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恩
基于语料库的谎言的意象图式模型
苏 恩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及体验哲学为基础,构建谎言的意象图式模型,探讨谎言生成的心理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自身体验构建的谎言其语言特点与真话类似;而基于非自身体验的谎言其语言特点与真话有较明显的差异。根据意象图示模型的假设,笔者认为如果有足够清晰的意象源,说谎者有可能构建出媲美真话的谎言,而这类谎言仅靠陈述信度分析(SVA)和真实监控(RM)等理论提出的谎言的言语特征是难辨真伪的。由此得出,谎言的言语特征不能作为可靠的语言线索来识别谎言。
关键词:意象图式模型;自身体验;非自身体验;语言暗示
苏恩/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福建厦门361024)。
谎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政治会谈、大众媒体报道、广告、法庭审讯、文学作品当中都充斥着谎言。正因为谎言在人类生活当中的普遍性使它成为众多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成为跨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为了揭示人们说谎的心理过程、识别谎言的方法、影响谎言识别的因素等,西方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语用学等方面已经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若干理论模型和理论假设,但大多基于心理实验的结果以及语料调查,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Ekman(1988)曾在他的著作中谈论到陈述信度分析(SVA)和真实监控(RM),以及其他一些谎言识别的语言表征,在谎言识别的正确率基本上只能维持在20%-40%。即使这个正确率和我们预期的结果相去甚远,仍有许多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不遗余力地研究各种各样的谎言的语言表征。
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谎言的意象图示模型,通过模拟说谎者制造谎言时的心理情境提出三点猜想,意图证实如果拥有足够清晰的意象源,说谎者有可能构建出媲美真话的谎言。换言之,这也正是通过语言表征无法准确识别谎言的原因所在。从而证明通过非语言特征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谎言。
虽然谎言在各研究领域被广泛研究及探讨,但是目前对谎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定义。目前被使用最广泛的定义是:“I take a lie to be an assertion,the content of which the speaker believes to be false,which is made with the intention to deceive the hearer with respect to that content”(Williams 2002:96)。换言之,一句话要构成谎言至少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说话者在陈述时故意隐去或省略某些信息;(2)说话者必须认为他说的话是不真实的;(3)谎言的对象必须是另一个人,也就是说自欺欺人的行为并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4)说谎者必须让听话人相信他的陈述。
意象图式理论最初是在Talmy(1983)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由John和Lakoff(1987)提出的。如今,意象图式理论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中体验哲学的基础理论。虽然有很多的认知语言学家试图对意象图式下定义,但是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意象图式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例如,Oakley(2006)认为意象图式是一个具象的感知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空间概念结构。而Johnson(1987)则认为意象图式是意义结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身体的运动以及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关联,Johnson也曾重点强调了意向图式的动态性,认为一切概念可以通过“具有类似意象的抽象结构的动态模式”来建构。
基于体验性形成的意象图式强调主客观相结合,先于概念和语言的形成,并运用于体验外部世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新事物时,需要将其与已知的概念联系起来。在把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的时候,要使输入的信息与意象图式吻合,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由于不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影响,不同社会的成员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由此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
虽然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对意象图式的定义尚有争论,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总结出意象图式的几大特点。首先,意象图式能够直接将我们对外界的体验转化为概念结构。其次,意象图式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对等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知觉里,它要优先于其他任何概念。最后,由于意象图式是格式塔完全形式,所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结构和路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Tim,2006)。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意象图式具有“心理真实性”,它能够将体验、思想和语言衔接起来。
与结构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主观主义地强调原因、真理及理性,也不是客观地对感情、直觉和想象力进行集中的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我们和外界的交流方式来研究我们所理解的世界。Lakoff和Johnson(1999)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体验”,它很好地将意义和现实两个哲学观点衔接起来。体验哲学的三大基本原则是心智的体验性、认识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心智的体验性表现在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概念、范畴、推理和心智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形成的,特别是由我们感觉运动系统形成的。
而我们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空间关系、身体部位,它们为我们日常推理提供了认知基础。认知的无意识性是指人们的各种心智运作或心智结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包括视觉加工、听觉加工、动觉加工、记忆、注意、情感、思维、语言,等等。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神经加工过程是不可能被意识到的,大部分推理也不能被意识到。并且,这些感知体验都是可以被激活的,例如,当一个人听广播节目或者是读小说,当遇到之前体验过的场景,这些感知体验的信息都会出现。也就是说,体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文字的意思和外界世界的知觉,这也是为什么体验在我们理解事物以及呈现语言时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知觉源。
