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王 丹
激励机制在公民参与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以期望理论为视角
刘 佳,王 丹
摘 要:继续教育涉及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大计。为有效激励公民接受继续教育,形成公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本文运用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设计了相关的激励模型。根据该模型指出在激励机制运行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社会报酬”、促进继续教育形式多样化网络化、建立科学公正的成绩评估体系。
关键词:期望理论;激励机制;继续教育
刘佳/长春大学讲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吉林长春130022);王丹/吉林大学综合信息办公室正科级秘书,硕士(吉林长春130022)。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进步,在人力资源的发展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有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已不足以承担发展所需的全部教育责任。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继续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实现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继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国民素质,满足了国家发展和百姓自身发展需求,缓解了社会成员普遍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自己的特色、体系、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目前,继续教育有基础、有资源、有载体、有需求,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继续教育的目标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完善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宣传之外,有必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措施形成全社会各领域的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在各种激励理论中由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Vroom)提出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被认为是较为全面的一种解释。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能给个体带来某种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将趋向于以此为基础采取某种特定行为。它包含三项变量(见图1),分别是A努力与绩效的关联性;B绩效与报酬的关联性;C报酬的吸引力。
图1 期望理论模型
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感到在努力与绩效之间、绩效与报酬之间、报酬与个人目标的满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性,那么他会非常地努力。相反,如联系性不足则无法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无法起到激励作用。
要实现激励公民参与继续教育,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公民参与继续教育的社会报酬是什么;第二,这些社会报酬对公民来说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第三,公民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才能取得继续教育的成绩;第四,公民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继续教育成绩的可能性有多大?此外还要考虑每一种联系性中的影响因素。如果希望参与继续教育后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个人还需具备参与的能力,继续教育的评估系统应具备客观公正性。对于继续教育的成绩与社会报酬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社会报酬与继续教育的成绩之间有必然联系,且成绩标准与社会报酬之间成正比例关系,那么社会报酬就会激励公民争取较高的成绩。当社会报酬被认为是公平的,并且能满足公民的优先需求时,公民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提高。可以将公民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模型设计为图(2)。
图2 公民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模型
根据以上模型,教育主管部门在激励公民参与继续教育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继续教育所能提供的“社会报酬”不是简单的金钱或物质回报,而是指对被激励对象来讲,可以满足其最主要需求的包括物质、精神财富在内的一切奖励形式。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向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提出人们最迫切的需要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最强,可以称为优先需要。只有当管理者提出的报酬有助于满足人们的优先需要时,这样的报酬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人们才会受到激励去采取某种行动。不同的人其优先需要也不同,在工作中有的人追求的是工资、福利等生理需要的满足,有的人追求升职这类受到尊重的需要,而有的人则更看重工作内容本身这类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对这些员工进行激励时,所提供的报酬就要有所区别,针对五个层次的需要常见的报酬形式就可以分为工资福利、各类保险、和谐的同事关系、职位升迁、工作成就等。综合运用以上报酬就可以吸引不同类型的员工为组织努力工作。根据这一规律,要使公民乐于接受继续教育,也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优先需要,从而将继续教育的社会报酬形式分为多种,并且具有实质性的吸引力。以高校组织为例,教师要获得从业资格或者职称晋级都需要通过并达到相应的标准,这就需要通过参加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对有着不同优先需求的教师来讲,获得相应层级的资格证书或达到标准就成为有吸引力能激励其学习行为的社会报酬。因此,继续教育的成果与各行业内的从业与晋升挂钩越紧密,公民就越乐于参与继续教育。
目前,我国许多专业技术行业也都制定了各自的“社会报酬”,客观上起到了激励公民参与继续教育的效果。但在社会报酬的提供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随着国家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加大、效果明显,一些证书含金量很高,可以成为从事某些职业的有效凭证和必备资格,为此一度在社会上引起了“考证热潮”,造成人们盲目投身于考证,而忽略了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形成千军万马同过独木桥的壮观场面。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发展;另一方面,一些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或者缺乏灵活性,导致此类继续教育缺乏实质效果,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帮助,缺乏吸引力,应试化学习现象严重,对学习者帮助不大。针对以上情况,在设计继续教育的社会报酬时,有必要克服以上两种极端倾向,更新课程目录,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设计具有充分吸引力的“社会报酬”。
期望理论认为,即使社会报酬具有吸引力,却并不足以促成人们的行动,因为人们接下来会对获取社会报酬的可能性及难易程度进行判断。通过对自身能力和需要付出的成本同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之后,只有当人们觉得获取社会报酬可能性比较大或相对容易时才会去行动,相反,如果觉得没有可能性或难度过大则不会付诸行动,而此时的社会报酬也就失去了激励效果。参与继续教育需要学习人员付出时间和精力,当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普遍比较大,往往疲于单位工作和家庭生活。如果继续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时间空间过于固定,会给继续教育学习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了人们参与继续教育的行为。为此有必要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简化参与继续教育的途径、使学习变得更为灵活和便捷。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社会所有成年人不断学习从而提升知识和技能,考虑到继续教育学习者的个人条件及所处环境不尽相同,要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就要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接受继续教育的形式。为此充分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的优势、开发多元化的学习媒介,通过将学校教育与家庭自学形式相结合,将全日制授课与非全日制并重的方式为人们参与继续教育提供便利。继续教育的形式除了学校授课、远程教育之外,可以充分利用卫星、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介提供多元化的继续教育资源。典型的例子是电视台教育频道提供的教育课程,网站提供的免费公开课程视频,这些新的学习形式具有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主选择性强、学习者付出经济成本低等特点,因而广受好评。但目前此类继续教育形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足、考核方式缺乏、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因此,想要激励公民参与继续教育,除了努力开拓更多新的教育媒介,为学习者提供便利之外,还要解决新媒介所提供资源的质量问题和考核方式问题。
