人员少,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尚不完善。

四、推动老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推进老区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内部增长的持续能力,改善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效益。老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更是提高农业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紧抓省委省政府促进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及各级政府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机遇,科学规划、完善设施条件、强化科技支撑、实施重点工程、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和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二)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政策着力点

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有效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合理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提高其工资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和安徽省政府对革命老区的扶持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通过做活流通领域,构建农业专业化市场,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业收入。

(三)培育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农业企业,按市场规律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在实践中,就是要改变出卖农产品或初级加工产品习惯做法,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市场化程度。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产品市场化运作,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类生产要素,建立扁平化农产品销售渠道,并对大别山区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区域市场体系[2],特色产业与产品品牌相结合,对大别山区而言就是要延伸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特色产品加工工业,实现规模经营,培育农产品品牌[3]。具体而言就是要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及其加工工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使大别山各县(区)特色农业板块都有叫得响的品牌。

(四)以特色农业为着力点,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别山区油茶、中药材、山货、粮食、茶叶、桑蚕、蔬菜、毛竹、养殖业等经济作物十分丰富。各具特色的农作物,为生产市场需要的差异化产品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的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必能获得消费者认可。实践中,可依托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农业比较利益,实现生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始终坚持推进特色农业和发展多元农业。大别山区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与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将相对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最有前景或最有优势的产业上,才能获取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1]。

注释:

①因为3区(叶集区、金安区、裕安区)的部分数据缺省,此处未作分析。

[1]王艳,栾敬东.山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1):82-86.

[2]普荣.金沙江中上游山地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4):16-21.

[3]陈厚义,刘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3):92-98.

猜你喜欢
大别山老区安徽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再见了,大别山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