根据认知语言学中体验哲学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谎言的构建是基于说话者的体验,这为说谎者说谎时提供知觉源。因此,说谎者的体验经历即是谎言制造的源头。并且,说话者的体验可以分为两种,即自身体验和非自身体验。这两种体验都能成为谎言的意象源。自身体验指的是说谎者本身亲身经历并直接参与其中的体验。另一方面,非自身体验指的是说谎者没有亲身经历过,是通过其他渠道,例如别人的言语、影视文学作品等等。正是因为这两种体验的途径不同,所以它们的意象源的清晰度也是有所区别的。而其中自身体验的意象源含有更多的感官信息,所以回忆时意象源的清晰度要明显高于非自身体验。万事开头难,构建一个谎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意象源。意象源的选择不仅要符合语境的需求,还要尽可能清晰。好的说谎者通常都是选择清晰度高的意象源,而失败的谎言的意象源通常都是清晰度降低的。
根据意象图式理论的概念,我们知道意象图式具有心理真实性,它能够成为体验、思想和语言之间的桥梁。而谎言产生的过程发生在图示路径中对意象源的省略、篡改和扭曲。图1所示就是谎言产生的过程,也就是谎言的意象图式模型。谎言的意象图式模型共有五部分组成,分别是:体验源检索、决定是否说谎、构建谎言、意象管理及谎言呈现。根据谎言的意象图式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推论:第一,意象源(体验源)是源自说谎者的记忆,可能是自身体验,也可能是非自身体验。自身体验的意象源清晰度高于非自身体验;第二,在创建谎言的过程中说谎者会受到外部因素(如风险值和语境需求)和内部因素(如自身智力条件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都能从最终呈现的谎言中找到蛛丝马迹;第三,如果说谎者选择的意象源不够清晰,那么说谎者在呈现谎言的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将更加明显。换言之,如果说谎者选择的意象源足够清晰,那么谎言产生过程中所受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图1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杀人游戏”的录音,犯罪调查的口供以及电影“猫鼠游戏”的台词对白。所选的预料在研究前均已判断过其话语真实性,共有60则谎言,其中30则谎言是基于S1(自身体验),30则是基于非自身体验S2。这些谎言的选择都是基于谎言定义中的四大原则。根据谎言的意象图式模型,本研究将所选的60则谎言根据不同的意象源分为自身体验和非自身体验。所有的语料将用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LIWC)(Pennebaker,Francis&Booth,2001)软件进行分析。该软件通过逐字分析语料并与74中语言维度做比照得出哪些符合谎言的语言特点。根据CBCA和RM所归纳总结出的几点谎言的语言特点,以下四种语言特点将作为LIWC的主要比照项目:第一,人称代词;第二,用词的感情色彩;第三,重复性;第四,与五官感觉相关的用词。
下表1所示即是本研究的分析数据结果。根据结果显示,我们发现真话当中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谎言,而源自自身体验的谎言当中第三人称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真话;另一方面,源自非自身体验的谎言中使用的代词比例最小。在重复性比照中,说谎者倾向于使用语气词如嗯、呃之类来延长反应时间,在非自身体验的谎言中尤为明显。而源自自身体验的谎言在这方面的表现则与真话无明显区别。此外,谎言中的感情色彩用词少于真话。最后,源自自身体验的谎言中所使用的感官词明显多于非自身体验的谎言,并且它的使用频率与真话无异。
表1 谎言和真话的语言维度对比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自身体验构建的谎言,其语言特点与真话类似,只要谎言的意象源足够清晰,差别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基于非自身体验的谎言,其语言特点与真话有较明显的差异。所以根据意象图示模型的假设,笔者认为如果有足够清晰的意象源,说谎者有可能构建出媲美真话的谎言,而这类谎言仅靠陈述信度分析(SVA)和真实监控(RM)等理论提出的谎言的言语特征是难辨真伪的。这也是为什么陈述信度分析和真实监控在检测谎言时准确率不高的真正原因。由此得出,谎言的言语特征不能作为可靠的语言线索来识别谎言。
本研究根据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及体验哲学的观点,构建谎言的意象图式模型,旨在通过描述产生的心理过程来研究谎言的辨识以及与真话的区别。本文认为谎言的产生始于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这其中包括自身的体验或已知他人的体验即非自身体验。谎言具有一定的心理内涵,是在交际过程中由主体对其进行认知加工,围绕一定的交际意图构建出来的,而在构建的过程中受到一定外部及内部的影响。它的本质是主体内在记忆的激活、链接和重组的过程。通过谎言的意象图式模型的创建,笔者认为:(1)谎言的意象源来自于说谎者与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可分为自身体验和非自身体验。其中自身体验的意象清晰度要高于非自身体验;(2)在构建谎言的过程中,说谎者会受到外部因素(外部风险和情境需要)和内部因素(个人认知和情感)的影响;(3)如果意象源不够清晰,那么说谎者在构建谎言的过程中更易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其结果可能导致谎言被识破。
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自身体验构建的谎言,其语言特点与真话类似;而基于非自身体验的谎言,其语言特点与真话有较明显的差异。根据意象图示模型的假设,笔者认为如果有足够清晰的意象源,说谎者有可能构建出媲美真话的谎言,而这类谎言仅靠陈述信度分析(SVA)和真实监控(RM)等理论提出的谎言的言语特征是难辨真伪的。由此得出,谎言的言语特征不能作为可靠的语言线索来识别谎言。
:
[1]Ekman,P.(1988).Lying and non-verbal behavior:Theoretical issues and new findings.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ur,12,163-176
[2]Galansinski,D.(2000).The Language of Lies:A Discourse Analytical Study.California:Sage.Gibbs,R.W.&Colston,H.L.(1995).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image-schema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Cognitive Linguistics 6(4),347-378
[3]Johnson,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Tim,Rohrer(2006).Image schemata in the brain.In Beate Hampe(Ed.)From Perception to Meaning:Image Schema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pp.165-199),Berlin:Mouton de Gruyter
[5]Pennebaker,J.W.,Francis,M.E.,&Booth,R.J.(2001).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LIWC):LIWC 2001 manual.Mahwah,NJ:Erlbaum
[6]Vrij,A.(2008).Detecting Lies and Deceit:The Psychology of Ly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Second Edition.Chichester,England:John Wiley&Sons
[7]李福印.意象图示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3(1):80-85
[8]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06,3(5):22-27
[9]熊学亮.假说的语用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3(5):22-27
[10]袁野.意象图示研究中的问题及最新成就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8):51-58.
[11]章礼霞.对谎言交际有效性的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5(4):10-15
中图分类号:H319
A
1671-6531(2012)12-0048-03
: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