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方面,应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继续教育网络化模式,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进培训机构集团化办学,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方面的合作。“倡导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多元办学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现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政企联合、校企联合、中外合作、私人办学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通过此类继续教育网络,为学习者提供多次的继续教育选择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在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做到以社会需求引导课程发展、以高校科研推动技术和知识的创新。
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认为自身付出的努力与所获取的社会报酬是等量时,会产生公平感,进而为获取更多的社会报酬而强化原有的行为;相反,当人们认为自身付出的努力与所获取的社会报酬是不对等时,会产生不公平感,进而弱化原有的行为,甚至放弃原有目标。在继续教育问题上,只有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估体系,确保人们的努力付出与继续教育成绩相适量,才能激励人们保持参与行为。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重证书轻效果”。表现为部分拥有证书授予资格的机构,将证书视为牟利手段,只顾收费,在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教学时间等方面都疏于管理,只要学生缴纳了学费,即使不来上课,最后也可以获得证书。而部分培训机构因为没有证书授予资格,尽管培训内容实用性较强、效果较好,但是却因为“社会报酬”吸引力不足而影响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培训组织的发展。这反映出我国的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整合性、教育资源相对封闭。为此可以效仿西方国家的做法,将继续教育纳入国家、行业总体发展规划,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成果的评估标准,并建立一套标准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通过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章程和办法,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促成各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学习者投入的时间和金钱能够获取等量的社会报酬。
此外,有必要在不断鼓励继续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同时,注重成绩考核、学分累计、成果转换、资格更新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努力创造出学有所得、多学多得的良性规律。在成绩考核方面,将学习效果以考试来衡量,通过科学命题、严格考试纪律的方式真实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杜绝交钱拿证、考试走过场的现象;在学分累计方面,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制度,通过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将学习者所参与的各级各层次考试所获得的相应学分进行累计,由教育部门记录在案,当学分积累到规定数量时,即可获得某类资格或证书;在成果转换方面,通过提升继续教育证书的含金量,使参与继续教育后所取得的成果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制度密切衔接;在职业资格更新方面,应该根据知识更新的规律,规定合理的继续教育成绩的有效期限,在有效期内未能取得成绩或超过有效期而未能更新继续教育内容者要撤销其专业技术 等级或职业资格。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新世纪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演变为人才的竞争,而传统的大学教育无法满足人才发展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继续教育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长远发展。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国家自二战以来就极为重视继续教育对增强本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不断通过政策法规和行政手段促进继续教育向前快速发展,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在继续教育方面都创制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学习和摸索,我国的继续教育在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继续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继续教育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公民的参与率也逐年上升,通过继续教育使大量的人才更新了知识和技能,提升了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但从总体上看,在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主观认识、社会的认可性、相应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不足仍制约和影响着公民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运用期望理论,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教育网络、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建立客观公正的成绩评估系统、提供有充足吸引力的“社会报酬”等手段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继续教育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运用环环相扣的激励机制,在全社会形成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有助于人们实现个人目标的良好学习氛围。
:
[1]应永祥,王宪平,董胜民.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7-80
[2]王钰莹.国际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比较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19-121
[3]郝连旺.基于期望理论的高校师资学历继续教育激励模型研究[J].商情(财经研究),2008,(5):63
[4]张华.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7):112-11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07-30
[6]教育部副部长: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N].国新闻网.2011-4-15
[7]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
[8]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07-30.
中图分类号:G541.2
A
1671-6531(2012)11-0046-02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公民参与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研究”(GH11062)阶段成果
:何 岩